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縱論促進民營經濟、城鄉融合與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3 10: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 (陳建 吳巧)要正視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發育成熟度、主體(ti) 功能區和尺度,差異化地實施城鄉(xiang) 融合與(yu) 可持續發展政策……在進行中的2023第九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上,城鄉(xiang) 規劃行業(ye) 與(yu) 跨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討“守底線、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共富裕”等熱點話題。

  “清華同衡學術周”始創於(yu) 2013年,遵循“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發展思路,已逐步成為(wei) 城市規劃行業(ye) 內(nei) 外廣受關(guan) 注的學術品牌。本屆學術周以“規劃視界”為(wei) 主題,旨在以更高的視角和更廣的維度,解讀行業(ye) 機會(hui) 與(yu) 前景,打造更美好的人居環境。

  為(wei) 民企解難題辦實事

  在11日開幕的清華同衡學術周巔峰講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楊偉(wei) 民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hui) 全麵恢複常態化運行,但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在“十四五”規劃時期的下半場,需要關(guan) 注居民消費、房地產(chan) 、平台經濟、民營經濟、城市化、進出口等重大問題,兼顧長遠、綜合施策。

  楊偉(wei) 民說,民營經濟具有“56789”的地位,同時還有50%的以上的工業(ye) 、50%以上的投資、50%的進出口都是民營企業(ye) 完成的。

  民營經濟的“56789”,是指廣大民營企業(ye) 為(wei) 中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ye) 、90%以上的市場主體(ti) 數量。

  楊偉(wei) 民呼籲,要明確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落實產(chan) 權保護製度,完善政商溝通機製,為(wei) 民營企業(ye) 解難題、辦實事,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民營經濟預期轉弱的問題。要重視消費者的市場主體(ti) 地位,不幹預、少限製居民的私人消費,切實鼓勵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要堅定擴大製度型開放,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研究務實管用的穩定進出口和外資企業(ye) 的增量政策。

  差異化推進政策出台實施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創始人尹稚表示,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速度下降,部分是由於(yu) 城市就業(ye) 吸納能力下降所導致的。與(yu) 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回到鄉(xiang) 村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不具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能,也很難應對當前城市產(chan) 業(ye) 升級的要求。

  尹稚說,新型城鎮化是一個(ge) 客觀發展的進程,是個(ge) 體(ti) 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全體(ti) 國民素質提高的過程。這個(ge) 過程要通過就業(ye) 、社會(hui) 融入、生活方式轉變等方式來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沒退路了,隻能進一步強化;而不像人們(men) 過去想象的那樣——在城市熬不住了就回家。我們(men) 現在麵對的是一個(ge) 待不住的城市,同時也麵對越來越回不去的鄉(xiang) 村”。

  他希望,堅守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戰略,走向區域協調;重視縣城的驛站作用,立足農(nong) 業(ye) 現代化,振興(xing) 鄉(xiang) 村,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回歸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發育成熟度、主體(ti) 功能區和尺度,差異化地推進政策出台實施。

  謀正道、熟於(yu) 法、精於(yu) 術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在學術周開幕式上致辭。他希望,引入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以多元化的學術氛圍,使學術周成為(wei) 規劃行業(ye) 向社會(hui) 傳(chuan) 遞信息的窗口。

  袁昕表示,規劃行業(ye) 未來可能麵臨(lin) 艱巨的挑戰,規劃師們(men) 需要打開視界,既要看到新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國家治理水平現代化的新要求,也要看到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化。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袁牧指出,清華同衡多年來致力建設城鄉(xiang) 規劃的知識庫和知識聯盟,探索建立泛規劃學科群,致力構建可以評判的“能用、夠用、管用、好用”的技術平台。規劃有道、法、術三個(ge) 層麵。道是理論基礎、價(jia) 值導向,在道上,要謀的是正;法是規則,規劃設計師要熟於(yu) 法;術是技術方法,在術上要成為(wei) 精通者。(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