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籌建、開放共享,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北京中軸線南段,一座國家級博物館誕生。
6月5日,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式揭牌,標誌著我國自然博物館發展曆程翻開嶄新一頁。
國家自然博物館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而來。2023年1月,中央編辦、北京市委編委正式批複“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為(wei) “國家自然博物館”。
幾代科學家的呼喚和求索終於(yu) 有了結果。
“希望國家自然博物館藏品越來越豐(feng) 富,辦成世界級一流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公眾(zhong) 號上的這條留言,正是公眾(zhong) 對它的共同期許。
從(cong) 零開始籌建自然博物館
人們(men) 記憶中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各不相同,有人會(hui) 想到複古建築前的馬門溪龍骨架,有人記憶深刻的是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ti) 標本,還有人最愛數不清的各式各樣的貝殼……但都精彩紛呈。
國家自然博物館前身最早可追溯至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
1951年3月,經中央宣傳(chuan) 部文教委員會(hui) 批準,中央文化部與(yu) 中國科學院共同組建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hui) ”。次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成立,辦公地點就設在故宮博物院東(dong) 華門內(nei) 的文華殿、傳(chuan) 心殿和清史館,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裴文中擔任主任。在籌備處創建初期,它也和新中國許多新建單位一樣,發揚艱苦創業(ye) 、自力更生的光榮傳(chuan) 統,工作人員均從(cong) 其他文化單位調入,其中包括一批轉業(ye) 軍(jun) 人和新畢業(ye) 的大學生。
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是為(wei) 了建立一座“中央自然博物館”,填補全國在這個(ge) 領域的空白。差不多同一時期,北京天文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也相繼籌建和誕生。
如何籌建自然博物館在那時還是一項陌生課題。國家自然博物館原副研究館員、人類室主任時墨莊回憶,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然博物館大多已有一二百年的曆史,館藏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隊伍訓練有素、陳列場所寬敞明亮,是名副其實的社會(hui) 教育場所。
時墨莊說:“求變心切的博物館同仁們(men) 都認為(wei) ,我們(men) 不能自甘落後地跟在別人後麵按部就班。經過大家提議,決(jue) 定以辦展覽的方式,在辦展過程中積累藏品、培訓隊伍。”
關(guan) 於(yu) 展覽內(nei) 容,大家商定可首先舉(ju) 辦一個(ge) 以“祖國自然環境與(yu) 礦產(chan) 資源”為(wei) 內(nei) 容的大型展覽,以緊密配合祖國的工業(ye) 建設,充分宣傳(chuan) 我國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優(you) 勢。
1954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的首個(ge) 展覽“全國礦產(chan) 資源展”便是在故宮文華殿舉(ju) 辦的。礦展之後,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又連續籌辦了“治理黃河展”“祖國農(nong) 產(chan) 資源展”等。
1956年,在“向科學進軍(jun) ”的號角聲中,中央自然博物館在天橋動工興(xing) 建。這個(ge) 中央三層、兩(liang) 翼兩(liang) 層的大樓東(dong) 鄰天壇,西對天橋劇場,共8000多平方米,內(nei) 設14個(ge) 陳列室和保管室、美工室、講演廳等。
1958年5月,中央自然博物館主體(ti) 建築落成,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xie) 館名。1959年1月,該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曆史博物館。
3年後,中央自然博物館改名為(wei) 北京自然博物館。
標本收藏與(yu) 科學研究雙豐(feng) 收
1962年,我國恐龍研究第一人、古脊椎動物學奠基者楊鍾健院士,榮任國家自然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楊館長上任伊始便稱:“我不務虛名,不做掛名館長,而要在博物館建設方麵身體(ti) 力行、真抓實幹。”在他精心的調度規劃下,國家自然博物館實現采集、科研、陳列一手抓,著力開展標本庫房建設,組建了各生物專(zhuan) 業(ye) 的研究隊伍。
隨後,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幾任館長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任,他們(men) 提倡通過野外采集等方式獲得一手資料,致力於(yu) 推動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工作。
例如,為(wei) 了研究我國新疆境內(nei) 的塔吉克族的發展曆史,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曾5次登上帕米爾高原;“長江流域同樣也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這一引起國內(nei) 外學術界廣泛關(guan) 注的論點是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考察長江、黃河兩(liang) 大流域的眾(zhong) 多史前遺址後提出的;從(cong) 1981年起,國家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通過對柳州白蓮洞史前遺址的詳盡研究,證實了華南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真實存在;他們(men) 還曾前往當時無人問津的黑龍江省赫哲族地區,收集漁獵生產(chan) 及生活用品,並采集到一批細石器標本和散碎陶片及陶網墜等。野外考察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為(wei) 創作科普作品和陳列展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國家自然博物館在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方麵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如今,國家自然博物館館藏藏品37萬(wan) 餘(yu) 件,珍稀標本數量在國內(nei) 自然博物館中居首位,還收藏有許多珍貴的國禮標本。
以生物進化為(wei) 主線,國家自然博物館設有古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神奇的非洲等常設展覽,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與(yu) 環境的關(guan) 係,構築起地球上生命演化發展的全景圖。此外,每年還推出不同主題的臨(lin) 時展覽和巡回展覽。
最大限度實現開放共享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揭牌,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
國家級自然博物館的建設曆來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英、美、法等國都有一個(ge) 國家級的自然博物館。因為(wei) 這是反映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主要標誌之一,同樣是國家形象的代表。
中國地跨寒帶、溫帶、亞(ya) 熱帶和熱帶,兼具古北界和東(dong) 洋界的動植物區係特征,我國的動植物種類以及化石遺存十分豐(feng) 富,但此前,我國沒有一個(ge) 全麵、係統的自然標本收藏中心用以展示國土自然曆史以及自然科學主要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
1980年,曆任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裴文中、徐仁、鄭作新和周明鎮在《大自然》雜誌上聯名呼籲,一個(ge) “國家級自然曆史博物館勢在必建”。
此後,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呼籲恢複或新建國家級自然博物館。據有關(guan) 人士統計,1980年—2001年,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檔案裏,有70多位科學界的代表和委員對重建國家級自然博物館先後提出過10次議案和提案,繼而又有農(nong) 工黨(dang) 中央就建設新館問題兩(liang) 次提交提案。
2006年,時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承森提議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得到科學界的大力支持。匡廷雲(yun) 等26位院士聯名上書(shu) 國務院,發出建設國家級自然博物館的呼籲。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進東(dong) 再次提交了相關(guan) 提案,並於(yu) 年末收到了國家文物局的答複——積極支持在北京籌建國家自然博物館,並進行調研、溝通,推進該項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曾分析:“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需要相關(guan) 部門同心協力科學規劃、打破條塊限製、統籌整合各種資源,這件事涉及麵廣,本身具有難度。”
如今,這一有難度的工作終於(yu) 順利推進。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經過多輪考察、研究、論證,國家自然博物館建設總體(ti) 方案最終確定。
國家自然博物館新址尚在建設中,這座建築麵積約20萬(wan) 平方米、占地麵積約5.77公頃的新館將成為(wei) 北京大紅門地區博物館群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wei) 未來南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新館將大幅提升國家館服務公眾(zhong) 、保護收藏的能力。
在近日舉(ju) 行的2023中關(guan) 村論壇“科技創新與(yu) 自然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透露,目前該館正在開展數字博物館工程建設,將不斷豐(feng) 富新技術應用場景,更好地發揮社會(hui) 服務功能。
孟慶金說,自然博物館不僅(jin) 要擴大規模,也要注重技術水平、理念的全麵提升,數字技術的應用為(wei) 自然博物館建設帶來了無限可能,“新時代的自然博物館要和科學、曆史、文化、藝術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開放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