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內地支教 探索“湘”港教育互鑒
中新網湘潭6月12日電 題:港青內(nei) 地支教 探索“湘”港教育互鑒
作者 張雪盈
6月12日,在湖南韶山華潤學校6年級41班教師內(nei) ,香港青年蘇海英正在講台前收拾教案。這是她在韶山支教的最後一天,完成支教任務後,她將與(yu) 其他19名香港支教青年一同前往湖南長沙,切身感受湖南現代化城市建設,並與(yu)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師生進行交流。
本次“青雲(yun) 啟夢”香港大學生跨境支教活動由華潤集團主辦,華潤創業(ye)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hui) 承辦。香港教育大學共有60餘(yu) 名學生報名參與(yu) ,最終選出20名學生代表,前往湖南韶山展開為(wei) 期三周的支教活動。
這是內(nei) 地和香港恢複全麵“通關(guan) ”後,首個(ge) 香港大學生前往內(nei) 地支教交流活動。“‘湘’港兩(liang) 地教育模式、理念有所差異,應取長補短,互鑒互融。”就讀於(yu) 香港教育大學的蘇海英說,這次支教不僅(jin) 提升了她的教學能力,還打開了一扇她了解中國內(nei) 地鄉(xiang) 村教育的窗口。
“在香港,智慧教室互動黑板基本隻在初中及以上年級配備,沒想到能在內(nei) 地農(nong) 村小學見到。”蘇海英介紹,低年級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且對智能設備抱有較大興(xing) 趣。智慧教室的普及,給教師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訝異於(yu) 內(nei) 地鄉(xiang) 村教育發展的,還有被分配至韶山市藝術幼兒(er) 園支教的香港大四學生陳曉晴。陳曉晴回憶,受製於(yu) 土地麵積,香港學前教育多在高樓內(nei) 辦學;內(nei) 地提供的自由活動場地更大,且多為(wei) 露天場所。“幼兒(er) 天生偏愛戶外運動,順應其活動天性,更利於(yu) 發現他們(men) 的天賦所在。”
“需要學習(xi) 的是,內(nei) 地教師對管理課堂秩序很有辦法。”香港教育大學大一學生黃可儀(yi) 感慨,因實踐經驗較少,起初麵對亂(luan) 哄哄的課堂自己有些手足無措。同當地老師“取經”後,她自編了一些口訣,與(yu) 學生約定口訣響起,即保持安靜。經實踐,該方法十分奏效。
提及本次支教的收獲,這批香港青年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回去後,我會(hui) 和香港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並將所學技巧應用到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希望能做一名優(you) 秀的老師。”蘇海英說。
華潤創業(ye) 副總裁馮(feng) 凱在結業(ye) 典禮上表示,此次活動以支教的形式走進鄉(xiang) 村,讓香港學生能借此機會(hui) 親(qin) 身感受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及發展成果,冀青年一代“為(wei) 師者”能運用專(zhuan) 業(ye) 所長、實踐所學,為(wei) 更多青年帶來啟發。“同時也希望能借此機會(hui) ,搭建香港和內(nei) 地雙向交流的平台,促進鄉(xiang) 村教育事業(ye) 發展。”馮(feng) 凱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