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柳林: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 小小香菇“飄香”鄉村振興路
“傳(chuan) 統村落萬(wan) 裏行”係列報道
【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陝西柳林:生態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小小香菇“飄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數據顯示,十年來,共有6819個(ge) 村落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nong) 耕文明遺產(chan) 保護群,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搶救和保護了一大批優(you) 秀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日前,人民網記者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走訪、現場采訪等環節,從(cong) 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中了解我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特色經驗,推出“傳(chuan) 統村落萬(wan) 裏行”係列報道。
進入六月,正是夏菇采摘上市的季節。柳林村食用菌基地一派火熱景象,飽滿瑩潤的香菇香氣襲人,村民們(men) 有的忙著采收、有的忙著分揀、有的忙著裝車,一派熱鬧的勞動場麵。
柳林村位於(yu) 北緯35°,森林覆蓋率達85.1%,坐落於(yu) 銅川市耀州區北部山區的廟灣鎮,是朱鹮在秦嶺以北首個(ge) 野化放飛地。獨特的氣候優(you) 勢和豐(feng) 富的水資源優(you) 勢,為(wei) 此地發展香菇產(chan) 業(ye) 創造出得天獨厚的條件。
與(yu) 之對應的是,因朱鹮棲息地維護好生態與(yu) 水環境的需要,且當地耕地土壤層較淺,種植大田農(nong) 作物收益較低等客觀因素。人們(men) 更多的關(guan) 注點在於(yu) 如何尋找經濟發展與(yu) 環境保護的平衡點,如何進一步借助香菇產(chan) 業(ye) 提高村民收入、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中宣部派駐柳林村第一書(shu) 記元開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宣部將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原耀縣)確定為(wei) 定點幫扶縣以來,對柳林村的支持一直延續至今。走好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就要聚焦增進農(nong) 民福祉這個(ge) 宗旨,近些年來,中宣部進一步加大了對柳林村的幫扶力度,重點將產(chan) 業(ye) 幫扶作為(wei) 長遠之計和關(guan) 鍵之舉(ju) 來推進。
回顧這片土地所經曆的產(chan) 業(ye) 發展曆程,時光荏苒,今昔巨變。實際上,柳林村有多年香菇種植經驗,但早期村民們(men) 大多各自為(wei) 陣,單打獨鬥,沒有形成規模化的香菇產(chan) 業(ye) ,且收益率較低,不少農(nong) 戶逐漸退出,隻有少數村民還在堅持。
考慮到香菇種植不會(hui) 汙染環境,且食用菌生產(chan) 具有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於(yu) 是,當地政府在2018年4月提出“打造香菇小鎮”戰略目標。柳林村香菇種植基地就在這段時間建成。
“我們(men) 目前主要通過‘資金托管’‘入股分紅’‘就業(ye) 務工’‘借棒還菇’等方式帶動集體(ti) 增產(chan) 、群眾(zhong) 增收。”元開放說,當前,該產(chan) 業(ye) 已輻射帶動周邊7個(ge) 鎮,51個(ge) 村,2000餘(yu) 戶群眾(zhong) ,實現增收穩定增收,解決(jue) 群眾(zhong) 就業(ye) 500餘(yu) 人,人均年增收1.5萬(wan) 元。
下麵這組數據或許可以佐證這一說法,元開放介紹,目前,廟灣香菇小鎮已實現年產(chan) 菌棒1000萬(wan) 棒、出菇800萬(wan) 棒、年出口菌棒200萬(wan) 棒、年產(chan) 香菇醬300萬(wan) 瓶,研發推出“菇為(wei) 天”香菇醬等係列特色產(chan) 品。
而把香菇種植產(chan) 業(ye) 培育成主打產(chan) 業(ye) ,當地村民更是不遺餘(yu) 力。
今年63歲的劉小平,是柳林村房溝組的一般農(nong) 戶。早年一次意外事故,導致他失去左手,但麵對生活,他卻仍舊積極樂(le) 觀。幾年前,他做起了販賣香菇的生意。
在販賣香菇的過程中,老劉看到了香菇種植業(ye) 的廣闊前景,夢想著哪天自己也能建個(ge) 大棚,種植香菇。2022年,得知村裏計劃擴大香菇種植基地的消息後,他第一個(ge) 承包了10個(ge) 大棚種植香菇,圓了夢想。
老劉不僅(jin) 自己種香菇,也帶動其他村民增收致富。10個(ge) 棚的香菇,他一個(ge) 人忙不過來,就在村裏雇傭(yong) 了2名男勞力輸水,10名留守婦女幫忙采菇。
目前,經過1個(ge) 多月的辛苦經營,老劉的10棚香菇已經賣了10萬(wan) 多元,被他聘用的村民們(men) 也都掙了3000到6000元不等。看著手裏的工資,村民們(men) 喜滋滋道:“多虧(kui) 老劉種香菇,讓我們(men) 也跟著沾了光,在家門口還能務工掙錢,這得感謝咱鄰家!”
如今,香菇種植在廟灣鎮蔚然成風,小小的香菇早已四下“飄香”,日漸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抓手,成為(wei) 百姓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何提質增效為(wei) 推動當地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去年,柳林村河東(dong) 組新建了占地50畝(mu) 的新香菇基地,建成了121個(ge) 簡易大棚,43個(ge) 有養(yang) 菌棚,78個(ge) 出菇棚。今年4月,香菇基地各項基礎設施到位。目前已經有7戶村民主動承包大棚,而劉小平,就是第一個(ge) 簽訂種植合同的農(nong) 戶。
柳林村香菇種植業(ye) 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使得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而在生態環境持續向善向好發展的同時,村民們(men) 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記者實地走訪柳林村看到,在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扶貧辦的支持下,村裏還建成了以美好生態為(wei) 主題的“朱鹮球場”,為(wei) 村民提供寬敞舒適的運動場地,也豐(feng) 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而數字技術革命也給當地發展帶來全新改變,以柳林為(wei) 代表的一批村莊相繼從(cong) “傳(chuan) 統”走入“數字”。中宣部掛職幹部、耀州區委副書(shu) 記孫進軍(jun) 認為(wei) ,數字技術為(wei) 保障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撐,耀州區也希望依托5G、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累積優(you) 勢與(yu) 豐(feng) 富賦能經驗,拓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的全新路徑。(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實習(xi) 生陳梓瑤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