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東北:耕耘三載愛上千裏沃野“稻花香”
中新網鬆原6月2日電 題:台胞在東(dong) 北:耕耘三載愛上千裏沃野“稻花香”
作者 高龍安
被水浸潤過的土壤顯得又黑又亮,抬眼望去,連片的水田裏插滿了嫩綠色的水稻秧苗。張士軒站在田邊,拿起一株秧苗仔細觀看,手上沾滿黑色的泥。
這裏是位於(yu) 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縣的海峽兩(liang) 岸(吉林)生態農(nong) 業(ye) 合作先行試驗區,眼下正值農(nong) 忙季,黑色的土壤孕育著生機,綠色的秧苗被寄予了豐(feng) 收的希望,這兩(liang) 種顏色對於(yu)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工作的台胞張士軒來說再親(qin) 切不過。
今年45歲的張士軒出生於(yu) 台灣桃園,是台灣大學微生物學碩士,這些年先後在台灣、江蘇、上海等地工作。三年前,他決(jue) 定調整自己的職業(ye) 規劃來到農(nong) 業(ye) 大省吉林,在鬆原市禾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主要負責有機生物菌肥工廠的整體(ti) 運營、農(nong) 業(ye) 微生物應用技術研發等工作。當他第一次看到遼闊的鬆嫩平原和當地充沛的水係時,便認定自己來對了地方。
在台灣,張士軒的實驗田能做到十幾畝(mu) 、幾十畝(mu) ;在吉林鬆原,可以做到幾百畝(mu) 、上千畝(mu) ,這是令他最為(wei) 開心的事。
張士軒說,大陸東(dong) 北地區氣候不同於(yu) 南方,水稻一年種一季,產(chan) 出的大米口感好、營養(yang) 豐(feng) 富,平均氣溫較低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讓農(nong) 田害蟲較少。
三月份備春耕、四月份育秧苗、五月份忙插秧……每隔一段時間,張士軒都要去田裏觀察土壤和水質,和農(nong) 民聊聊耕種情況,再取幾份土樣帶到實驗室分析研究,一是實時掌握土壤各項數據,幫助指導接下來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二是為(wei) 研製生物菌肥提供科學依據。
生物菌肥是由稻稈、稻殼、動物糞便等轉化而來,實現廢物回收利用的同時,有利於(yu) 改良和保護土壤。研製生物菌肥,需要找到一些能適應當地特殊環境的微生物;為(wei) 了冬季也能持續生產(chan) ,還需要培育出低溫發酵菌種。
張士軒經常埋頭於(yu) 實驗室,培養(yang) 菌種、檢測樣品有機質含量、觀察微生物形態。
如今,生物菌肥的功效已在鬆原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得到驗證。經過專(zhuan) 業(ye) 檢測,這片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在逐年增加,水稻年年豐(feng) 產(chan) 。當地選出品質上等的米做成高端禮盒,銷往全國各地。
張士軒說,今年,吉林大學黑土地研究院參與(yu) 到這片土地的保護工作中來。他相信,先進的農(nong) 業(ye) 科技能為(wei) 這片土地帶來更多希望和可能。
現在,插秧工作接近尾聲,無邊的田野裏植滿了綠色,幾隻燕子在水田上麵飛來飛去,時而還能看到白色的水鳥。張士軒從(cong) 實驗台走到窗前向田野望去,期待著眼前這片綠色變成豐(feng) 收時的金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