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本該回填的坑怎麽越填越大?
■觀察家
回填項目為(wei) 何變成“逆向”挖礦,必須說清楚。
近日,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北方某鄉(xiang) 鎮的一個(ge) 填坑項目(把原來的砂坑進行回填、恢複耕地),從(cong) 2016年至今,耕地沒填回來,坑倒是越填越大,直到現在挖出了兩(liang) 個(ge) 幾十米深的大坑。
原來,2016年當地對全市206個(ge) 砂坑進行統一治理,涉事鎮政府將轄區內(nei) 的回填項目交給了日強鐵選廠,要求其回填平整,達到正常利用效果。
鎮政府的項目交給企業(ye) 做,應該有招標流程,項目資金、完成時限、驗收標準等也該有統一規定。《政府采購法》規定,“因特殊情況需要采用公開招標以外的采購方式的,應當在采購活動開始前獲得設區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的批準。”那麽(me) ,這個(ge) 回填工程,有沒有經過正常的招標;如果沒有,是否符合特殊情況,從(cong) 而獲得了相應的“批準”?
就企業(ye) 而言,明明承擔的是回填項目,卻硬生生整成了挖礦工程。企業(ye) 承擔政府項目,完成質量會(hui) 有差別,完成進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壓根兒(er) 就不完成,乃至反向操作,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且不論,如報道中爆出的,該企業(ye) 存在涉嫌強租耕地,非法轉變土地用途等一係列問題,單就其在未辦理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在本應回填的礦坑上24小時不間斷大肆挖礦,就不得不讓人疑問:這家企業(ye) 哪來這麽(me) 大膽子,又怎麽(me) 躲過層層監管?
報道中有幾處細節值得思量,當記者向當地鎮政府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打電話反映情況時,首先趕來的是現場施工人員,同時現場也由挖坑模式轉變成了填坑模式;鎮綜合執法隊隻對日強鐵選廠涉嫌盜采的開采區域進行拍照,卻不進入該廠的加工區和銷售區;綜合執法隊每周都要進行兩(liang) 次巡查,卻眼睜睜看著這個(ge) 坑越填越大。這難免讓人懷疑,當地鎮政府在這起事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麵對耕地被破壞,據附近村民介紹,“我們(men) 告了幾次,包村幹部總說這是鎮裏扶持企業(ye) 。”這或許也道出了一些端倪,因為(wei) 是納稅大戶、支柱產(chan) 業(ye) ,所以就有了太多來自地方政府的“便利”。
地方政府為(wei) 企業(ye) 打造公平、便利的營商環境,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對企業(ye) 的違法違規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其不能政商合謀,為(wei) 一時的經濟利益,損害一地的長遠發展。
我們(men) 期待本應填平的礦坑盡早恢複,更期待此事暴露出的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履職不力、企業(ye) 公然違法采礦以及背後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一係列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這關(guan) 涉當地民眾(zhong) 的切身利益,也關(guan) 乎發展環境。(新京報)
□新京報評論部 遲道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