作家莫言為書法“拋磚引玉” 願更多年輕人“重拾”毛筆
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題:作家莫言為(wei) 書(shu) 法“拋磚引玉” 願更多年輕人“重拾”毛筆
作者 王笈 陳靜
著名作家莫言與(yu) 好友王振的“壯遊與(yu) 長歌”——兩(liang) 塊磚墨訊特展18日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精選二人在近4年的遊曆過程中發布的76件(組)書(shu) 法與(yu) 詩文作品。莫言將自己定位於(yu) “書(shu) 法愛好者”。這一天,他不講小說、不聊劇本,隻談自己熱愛的書(shu) 法與(yu) 詩文。
書(shu) 法是莫言持續已久的愛好。特別是近18年,他對書(shu) 法的練習(xi) 從(cong) 未間斷,一手古樸有力的“左手書(shu) 法”更是一絕。
“首先聲明,我不是左撇子!”莫言對中新網記者風趣說道。
因為(wei) 一直以來慣用鋼筆寫(xie) 小說,莫言最初“重拾”毛筆寫(xie) 下的字,總像是放大版的鋼筆字。“用鋼筆寫(xie) 了大半輩子的文章,養(yang) 成了很多運筆習(xi) 慣,一旦進入忘我狀態,那些肌肉記憶與(yu) 過往習(xi) 慣又會(hui) 回到手上。所以我就突發奇想,幹脆重新用另外一隻手——左手來寫(xie) 書(shu) 法吧。”
“左手書(shu) 法”效果顯著。一段時間後,好友驚訝地發現,莫言的右手鋼筆字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愈發古樸、醇厚。“我覺得大腦是溝通的。”莫言猜測,或許是大腦的左、右半球通過左手的強製性訓練建立了一種聯絡。
2019年公眾(zhong) 號“兩(liang) 塊磚墨訊”誕生後,莫言與(yu) 王振結伴遊曆了中國的東(dong) 北、西北,華中等地,爬上名山、走過平原,遍訪名勝古跡,遙想舊時故事,創作了大量中國古體(ti) 詩詞和書(shu) 法作品。“看到書(shu) 法名家的墨跡,忍不住用手在腿上畫兩(liang) 筆;看到他人的詩文,也會(hui) 喉嚨發癢,想留下兩(liang) 句自己的詩詞。這是一種觸景生情、觸景生文、觸景生墨的過程。”
好友王振多次見證了他的“思如泉湧”。在許多旅行中,莫言隻要回到酒店稍作休息,就開始一首接一首地寫(xie) 詩,或五言,或七言,或古風長詩,直到把王振準備的宣紙全部寫(xie) 完,鋪滿了酒店房間的各個(ge) 角落。“我感覺到莫言老師是極度富有的人,我們(men) 看到的風景是一樣的,但是他的詩詞、對聯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
莫言常強調,書(shu) 法要“有用”,既要書(shu) 寫(xie) 熟悉的生活,也要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隻有真正從(cong) 泥土裏生長出來的草木花朵,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書(shu) 法不應該脫離現實生活,頂尖高手的出現,必須要有強大而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
“兩(liang) 塊磚墨訊”也暗含了拋磚引玉之意,其創辦初衷正是為(wei) 了喚醒更多人對傳(chuan) 統書(shu) 法的熱情。莫言坦言,“我們(men) 就是普普通通的‘兩(liang) 塊磚’,希望引來大家的評說與(yu) 批評,從(cong) 而引發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重新拿起毛筆,按照古時的格律規範填寫(xie) 詩詞。這種行為(wei) 看上去很複古,其實是以此向先賢致敬、向傳(chuan) 統致敬,打通現代人理解古人的通道。”
除了以書(shu) 法、詩文為(wei) 主題的“兩(liang) 塊磚墨訊”,莫言還有一個(ge)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眾(zhong) 號,作為(wei) 他與(yu) 年輕讀者交流的平台。“我們(men) 之間沒有代溝。”莫言感慨,許多年輕人非常直率地對他的文章表達看法,確實對他多有啟發。“他們(men) 在留言裏叫我莫言爺爺,感覺我是真的老了,但是能被這麽(me) 多孩子叫爺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