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學者指濱水工業遺產應該是共享的城市景觀

發布時間:2023-06-05 11: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6月4日電(記者 許婧)“濱水工業(ye) 遺產(chan) 應該是共享的城市景觀。”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助理教授朱怡晨如是說。

  由同濟大學出版社、長寧區圖書(shu) 館聯合主辦的“蘇州河工業(ye) 遺產(chan) :作為(wei) 共享的城市景觀——《共享水岸:蘇州河兩(liang) 岸工業(ye) 遺產(chan) 紀事》圖書(shu) 活動”3日在長寧區圖書(shu) 館天山館舉(ju) 辦。作為(wei) 《共享水岸:蘇州河兩(liang) 岸工業(ye) 遺產(chan) 紀事》一書(shu) 作者,朱怡晨在係統梳理蘇州河兩(liang) 岸發展曆史的基礎上,提出“共享”是21世紀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趨勢,濱水工業(ye) 遺產(chan) 可通過全民共享、讓渡共享、群共享等多種模式來提升整體(ti) 公共價(jia) 值。

  城市空間資源是優(you) 質、珍貴的社會(hui) 資源。濱水工業(ye) 遺產(chan) 不僅(jin) 是城市文化的基因載體(ti) ,更占據城市大量優(you) 質的濱水空間。從(cong) “倉(cang) 棧、工廠林立”的繁榮興(xing) 盛到停產(chan) 、搬遷,再到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上海蘇州河畔在百餘(yu) 年的發展曆程中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怡晨說,“在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已成為(wei) 共識的今天,如何進一步將封閉、孤立的工業(ye) 生產(chan) 遺址轉變為(wei) 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線,是城市發展和遺產(chan) 保護共同麵臨(lin) 的挑戰,這也是本書(shu) 寫(xie) 作的第一個(ge) 動力。”

  在朱怡晨看來,上海的岸線,從(cong) 經濟岸線轉為(wei) 景觀岸線;從(cong) 工廠、倉(cang) 庫、碼頭、單位壟斷的封閉岸線,到由開發商為(wei) 主導建設的部分群體(ti) 私享的岸線,再到今天政府主導對全民開放的岸線貫通;這既反映了規劃設計思想、城市理念演變帶來的空間形態變化,也是生產(chan) 關(guan) 係變革下的社會(hui) 空間演變。

  她進一步解釋,共享的實質不在所有者的權益,而在於(yu) 空間是否最利於(yu) “公共使用”。她還提出評價(jia) 共享性的五個(ge) 核心維度——曆時性、滲透性、分時性、多元性和日常性。通過更加係統的空間更新設計,將共享城市景觀作為(wei) 蘇州河更新的目標,實現遺產(chan) 保護和城市發展的平衡,使蘇州河畔真正成為(wei) 人人可達、時時開放、全天候為(wei) 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共享水岸”,“這或是未來城市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一種可能”。

  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長聘教授李振宇談到,上海的發展離不開近代工業(ye) 文明,當前“城中廠”的更新改造需要全社會(hui) 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視角,以適應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工業(ye) 遺產(chan) 應該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hui) 走進去,成為(wei) 社區和城市的活動空間。

  上海市建設評標專(zhuan) 家、研究員鄧耀學,複旦大學社會(hui) 發展與(yu) 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hui) 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書(shu) 係主編於(yu) 海則從(cong) 各自的專(zhuan) 業(ye) 視角出發,分享蘇州河從(cong) 工業(ye) 岸線發展到景觀岸線的曆史與(yu) 過程,帶領讀者透過濱水空間的變遷去感知和理解社會(hui) 變化,並對如何推動水岸社會(hui) 空間更加共享提出了願景和建議。

  《共享水岸:蘇州河兩(liang) 岸工業(ye) 遺產(chan) 紀事》聚焦上海蘇州河兩(liang) 岸工業(ye) 遺產(chan) 的更新,從(cong) 共享作為(wei) 城市空間使用和感知的現象與(yu) 趨勢出發,以蘇州河工業(ye) 遺產(chan) 作為(wei) 空間研究的對象,從(cong) 社會(hui) 空間視角探討濱水工業(ye) 遺產(chan) 空間改造發生的動力,並最終提出基於(yu) 共享的空間更新設計方法。

  該書(shu) 是同濟大學出版社“社會(hui) 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書(shu) 係的第五本,該書(shu) 係以上海研究的曆史經典為(wei) 範,聚焦今日上海,無論是工人新村、商街、創意園區,還是娛樂(le) 空間、濱江岸線、裏弄世界等,都力求以曆史(紀事)為(wei) 經,以場所(社會(hui) 空間)為(wei) 緯,以曆史意識和空間敏感,來書(shu) 寫(xie) 當代上海的春秋。此前已出版《上海:從(cong) 市鎮到通商口岸(1074—1858)》等。

  據了解,同濟大學出版社與(yu) 長寧區圖書(shu) 館共同策劃了“上海漫步:曆史與(yu) 更新”係列閱讀活動,當天的活動是係列閱讀活動的第二場。該係列活動旨在搭建一個(ge) 學界、行業(ye) 與(yu) 廣大市民的交流平台,讓大家有機會(hui) 從(cong) 不同側(ce) 麵理解上海城市曆史與(yu) 文化、城市發展與(yu) 變遷過程以及當下的城市熱點話題,從(cong) 而帶來更豐(feng) 富、更廣闊、更多元的城市閱讀視角。(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