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麵對麵”在廈暢談“兩岸心靈契合”
中新網廈門5月29日電(記者 楊伏山)“把過去20多年來兩(liang) 岸學者相互之間交流交往,形成的感受和體(ti) 會(hui) ,透過這樣一個(ge) 形式分享,讓社會(hui) 各界從(cong) 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讓今後兩(liang) 岸各方麵交流交往能夠更進一步,走得更好更穩一些。”廈門大學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當天,由廈門大學和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兩(liang) 岸學者麵對麵”係列活動第三場在廈門大學進行。劉國深教授與(yu) 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原中國文化大學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邵宗海教授以“兩(liang) 岸心靈契合:文化與(yu) 生活的視角”為(wei) 主題展開對談。
兩(liang) 位教授幽默生動地分享了二人之間從(cong) 相識到相知再到一家親(qin) 的諸多故事,劉國深還向在座觀眾(zhong) 展示了邵宗海教授一家相贈的“火箭隊”紀念版球衣,從(cong) 兩(liang) 人彼此會(hui) 意的歡聲笑語中,與(yu) 會(hui) 者真切感受到兩(liang) 人之間綿長深厚的情誼。
兩(liang) 位教授在分享剛剛結束的湖南之行的巨大收獲,一度感動落淚,令在場人士無不動容。
劉國深稱,兩(liang) 岸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是兩(liang) 岸同胞實現心靈契合的堅實基礎。雖然兩(liang) 岸之間存在差異,但絕不應該誇大兩(liang) 岸在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應當共同反思、包容兩(liang) 岸形式上的不同,方能促進心靈契合的達成。
他認為(wei) ,要在逐步推進深化擴展兩(liang) 岸人民共同生活中來形成我們(men) 共同的認知,共同的情感以及共同的價(jia) 值傾(qing) 向。
邵宗海也從(cong) 兩(liang) 岸婚姻、兩(liang) 岸家庭文化等角度出發詮釋自己對“兩(liang) 岸心靈契合”的內(nei) 涵理解。在他看來,所謂製度不同、道路不同,這些都不應成為(wei) 兩(liang) 岸心靈契合的障礙。要在兩(liang) 岸來講心靈契合,因為(wei) 兩(liang) 岸有共同的文化,兩(liang) 岸是有共同血緣的民族,在這兩(liang) 個(ge) 重要指標下,兩(liang) 岸心靈契合應該說是毫無疑義(yi) 的。
“心靈契合需要落實到兩(liang) 岸的共同生活中,而不能僅(jin) 僅(jin) 存留在兩(liang) 岸曆史文化記憶裏。”他說。
劉國深和邵宗海還就深化兩(liang) 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塑造兩(liang) 岸共同美好生活等話題發表各自和共同的解讀。兩(liang) 位教授認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同為(wei) 華夏子孫,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ti) ,理應相互關(guan) 愛信賴,共享社會(hui) 發展的成果,共同致力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兩(liang) 岸老百姓樸素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層麵,也就是兩(liang) 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活動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該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郭錦星稱,在兩(liang) 岸關(guan) 係日益複雜嚴(yan) 峻的今天,努力推動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責無旁貸。舉(ju) 辦“兩(liang) 岸學者麵對麵”係列學術活動,有助於(yu) 促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
中華文化學院院辦公室主任孫克莊亦表示,期待通過“兩(liang) 岸學者麵對麵”活動這個(ge) 學術交流平台,兩(liang) 岸學者可以傾(qing) 聽彼此的聲音、分享彼此的故事,以心交心,增進理解,為(wei) 早日實現兩(liang) 岸同胞正常往來、恢複各領域常態交流盡一份心力,貢獻一份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