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發布時間:2023-06-10 15:40: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如約而至。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高度重視,目的是提高全社會(hui) 對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引領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的動人畫卷。延綿後世、惠澤人民,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精心守護好”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精心守護好,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著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

  從(cong)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到廣東(dong) 潮州廣濟橋;從(cong) 山西平遙古城,到甘肅敦煌研究院;從(cong) 陝西西安博物院,到廣西北海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考察文化遺產(chan) ,探尋文明根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的一係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為(wei) 新時代傳(chuan) 承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陝西,總書(shu) 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曆史文脈、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青海,總書(shu) 記勉勵非遺傳(chuan) 承人:“你這個(ge) 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yi) ,一定要傳(chuan) 承弘揚好。”

  在山西,總書(shu) 記強調:“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

  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曾經,很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或年久失修,或麵臨(lin) “一拆了之”的風險,或被建設性破壞……

  如今,正定古城重現北方雄鎮風貌,鼓浪嶼演繹萬(wan) 國建築博物館風情,潮州古城留駐嶺南文化穿越時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鐫刻古都記憶與(yu) 濃濃鄉(xiang) 情……曆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現代宜居之地。

  保護第一、合理利用,一係列政策措施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駕護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zhuan) 題闡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ti) 目標和主要任務;《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方麵的重要作用;《長城保護總體(ti) 規劃》明確長城保護維修應堅持原狀保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文化遺產(chan) 數量大幅增長。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非遺人才隊伍穩步增長。各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萬(wan) 餘(yu) 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3068名。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順利推進。設立23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

  全國文物基礎數據更加全麵準確。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完成,10815萬(wan)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得以摸清。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內(nei) 涵日漸豐(feng) 富。錦繡大地上,文物古跡粲然可觀,文化遺產(chan) 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輝映、燦爛輝煌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

  文化遺產(chan) 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yu) 情懷。許多文化遺產(chan) 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遺產(chan) 中蘊含的精神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使之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是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深邃的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懷指出:“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清晨,滿河朝霞,舟楫如織;入夜,槳聲燈影,枕河而居……全長近3200公裏、開鑿至今逾2500年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沉浸在美妙風光中的人們(men) 很難想象,大運河一度麵臨(lin) 擠埋填占、生態汙染等諸多困擾。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中央和地方整體(ti) 規劃、有序推進,一條“文化玉帶”串聯起沿岸多彩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運河沿岸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feng) 富充實。

  萬(wan) 裏長城曆經千百年風雨洗禮,像一條巨龍蜿蜒於(yu) 中國北方大地,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九曲黃河、萬(wan) 裏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千百年來奔騰向前,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造就了千年文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紅軍(jun) 進行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址遺跡,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長征精神,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紮實推進,一批建設保護規劃相繼出台,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實施,一批重點建設區示範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展覽展示水平極大提升,宣傳(chuan) 教育功能日益彰顯,綜合效益有效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2021年6月18日,首都北京,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喜慶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正式開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波瀾壯闊的百年曆程。

  短短兩(liang) 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已成為(wei) 北京乃至全國最火熱的紅色新地標。

  重溫崢嶸歲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圓滿收官,吉林、河南等16個(ge) 省份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17個(ge)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全麵編製,第一個(ge) 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工程順利實施,國立蒙藏學校舊址、湘江戰役舊址等40多個(ge) 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抗美援朝、紅色標語等革命文物資源專(zhuan) 項調查有序開展。協同開展革命曆史類紀念設施專(zhuan) 項調研核查,聯合發布第一批國家“紅色草原”名單,100家博物館、紀念館列入首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專(zhuan) 題實踐教學基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的獨特價(jia) 值持續彰顯。

  中華民族是個(ge) 大家庭,五十六個(ge) 民族五十六朵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持續加強對國粹傳(chuan) 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當前,各個(ge) 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非遺保護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非遺成為(wei)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載體(ti) 和紐帶。

  “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

  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烏(wu) 江上遊六衝(chong) 河畔化屋村。

  貴州畢節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wei) “懸崖下的村寨”。如今,黔山秀水遊人如織,2022年接待遊客近20萬(wan) 人次,帶動化屋村特色苗繡等產(chan) 業(ye) 發展。苗族姑娘們(men) 飛針走線,山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95後繡娘、苗繡蠟染非遺工坊負責人楊文麗(li) 自小接觸苗繡。她曾在外打工,“看到非遺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幾年前選擇回到家鄉(xiang) ,重新做起苗繡。”

  楊文麗(li) 不斷開發設計新產(chan) 品,緊跟時尚潮流,受到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她說,“非遺工坊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收入已超60多萬(wan) 元,帶領60多位農(nong) 家婦女開啟新生活。還有更多年輕人看到希望,紛紛回到家鄉(xiang) 、走進工坊……”

  目前,全國已建設非遺工坊2500餘(yu) 家,其中1400餘(yu) 家位於(yu) 脫貧地區,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煥發生機活力。

  非遺傳(chuan) 承,要在傳(chuan) 人。實施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研培計劃,培訓傳(chuan) 承人超過10萬(wan) 人次;實施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曲藝傳(chuan) 承發展計劃,推動非遺項目發展振興(xing) ,煥發新的光彩;從(cong) 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覽會(hui) 等搭建傳(chuan) 承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習(xi) 平台,到非遺購物節等暢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近年來,傳(chuan) 承人視野不斷開闊、素養(yang) 不斷提升,助力非遺以日益精彩的形象,逐漸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

  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也取得積極進展,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e) ,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如今,敦煌研究院擁有了一支200餘(yu) 人、產(chan) 學研一體(ti) 的保護隊伍,人才涉及化學、地質、環境、生物等近20個(ge) 領域。”敦煌研究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當中國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正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觀眾(zhong) 數量“井噴式”增長,博物館“打卡”日益成為(wei) 公眾(zhong) 休閑娛樂(le) 的重要方式;故宮的朝珠耳機、國家博物館的棒棒糖禮盒、國家圖書(shu) 館的《永樂(le) 大典》信箋,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漸入佳境;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chuan) 承人上講台,人人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局麵正在形成……

  “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一杯清茶聚知音。今年“國際茶日”前後,在全球多個(ge) 國家舉(ju) 辦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動,吸引海外民眾(zhong) 積極參與(yu) 。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以及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文藝表演,“圈粉”無數。

  以茶為(wei) 媒,跨越國界,拉近友誼。去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說:“中國的茶文化傳(chuan) 播曆史悠久。茶文化裏以茶敬客、以茶敦親(qin) 、以茶睦鄰的內(nei) 涵,在曆史上被多個(ge) 國家和民族吸收、接納。中國茶遺產(chan) 項目促進了茶器、茶歌、茶戲等文化表現形式在全世界的發展,見證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日益成為(wei) 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場所。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說,故宮博物院將持續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參與(yu) 世界文明對話,拓寬中國聲音的音域,推動中華文明與(yu) 各國文明美美與(yu) 共、和合共生。

  2018年末,柬埔寨暹粒。3位中國文物保護專(zhuan) 家從(cong) 柬埔寨文化與(yu) 藝術大臣彭薩格娜手中,接過柬埔寨王國騎士勳章。近年來,中外聯合考古漸成規模,跨國文物保護合作紮實開展,文物進出境展覽異彩紛呈,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亮點頻現,1800餘(yu) 件(套)海外文物“遊子”回歸祖國,文物成為(wei)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

  目前,我國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居世界第一。“送王船”等聯合申報的項目成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體(ti) 現,“中醫針灸”“太極拳”等項目為(wei) 解決(jue) 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當巧奪天工的珍貴文物讓金發碧眼的觀眾(zhong) 連連驚歎,世代傳(chuan) 承的古老技藝進入更為(wei) 廣闊的全球市場……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內(nei) 心深處的認同、自信與(yu) 驕傲,正凝聚成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