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蠶寶寶也住“樓房”?探訪安徽嶽西養蠶家庭工廠

發布時間:2023-06-14 16:3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安徽省嶽西縣的蠶桑生產(chan) 規模,連續14年位居安徽省第一,有1.67萬(wan) 戶養(yang) 蠶農(nong) 戶。這段時間,今年的第一批蠶繭開始采收,第二批熟蠶即將結繭,當地今年的蠶繭收獲情況如何?讓我們(men) 一起去了解。

  成熟的蠶被稱為(wei) 熟蠶,它們(men) 即將進入吐絲(si) 結繭期。蠶農(nong) 們(men) 正在做最後的準備,他們(men) 有的在給蠶補充最後一次桑葉,然後在桑葉上麵鋪上一張白色的塑料網格。這個(ge) 網格,被稱為(wei) 蔟,就是用來讓蠶攀爬結繭,蠶會(hui) 各自找到屬於(yu) 自己的網格,也就相當於(yu) 一個(ge) 小窩,然後吐絲(si) 結繭,大約再過七天左右,這些繭就完全成熟,可以采收了。

  當前這些即將結繭的熟蠶,其實是今年飼養(yang) 的第二批了,在嶽西縣目前形成了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養(yang) 殖,分四批收獲的養(yang) 殖模式。

  這段時間,第一批蠶繭也一直在采收。蠶農(nong) 們(men) 把蔟全部收集到一塊,通過人工采摘的方式將蠶繭取下。據了解,一個(ge) 大棚,一季大約能養(yang) 蠶45萬(wan) 條左右,四批一年下來總共能夠采收6000斤的蠶繭,冬天不養(yang) 蠶還能種植一季羊肚菌,綜合算下來,一個(ge) 大棚一年的產(chan) 值在20萬(wan) 元左右。

  產(chan) 值雖然高,但是想把蠶養(yang) 好卻不容易。這幾年,嶽西縣養(yang) 蠶也從(cong) 家庭作坊式向家庭工廠化轉變。比如,蠶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如何控溫控濕呢?

  像今天室外溫度較高,但大棚內(nei) 卻隻有28℃左右,濕度大約在60%,大棚裏並沒有安裝任何空調和加濕設施。

  秘密就藏在大棚前端安裝著的一塊塊水簾,這些水簾裏是紙製格柵板,連接了地下井水,打開後,格柵板會(hui) 被井水浸濕,大棚後方的負壓風機開啟後,室外空氣經過水簾降溫進入大棚,控製了溫度,也會(hui) 帶來濕氣。

  另外,蠶在生長期對桑葉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為(wei) 了養(yang) 好蠶,很多蠶農(nong) 都會(hui) 自己種植桑樹。在桑園裏,我們(men) 也看到了變化,這裏的桑樹都比較低矮,隻有1米左右,是新引進的品種,叫條桑。過去的桑樹叫片桑,是因為(wei) 過去得把桑樹葉子一片一片地采摘下來喂蠶,但是條桑的枝條很柔軟,隻要像割韭菜一樣連枝條一起收割就行了,比過去采摘起來要省三分之二的時間,而且隻要肥水跟得上,割過的條桑一個(ge) 月又能長起來。有了這些新品種新技術的幫助,工廠化養(yang) 蠶效益明顯,經測算,過去大概一個(ge) 人一批隻能養(yang) 3萬(wan) 多條蠶,現在一個(ge) 人一批能養(yang) 9萬(wan) 多條。

  不僅(jin) 如此,我還發現,當地工廠化養(yang) 殖的一些新技術還在試驗推廣,比如可遙控行走的行車讓喂蠶也更加輕鬆快捷,行車裏裝滿桑條,幾名蠶農(nong) 拿著遙控器,就可以輕鬆喂蠶,再也不用像過去肩背手提來回奔波,提高了效率。另外,原本鋪在地上吐絲(si) 結繭的蔟也從(cong) 平房變成了樓房,不僅(jin) 空間利用率更高了,也更便於(yu) 通風除濕,提高蠶繭品質。

  接下來,嶽西縣還將擴大蠶桑基地規模,推廣應用高效省力化養(yang) 蠶技術,提高養(yang) 蠶效率和效益,促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