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取消就業報到證 大學生就業不再“多此一舉”

發布時間:2023-06-05 16: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報到證有關(guan) 銜接工作的通知》。從(cong) 2023年開始,大學不再給畢業(ye) 生發放就業(ye) 報到證,也不再將此證作為(wei) 辦理高校畢業(ye) 生招聘錄用、落戶、檔案接收傳(chuan) 遞等手續的必需材料。去向登記製度將取代就業(ye) 報到證,成為(wei) 大學生離校、遷戶、轉檔、就業(ye) 的必要憑證。

  取消就業(ye) 報到證的呼聲一直有。

  2022年,一名高校畢業(ye) 生在人民網留言板講述了自己的經曆。據該畢業(ye) 生所述,他2012年7月大學畢業(ye) ,9月入職通信部門派遣員工崗位、簽訂合同並繳納社保。但是其工作地點和本科學校距離較遠,沒有及時回校辦理相關(guan) 手續,在2013年6月才辦理報到證等資料,報到證時間為(wei) 2013年6月,比畢業(ye) 時間推遲了將近一年。該畢業(ye) 生現考入公務員係統,組織部門以簡曆與(yu) 報到時間不符懷疑本人做假。雖然後來解釋清楚了,但通過這一經曆,他希望國家相關(guan) 部門盡快規範相關(guan) 政策,呼籲“廢除就業(ye) 報到證”。

  網絡平台主播曦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去年畢業(ye) 時,有一個(ge) 畢業(ye) 生沒有落實工作單位,不知道該到何處報到,就拿著報到證去了社區,但社區並不接納,“拿著報到證,沒有地方去報到,讓人感到很困惑”。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表示,就業(ye) 報到證完全可以被畢業(ye) 證、就業(ye) 協議、聘用合同替代,無論是考取公務員,被各類企事業(ye) 單位聘用,還是靈活就業(ye) ,都可以憑畢業(ye) 證書(shu) 及公務員錄用通知、企事業(ye) 單位聘用合同(或就業(ye) 協議)等,到相關(guan) 部門辦理相關(guan) 手續。自主創業(ye) 者也可憑所創辦的公司企業(ye) 資質證明和畢業(ye) 證書(shu) ,辦理人事代理、社會(hui) 保險戶檔轉移等手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一項關(guan) 於(yu) 本科院校大學生靈活就業(ye) 的相關(guan) 調查顯示,2020年到2022年,本科畢業(ye) 生選擇靈活就業(ye) 的比例從(cong) 8.8%上升到20.5%,且以自由職業(ye) 形式為(wei) 主,單位就業(ye) 比例呈下降趨勢,慢就業(ye) 逐步增加。同時,專(zhuan) 科院校畢業(ye) 生選擇靈活就業(ye) 的占比從(cong) 15.4%上升為(wei) 28.4%,碩士畢業(ye) 生選擇靈活就業(ye) 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農(nong) 學、社會(hui) 科學專(zhuan) 業(ye) 靈活就業(ye) 比例相對較高。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毛宇飛指出,取消就業(ye) 報到證這一製度的出台,對於(yu) 部分靈活就業(ye) 的同學來說非常及時,“取消就業(ye) 報到證製度,符合現在新就業(ye) 形態的導向,對於(yu) 大學生多元化就業(ye) 來說也是一個(ge) 積極信號”。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表示,“取消就業(ye) 報到證是優(you) 化就業(ye) 服務的一個(ge) 重要措施,減少了報到的環節,使學生就業(ye) 程序更便利。”

  近日,對外貿易大學召開會(hui) 議,製定了《2022年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百日衝(chong) 刺”工作方案》。采用校園招聘、訪企拓崗、就創指導、精簡手續、精準幫扶、宣傳(chuan) 推廣等措施進一步拓展就業(ye) 崗位,要求做實做細就業(ye) 指導服務,引導畢業(ye) 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e) 觀和就業(ye) 觀。“其中一項重要內(nei) 容是高校領導帶隊去拜訪企業(ye) ,加強校企之間合作,這招非常有效,能為(wei) 大學生帶來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李長安說。

  熊丙奇指出,取消就業(ye) 報到證說到底是落實放管服改革。在他看來,取消不必要的證明材料,簡化優(you) 化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手續,是方便畢業(ye) 生就業(ye) 的便民之舉(ju) 。優(you) 化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環境,就應該清理不必要的證明、蓋章、手續,切實做好高校畢業(ye) 生服務工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 見習(xi) 記者 崔文瀚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