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修訂三年 新高考命題有哪些新趨勢
“花籃的花兒(er) 香,聽我來唱一唱……”4月的一天,湖南師大附屬思沁中學高三六班教室傳(chuan) 出一陣嘹亮的歌聲——這是學校課題組設計的一堂學科融通示範課《南泥灣軍(jun) 民大生產(chan) 》。課上,高三地理教師李先軍(jun) 以南泥灣軍(jun) 民大生產(chan) 為(wei) 切入點,發散到曆史背景的分析、對南泥灣精神內(nei) 涵的探究,並從(cong) 解題思路、語言表述等方麵強化鞏固考前二輪複習(xi) 的重點。
“這堂課通過對‘南泥灣精神’的挖掘,在培養(yang) 學生愛黨(dang) 愛國情懷的同時,緊扣新高考要求,重點檢驗了學生的‘核心價(jia) 值、學科素養(yang) 、關(guan) 鍵能力、必備知識’,讓學生在具體(ti) 情境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聽課教師這樣評價(jia)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基礎教育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培養(yang) 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教育部2018年初發布了高中新課標並在2020年對部分科目內(nei) 容進行了修訂,近年來,新課標內(nei) 容逐步體(ti) 現在高中新課本、各地高中新課程實踐以及部分省市新高考中。2023年高考在即,今後新高考會(hui) 如何進一步體(ti) 現新課標的新變化,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素養(yang) 有何新要求?應戰新高考,如何審視和把握新課標修訂後考察學生的新趨勢?記者采訪了部分一線教師、專(zhuan) 家。
新考點 命題基於(yu) 情境、點多麵廣
“上海等級考(新高考改革後選考科目)實行第一年我帶高三,印象很深刻,兩(liang) 次模擬考選擇題都是單選,等級考突然有了多選,一些學生甚至根本沒看清題。”說起新高考,上海市奉賢區曙光中學曆史教師朱巧表示,師生都或多或少需要麵對“重新適應”的課題,“部分大題材料字數較多,答題慢的學生可能時間不夠,小作文沒有太多的時間思考,甚至寫(xie) 不完。”
題型的變化,隻是新課標下新高考調整的一個(ge) 方麵。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黃健更關(guan) 注試題考查的思維能力,“基於(yu) 新課標,新高考的數學命題呈現出基於(yu) 情境、追求本源、點多麵廣等特點,注重問題內(nei) 涵與(yu) 外延的探究,注重與(yu) 其他學科的關(guan) 聯,”黃健分析,“試題通過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曆從(cong) 生動直觀到抽象概括、再到發散探求、最終回歸本質的思維全過程,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學生,體(ti) 現‘能力為(wei) 重’的考查理念。”
不少教師提及,新課標的變化傳(chuan) 導到新高考,對核心素養(yang) 的考查成為(wei) 重點。朱巧表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曆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yang) 在新高考試題裏有機融合,“如第一大題會(hui) 比較側(ce) 重考查曆史時空觀,二三大題可能主要考查史料實證、曆史解釋,最後一題小論文既考查敘述和表達,也考查對曆史的解釋能力。”
“新課標把數學探究作為(wei) 課程內(nei) 容。近年來,新高考中也出現了兩(liang) 類開放探究性問題,一是具有較強邏輯性的選擇題或填空題;二是‘結構缺失’的解答題。”黃健以2020年一道山東(dong) 高考數學題為(wei) 例分析,“該題要求從(cong) 關(guan) 於(yu) 三角形邊和角關(guan) 係的三個(ge) 條件中任選一個(ge) ,補充到一個(ge) 解三角形問題中,要求若問題中的三角形存在,求其中一邊長度;若問題中的三角形不存在,說明理由。此題考查情境為(wei) ‘探索創新情境’,雖然學生選擇不同的條件會(hui) 得到不同的結論,但破題的關(guan) 鍵點一致:全部轉化為(wei) 角或邊的關(guan) 係,同時要注意給出的限製範圍。”
記者注意到,黃健在教學論文中預測了此類題目今後可能出現的三種形式:一是在結構缺失(或冗餘(yu) )的數量上調整;二是調整條件與(yu) 結論的邏輯關(guan) 聯度;三是給出固定的結論,探索不同的條件。“在解決(jue) 此類問題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邏輯推理和數據分析素養(yang) ,經曆觀察、歸納、類比、聯想、演繹等思維過程,能快速地找到缺失條件或排除冗餘(yu) 條件,因此是一種高層次、全方位的考查方式。”他分析。
新要求 關(guan) 注思辨力、創新度、知識融合性
“該不該像原來一樣花大量精力背課本?對學生來說,這是比較矛盾的。他們(men) 一方麵覺得‘基礎抓了也沒用’,因為(wei) 很多基礎知識不會(hui) 直接考查,完成題目主要依靠自己的表達;而另一方麵,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答論述或分析題是無法言之有物的,還是要靠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朱巧在采訪中提到了學生備考時的“糾結”。
“高中階段是培養(yang) 和訓練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時期,學什麽(me) ?怎麽(me) 學?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提出,學習(xi) 的終極目的不是掌握某一具體(ti) 學科,甚至也不是掌握所有的學科知識,而是使其有能力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得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識。”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穎表示,融合新課標要求的新高考正是對以上理念的回應,“新高考各學科將對思維品質的考查融入考題中,概括歸納、分析判斷、推理論證,都會(hui) 展現出學生的認知與(yu) 思維水平,有助於(yu) 考查其解決(jue) 問題時的邏輯性、思辨力和創新度。”
“新高考開放探究題型的載體(ti) 靈活,表現形式多樣,具備條件的靈活性、答案的多樣性、不確定性等,但終歸一點:開放是‘形式’,探究是‘手段’,目的是打開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真正感受數學之美及其應用價(jia) 值,形成必備的創新能力。”黃健表示,從(cong) 此類命題的趨向看,新高考命題視角更靈活,也尊重個(ge) 性化與(yu) 差異化,實際上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維空間和展示平台。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周期大為(wei) 縮短,在這種形勢下,隻學習(xi) 現成的知識意義(yi) 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學會(hui) 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知識是用來解決(jue) 問題的,在‘雙減’政策縱深推進的背景下,新高考加強了開放性,正是為(wei) 了引導高中教學改變機械刷題的備考模式,培養(yang) 學生發現問題並運用超學科視角來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李穎分析,“如新高考有題目要求‘分析我國產(chan) 業(ye) 鏈中下遊中小企業(ye) 所麵臨(lin) 的經營壓力及其成因’,分析視角可以是經濟學,也可以是生態學,或者是社會(hui) 學,這要求學生學會(hui) 綜合眾(zhong) 多學科知識,從(cong) 整體(ti) 的視角來觀察社會(hui) 問題,並運用眾(zhong) 多學科的思維來解決(jue) 問題。”
“再如,英語新課標強調在主題語境、主題意義(yi) 引領下學習(xi) 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實際上啟發我們(men) ,所有的學習(xi) 都是情境性的,知識源於(yu) 生活實踐,並不是信息堆砌,可以把學習(xi) 看作一種動態的社會(hui) 活動,是人們(men) 通過共同參與(yu) 具體(ti) 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在相互交流和協商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李穎補充道。
如何應變 核心素養(yang) 滲透教學日常
采訪中,不少教師表示,新課標、新高考反過來推動課程改革、作業(ye) 提質增效,也將成為(wei) 推動任務化教學實施、學生自主式學習(xi) 方式變革的機遇。
針對新課標曆史科目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要求,朱巧有自己的竅門,“我們(men) 將《中外曆史綱要》課本中同一時段不同空間維度的中國史、世界史知識線索進行重整,如‘航海大發現、工業(ye) 革命進行時中國發生了什麽(me) ?’方便學生把握時代特征,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專(zhuan) 門練習(xi) 。”
朱巧表示,教師在講新課時,教學過程設計中應始終向學生傳(chuan) 達史料實證的意識,並有意識加入曆史情境,利用假期時間布置一些項目化、長期性的作業(ye) 等,以引導學生適應探究式學習(xi) 和新高考相關(guan) 題型的要求。
麵向新課標,朱巧的曆史課堂、曆史作業(ye) 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五四運動100周年時,朱巧給學生布置了“設計宣傳(chuan) 海報”的作業(ye) ,學生先要搜集同重大曆史事件相關(guan) 的著名海報,了解海報如何製作,然後仔細搜集所選主題下不同來源的史料,並進行分類、辨析真偽(wei) 和可靠程度等。在講述“抗日戰爭(zheng) ”時,朱巧組織學生分組調研,圍繞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731部隊、慰安婦等話題,為(wei) 學生提供參考書(shu) 目,引導其分別搜集文字、視頻材料,請教家人、其他科目教師,“在總結課上,每組派代表匯報已經找了什麽(me) 材料,通過什麽(me) 渠道找的,有什麽(me) 樣的史料價(jia) 值等,教師再針對性進行點評,最後每小組同學結合整個(ge) 活動的過程,寫(xie) 出一段他們(men) 自己對於(yu) ‘暴行’的理解,這樣就訓練了曆史解釋能力。我想,平時上課這樣去設計,慢慢到高三,學生做題的時候也能培養(yang) 出一種感覺了。”
李穎表示,麵對新高考,師生都要做“生活有心人”,善於(yu) 積累生活中的案例。“例如,課堂上討論主題‘考試’,我們(men) 可以問學生個(ge) 問題:Why do they say ‘give a test’ if it isn’t a gift?(考試並不是個(ge) ‘禮物’,為(wei) 何要說‘給’呢?)再引導學生從(cong) 語言學、文化、心理學等多個(ge) 視角來找答案。之後的課堂設計可以繼續‘give’一詞用法的話題:A gift is not a gift until it’s given(在真正‘給出’之前,禮物還並不是禮物),又可以從(cong) 社會(hui) 學的視角來分析。”
“一是要引導學生‘回歸本源’,尋求正確的關(guan) 聯點、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二是應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形成新型的研究型學習(xi) 氛圍,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yang) 能力。”黃健表示,新高考對課程學習(xi) 情境的考查趨於(yu) 多元化與(yu) 全麵化,體(ti) 現“源於(yu) 課本、高於(yu) 課本、全麵深化、結構關(guan) 聯”的特點,都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wei) 一線教師,要真正讓科學育人理念在實踐層麵落地生根,追求本真、靈動的創新模式,多一些開放設問,多一些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從(cong) 多視角去分析模型,看透本質,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發展。”黃健總結道。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