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挺立中國種業自立自強新高地

發布時間:2023-06-26 15:30:00來源: 人民日報

  26.8萬(wan) 畝(mu) 的土地,繁育出全國70%以上的新品種——南繁,“中國種子”的搖籃。

  昨日的南繁,是中國傳(chuan) 統的“育種基地”。

  多年來,每年冬春,全國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ye) 約7000名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帶著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來到海南的三亞(ya) 、陵水、樂(le) 東(dong) 一帶進行繁育,加速育種過程,縮短育種年限。從(cong) 南繁“走出去”的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麵積已超過3億(yi) 公頃。每年,都有數千萬(wan) 公斤優(you) 良種子由南繁基地發往全國各地。

  今天的南繁,已成為(wei) 自立自強“種業(ye) 高地”。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2018年、2022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到南繁考察。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要“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整合各級各類優(you) 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zheng) 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要打造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戰略力量,支持農(nong) 業(ye) 領域重大創新平台建設”。

  從(cong) “基地”變“高地”,從(cong) 單純育種向種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轉變,是時代賦予南繁的新使命。

  緊緊攥住中國種子,才能牢牢端好中國飯碗。本報記者深入南繁,看“中國種子”如何生長。

  體(ti) 製機製創新的種子正萌芽

  踩著泥濘的田埂走進正在建設的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隻見風吹稻浪,水鳥翩躚。

  “這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占地168.21畝(mu) ,保存著全球21種野生稻、1.3萬(wan) 份野生稻種質資源。”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田間管理員程雲(yun) 連說。據介紹,資源圃建成後,野生稻資源保存能力將達4萬(wan) 份,年鑒定評價(jia) 1000份以上,年共享利用3000人次以上,有望實現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便捷共享利用。

  心往一處想,才能勁往一處使。過去由於(yu) 體(ti) 製機製障礙,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家科研團隊、上千名科研人員,在南繁工作期間缺乏科研交流,習(xi) 慣單兵作戰。南繁建設種業(ye) 創新高地,首先得搭建科研交流、成果共享的平台。

  南繁,種下一顆體(ti) 製機製創新的種子。

  2019年2月,海南省成立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為(wei) 科研人員提供服務保障。在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推動下,零散力量逐漸整合,科研壁壘不斷打通。

  2021年5月,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2023年1月,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yu) 成果轉化中心項目主體(ti) 封頂。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種業(ye) 創新中心、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等科研基礎設施和關(guan) 鍵共性平台加快建設。南繁種業(ye) 科技創新平台集群逐步成形。

  有了平台,還得有企業(ye) 。截至去年年底,崖州灣科技城累計入駐種業(ye) 企業(ye) 114家、涉農(nong) 類企業(ye) 939家,其中包括中種集團、九聖禾等知名種企。

  “引企”也“育企”。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是最早入園的企業(ye) 之一。2019年3月初創時,公司隻有資本1000萬(wan) 元,一共10個(ge) 人。2020年,崖州灣科技城為(wei) 隆平生物配備了1000多萬(wan) 元的先進儀(yi) 器設備和1500平方米的實驗室,三亞(ya) 市政府又提供了56畝(mu) 試驗田,解決(jue) 了公司發展的“急難愁盼”。“我們(men) 研發出多個(ge) 抗性優(you) 良產(chan) 品,先後獲得10餘(yu) 項國家發明專(zhuan) 利授權。10人變成100多人,1000萬(wan) 元注冊(ce) 資本變成估值近40億(yi) 元。”隆平生物法規總監劉楓說。

  建了平台、聚了企業(ye) ,怎樣將科學家們(men) 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起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揭榜掛帥”新舉(ju) 措受到歡迎。

  企業(ye) 命題、院校揭榜答題、市場評估,不考核論文、不搞繁瑣流程、完全以成果論英雄,“揭榜掛帥”大大提升了科研成果的產(chan) 業(ye) 轉化效率。自2021年11月以來,種子實驗室已經聯合企業(ye) 開展了三期“揭榜掛帥”,累計推出103個(ge) 課題項目,吸引了來自國內(nei) 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zhuan) 業(ye) 科研團隊。

  “經由我們(men) 的平台,通過‘揭榜掛帥’的形式,把分散的科研機構和力量整合起來,把實驗室裏的‘創新鏈’與(yu) 種子企業(ye) 急需的‘產(chan) 業(ye) 鏈’打通。”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介紹。

  產(chan) 業(ye) 發展的種子已落籽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教授李自超最近很高興(xing) 。今年初,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與(yu) 中種集團開展聯合“揭榜掛帥”,他成功申請到一個(ge) 和團隊研究方向相近的課題,未來一段時間,都不用為(wei) 科研經費發愁了。

  “企業(ye) 想培育水稻新品種,我們(men) 負責做研究,項目的科研經費一半由實驗室提供,一半由企業(ye) 支付。”李自超笑著說。

  以產(chan) 業(ye) 為(wei) 導向進行科研攻關(guan) ,引入市場力量提供科研經費。攻關(guan) 專(zhuan) 利歸企業(ye) 所有並進行市場開發推廣,攻關(guan) 團隊也能享受成果轉化後的分紅。

  2022年4月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並指出,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集中攻關(guan) ,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海南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開展種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集中科研院所及企業(ye) 力量搭建公共科研平台、打造育種聯合攻關(guan) 的新力量。

  走進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種子實驗室大型儀(yi) 器公共服務中心,DNA蛋白操作室內(nei) ,華大基因的研究員羊家俊正處理著幾份來自不同科研團隊的材料,操作實驗儀(yi) 器進行DNA提取。質譜室、離心機室等實驗室裏,質譜儀(yi) 、掃描電鏡、共聚焦顯微鏡等先進科研儀(yi) 器高效運行。

  記者看到,每台大型儀(yi) 器前都有本登記冊(ce) ,詳細記錄著每一次使用的具體(ti) 情況。據負責儀(yi) 器維護的賽諾菲公司工程師李錦春介紹,凡是與(yu) 種子實驗室進行科研合作的科研隊伍,隻要提前在線上係統預約申請、到現場再進行紙質登記備份,就可以自主使用設備。

  “公共服務中心由種子實驗室牽頭,和企業(ye) 聯合打造,目的是提供一個(ge) 開放、共享、高效的公共技術平台。”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高級實驗師趙顯峰介紹,“擱以前,所有材料都得寄回內(nei) 地的實驗室分析。幾百萬(wan) 元的設備開放公共使用,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過去“老南繁”不敢想的事,如今在這裏成了常態。

  成立僅(jin) 兩(liang) 年,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發展迅速,如今已擁有了17.2萬(wan) 平方米物理空間,配套科研設備7200餘(yu) 台(套),大型儀(yi) 器公共服務中心、核心種質資源庫、人工氣候室等12個(ge) 開放共享平台及科研設施已投入使用。20位院士在這裏啟動了院士創新團隊籌建工作。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發展,也吸引來一批科創基金。去年,兩(liang) 隻種業(ye) 單一方向產(chan) 業(ye) 基金——崖州灣國際南繁科技創新基金(總規模10億(yi) 元)、南繁育種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首期規模6億(yi) 元)落地崖州灣科技城。

  “以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為(wei) 引領、以產(chan) 業(ye) 急需為(wei) 導向,南繁正種下大片產(chan) 業(ye) 發展的種子。”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林海說。

  環境保障的種子要開花

  前邊是中國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後邊是成片結著棉桃的棉花,一眼望去,南繁服務站(坡田洋)的三層白色小樓在萬(wan) 畝(mu) 良田中分外顯眼。

  站在一塊大屏幕前,服務站負責人孫吉先介紹起南繁的智慧管理係統。屏幕上,附近幾片田間的土壤、水質、生態氣象等實時狀態一目了然。依托無人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平台,服務站實現了天、空、地立體(ti) 監測,以及智能決(jue) 策和分類分時智慧管理。

  南繁人不怕苦、不怕累,唯獨怕“為(wei) 地發愁”。如今,有關(guan) 部門和海南省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部署,26.8萬(wan) 畝(mu) 南繁用地全部納入永久基本農(nong) 田予以重點保護,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手機“雲(yun) 選地”,再通過南繁服務站“雲(yun) 種地”,“育繁推”全流程都有了保障。

  “科研院所、企業(ye) 、大學科研人員隻管專(zhuan) 心搞科研,我們(men) 來當田間地頭的大管家。”孫吉先說。

  崖州灣科技城實施大力度人才補貼政策,5年來,已建成可麵向市場的安居房5000套、人才公寓1500套。

  “可以說,崖州灣科技城的科研人才現在基本都能夠安居樂(le) 業(ye)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dang) 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牛晶晶說。

  更讓中棉所野生棉種質基地負責人劉平開心的是,隨他一起來到南繁的女兒(er) ,今年可以入讀崖州灣城區小學。崖州灣科技城為(wei) 了解決(jue) 人才子女教育問題,新建成4所幼兒(er) 園和多所中小學,同時統籌調配三亞(ya) 市屬學校,提供充足的學位指標。“不發愁了,敢放開手腳幹了!”劉平說。

  沒了後顧之憂,科研人員幹勁十足,成果接連湧現。南繁種下的環境保障的種子,開始開花結果。

  “我們(men) 多措並舉(ju) ,打造崖州灣知識產(chan) 權特區,最大力度保障知識產(chan) 權。”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知識產(chan) 權辦公室主任寧如介紹,“每一份種子,都記錄有DNA身份信息,擁有自己的‘身份證’。科技城首創種質資源DNA身份信息第三方分子檢測鑒定和第三方存證業(ye) 務。首單植物新品種‘丹霞紅’梨的交易價(jia) 格達2200萬(wan) 元。”

  海南自貿港首家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海南自貿港農(nong) 業(ye) 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自貿港知識產(chan) 權法院審判庭等先後落地崖州灣科技城,專(zhuan) 利、商標、版權、地理標誌、植物新品種“五合一”行政管理體(ti) 製逐步落成。

  如今,一般需要600—1000天完成的種業(ye) 專(zhuan) 利申請,在科技城隻需要50—90天。實用新型專(zhuan) 利審查周期由全國平均的9個(ge) 月縮短至15天,外觀設計專(zhuan) 利審查周期由全國平均的8個(ge) 月縮短至7個(ge) 工作日左右……

  “未來,不僅(jin) 要讓知識產(chan) 權得到有效保護,還要逐步建立完善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平台,幫助企業(ye) 通過平台實現產(chan) 研對接。”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知識產(chan) 權部部長陳浩告訴記者。

  人才發展的種子在播撒

  南繁發展,關(guan) 鍵在人。

  5月13日,崖州灣科技城舉(ju) 辦引進人才證書(shu) 頒發儀(yi) 式,向認定的41名科技城引進人才代表頒發人才證書(shu) 。目前,崖州灣科技城累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656人,已兌(dui) 現科技城引進人才獎勵1.1億(yi) 元。

  “引才”也“育才”。國內(nei) 1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分支機構,正與(yu) 海南合作在崖州灣科技城培養(yang) 研究生,設置專(zhuan) 業(ye) 90餘(yu) 個(ge) 。目前園區在培碩博研究生3299名,其中“海南專(zhuan) 項”政策培養(yang) 的研究生2955名。“如果沒有這項政策,很難有現在的科研機會(hui) 。”曹曉風院士團隊的博士生劉成立表示。

  在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三亞(ya) 研究院的南繁基地,記者遇見了負責人袁世峰。據他介紹,基地的287畝(mu) 高標準綜合試驗田裏種滿了大豆、水稻、葡萄等作物。如今基地正在進行特色葡萄的種植技術推廣工作,希望能帶動當地農(nong) 戶致富增收。

  “把科學種植的方法交給農(nong) 戶,培育出更多技術能手,授人以漁。”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三亞(ya)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薑愛良表示。

  新方法,農(nong) 戶會(hui) 不會(hui) 摸不清產(chan) 量,不樂(le) 意種?

  “我們(men) 開培訓課,種給他們(men) 看。”薑愛良說。

  人才興(xing) ,帶動產(chan) 業(ye) 興(xing) 、推動南繁興(xing) 。

  在南繁基地,專(zhuan) 門劃出了5040畝(mu) 地建設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zhuan) 區,由海墾南繁產(chan) 業(ye) 集團負責管理。最近,他們(men) 把“分店”開到了鄰近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4月13日,保亭七仙嶺全球熱帶水果博覽中心開園試運營。走進園區,可以見到口感綿軟、味道香甜的冰淇淋果,手指大小、味道酸甜可口的檸檬……據了解,七仙嶺全球熱帶水果博覽中心項目總規劃麵積約3萬(wan) 畝(mu) ,總投資約34億(yi) 元。目前已種植數百個(ge) 品種的植物,引進上百個(ge) 世界同緯度地區新奇特優(you) 水果品種。

  “立足海南自貿港政策優(you) 勢,就能不斷挖掘南繁的產(chan) 業(ye) 溢出效應。”海墾南繁產(chan) 業(ye) 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高舉(ju) 廷說,“我們(men) 要繼續發展好熱帶特色高效農(nong) 業(ye) ,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增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解決(jue) 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海南水域溫暖,水產(chan) 也能“南繁”。5月5日,一艘裝載有100萬(wan) 尾金鯧魚魚苗的漁船從(cong) 海南陵水新村港起航,前往馬來西亞(ya) 。“我們(men) 繁育的魚苗產(chan) 量高、肉質好、抗病力強,不光在國內(nei) 受歡迎,還遠銷東(dong) 南亞(ya) 。”晨海水產(chan) 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李偉(wei) 說。

  “目前,我們(men) 已經初步建成海水魚類種質資源庫,研發出‘虎龍雜交斑’等多個(ge) 國審水產(chan) 新品種。”晨海水產(chan) 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趙廣文介紹。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南繁基地正發展為(wei) 全要素支撐有力、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升級、新業(ye) 態新經濟繁榮發展的“種業(ye) 高地”,書(shu) 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個(ge) 嶄新的南繁,正加快孕育“中國種子”的未來。

  本報記者 孫海天 趙展慧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6日 第 07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