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護這片海
核心閱讀
福建霞浦,一座美麗(li) 的海邊小城。憑借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當地人以海為(wei) 生。然而,這裏的海上養(yang) 殖一度出現無序無度的狀況,生態環境受損、城市發展也受到影響……為(wei) 改變“靠海吃海”的方式,當地實施海上養(yang) 殖綜合整治行動,恢複海上養(yang) 殖生態,推動生態環境和經濟協同發展。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500多公裏海岸線蜿蜒延伸,海域麵積達2.89萬(wan) 平方公裏。
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讓當地人習(xi) 慣以海為(wei) 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霞浦全縣漁業(ye) 從(cong) 業(ye) 人口達26萬(wan) 人,占全縣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海水養(yang) 殖業(ye) 年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海上養(yang) 殖一度出現無序無度的狀況。2018年7月,霞浦下決(jue) 心進行海上養(yang) 殖綜合整治,推動海上養(yang) 殖規範化、可持續發展。
高密度海上養(yang) 殖,一度造成生態破壞
提起霞浦,很多人會(hui) 聯想到大黃魚、海帶、紫菜。其實,霞浦大力發展海上養(yang) 殖隻是近幾十年的事。霞浦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過去人們(men) 僅(jin) 靠捕撈,就能滿足絕大部分的生產(chan) 生活需要。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原始海產(chan) 品供不應求。上世紀90年代,隨著養(yang) 殖技術與(yu) 設備的進步,霞浦開始大力發展海上養(yang) 殖業(ye) 。
10多年前,在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漁民董祖帶著十幾口網箱的大黃魚,也加入了海上養(yang) 殖的行列。一年又一年,董祖口袋鼓了起來,卻眼見著門前那片海上的網箱越來越密,到2016年前後,連航道都被擠沒了。
前些年,每到春末夏初,董祖總在擔心中度過,這是大黃魚白點病的高發期。“養(yang) 殖密度過大,超出了自然承載能力,海水流動性變差,大黃魚得病後的死亡率明顯上升。”董祖說。
2017年,白點病疊加台風過境,大黃魚大片死去,混合著白色泡沫的網箱,漂浮在海麵上。生態環境惡化的後果,最終也嚴(yan) 重影響了海上養(yang) 殖業(ye) 發展。就在同一年,福建省部分海域高密度養(yang) 殖問題引起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關(guan) 注,並被責令整改。
開展綜合整治,恢複海上生態
2018年7月,在省市兩(liang) 級督導下,霞浦打響海上養(yang) 殖綜合整治攻堅戰,成立由縣委書(shu) 記掛帥的領導小組。
起初,作為(wei) 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霞浦縣委政法委書(shu) 記卓小專(zhuan) 自己都信心不足。“涉及的海域之廣、規模之大、群眾(zhong) 數量之多、利益之深令人難以想象。”卓小專(zhuan) 說。
綜合整治包含兩(liang) 方麵。其一,通過“清海行動”,重新規劃和調整養(yang) 殖海域,推動原先無序、無度的養(yang) 殖向有序、規範化轉變;其二,用可再生的環保塑膠浮球替換原先的泡沫浮球,推動海上養(yang) 殖向生態環保可持續轉變。
經過實地調研、專(zhuan) 家論證、反複討論,當年,《霞浦縣海水養(yang) 殖水域灘塗規劃(2018—2030年)》出台,明確禁養(yang) 區、限養(yang) 區、養(yang) 殖區、航道等區域劃分,依據規劃,對禁養(yang) 區進行清退,對限養(yang) 區、養(yang) 殖區實施升級改造。霞浦構建“鎮村一體(ti) 、山海聯動”工作格局,從(cong) 縣直機關(guan) 和無海上整治任務的鄉(xiang) 鎮(街道)抽調兩(liang) 批幹部189人支援沿海重點鄉(xiang) 鎮,集結縣鄉(xiang) 村三級共750多人對重點海域逐個(ge) 攻堅。
盡管決(jue) 心如此之大,但實施起來,麵臨(lin) 的困難還是超乎了卓小專(zhuan) 的想象。
“一說要海上整治,群眾(zhong) 覺得挺好。可一旦涉及個(ge) 人利益,大家就開始猶豫。”卓小專(zhuan) 說。找突破口,工作專(zhuan) 班從(cong) 當時有困難、有顧慮的漁民入手。
在七星村,聽說改造後的環保塑膠浮球不僅(jin) 更環保、美觀,以後還能以此發展海上旅遊,董祖來了興(xing) 趣:“大黃魚存活率低,根源在養(yang) 殖環境。過去,我試了很多辦法,都無濟於(yu) 事。如今政府下決(jue) 心治理,我願意一試。”就這樣,董祖率先將泡沫浮球升級為(wei) 環保塑膠浮球。
效果很快顯現。董祖改造後的養(yang) 殖區變了樣,第二年大黃魚總產(chan) 值就翻了一番。“大黃魚品質和存活率明顯提升。不僅(jin) 如此,新型環保塑膠浮球更抗台風,使用年限也更長。”麵對變化,董祖很驚喜。
示範效應下,工作專(zhuan) 班借勢推動,對支持改造的漁民發放補助,對有困難的漁民幫助解決(jue) 生產(chan) 生活問題……經過3年攻堅克難,霞浦實現全縣海域環保塑膠浮球改造率100%。
在改造養(yang) 殖設備的同時,霞浦同步推進海漂垃圾治理、航道清理、養(yang) 殖區域規整,並在海上設置垃圾桶、改造衛生間,引導漁民自覺養(yang) 成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霞浦海麵又恢複了蔚藍。
發展旅遊新業(ye) 態,帶動城市發展
2008年,幾張霞浦自然風光和海上耕作的照片火遍全網,讓霞浦這個(ge) 海邊小城,逐漸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和慕名而來的遊客。
2013年,當地因勢利導,將旅遊列入全縣重點產(chan) 業(ye) 。以“生態休閑度假”為(wei) 定位,瞄準自然風光,完善基礎設施,鼓勵村民發展民宿、農(nong) 家樂(le) 等旅遊新業(ye) 態。
霞浦縣海尾村,曾是全縣最貧困的村之一。2018年,看著霞浦的旅遊業(ye) 越來越紅火,村民薑瑜辭掉工作回到家鄉(xiang) ,成立了一支3人團隊,圍繞村子自然風光開發體(ti) 驗遊。如今,這支隊伍已發展到12人,幾乎都是返鄉(xiang) 回來的青年。對薑瑜來說更重要的是,“原先最窮的海尾,現在隻要人們(men) 提到,都是眼前一亮”。
村民的精神麵貌也不一樣了,製作小吃、當攝影模特、當導遊……圍繞旅遊的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伸。
住民宿、吃海鮮、體(ti) 驗趕海……如今,旺季的霞浦一房難求。據統計,2022年,霞浦實現年接待遊客700萬(wan) 人次以上、旅遊收入超60億(yi) 元。
“美了環境,富了口袋,提高的是生活品質,帶動的是整個(ge) 城市的發展。”霞浦縣委書(shu) 記郭文勝說,在霞浦,這樣的溢出效應不斷凸顯,“下一步,霞浦將更加用心守護好這片蔚藍之海、希望之海,大力發展海洋文化、海洋經濟,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王崟欣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王崟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