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航天員是飄著睡覺?來看看真相到底是什麽

發布時間:2023-06-27 10:5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航天員是在星際間航行的人,也是受到大眾(zhong) 關(guan) 注的對象,空間站的航天員都是飄著睡覺的嗎?太空生活會(hui) 改變人體(ti) 基因?航天員在太空中會(hui) 變胖?事實真是如此嗎?

  流言一:太空中,由於(yu) 航天器圍繞地球高速飛行,形成了失重的環境,導致空間站航天員都是飄著睡覺的。

  分析:這並不是事實,在狹小的艙內(nei) 飄浮很容易碰撞到各類儀(yi) 器設備,發生危險,所以航天員睡覺時都要專(zhuan) 門把自己固定好。

  在早期的神舟飛船任務階段,航天員是把睡袋在艙內(nei) 固定好,然後鑽進睡袋裏睡覺的。

  而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已經正式進入了空間站時代,現在的航天員們(men) 是無比幸福的,因為(wei) 他們(men) 有著寬敞舒適的獨立睡眠區,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各有三個(ge) 獨立睡眠區。

  天和核心艙的睡眠區為(wei) 橫向設置,航天員是“躺著”睡,問天實驗艙的睡眠區為(wei) 縱向設置,航天員是“站著”睡,但是在失重環境下,睡覺時感覺是沒有區別的。

  在睡眠區內(nei) ,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地選擇睡眠區內(nei) 睡袋的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安穩的全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自由的飄浮感,就采取半固定的方式,讓睡袋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設計師們(men) 還貼心地為(wei) 每個(ge) 睡眠區設置了一個(ge) 舷窗,如果喜歡,隨時可以觀賞美麗(li) 的太空景觀。

  流言二:地球所在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多種輻射,而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會(hui) 長時間在太空生活,他們(men) 脫離了大氣層,這些宇宙輻射會(hui) 嚴(yan) 重改變他們(men) 的基因。

  分析:這種說法很片麵,也並沒有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宇宙中確實存在多種輻射,而輻射也是誘發基因突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各國載人航天所能到達的都還屬於(yu) “近地空間”,還被地球磁場保護著,而且航天器艙體(ti) 和艙外航天服會(hui) 為(wei) 他們(men) 阻擋絕大部分的宇宙射線,科研人員也會(hui) 對航天員進行輻射劑量檢查,以確保他們(men) 的身體(ti) 健康。

  基因突變給了物種適應環境改變的寶貴機會(hui) ,也是包括人類在內(nei) 地球上現存物種得以延續至今的關(guan) 鍵,但基因突變對於(yu) 生命個(ge) 體(ti) 而言,則大概率產(chan) 生的是負麵影響。通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輻射是誘發基因突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地球所在的宇宙空間中存在由銀河宇宙輻射、地磁捕獲輻射和太陽質子事件形成的電離輻射和紫外輻射、射頻輻射等非電離輻射環境。

  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基因變化問題一直是各個(ge) 航天大國所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在空間站內(nei) 也一直在監控著航天員們(men) 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在世界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項針對人類在太空環境下基因變化情況的研究是NASA對一對同卵雙胞胎宇航員的對比研究。他們(men) 是斯科特·凱利和馬克·凱利。

  在2015年,斯科特執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太空任務,連續在國際空間站待了340天,而他的雙胞胎哥哥馬克則在地麵工作。這次任務提供了一次極為(wei) 難得的研究機會(hui) 。在2019年的《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發布了研究報告,研究發現在進入太空後,斯科特的DNA甲基化率要比馬克的小一些,但這種差異最大時也不超過5%;同時,斯科特的一些基因,特別是與(yu) 免疫係統有關(guan) 的基因表達也出現了異常,但在返回地麵6個(ge) 月後,超過90%的表達異常基因恢複了正常。

  根據這項研究結果發現,經過連續長達近一年的太空生活,斯科特身上並未出現長期、重大的表觀遺傳(chuan) 變化,這一結果令人振奮。雖然這次的研究結果並不能得出普遍性的結論,因為(wei) 本次實驗對象僅(jin) 為(wei) 兩(liang) 人對比,但仍然對人們(men) 了解宇宙環境對人體(ti) 健康,尤其是基因的影響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目前,我國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都保持著每個(ge) 飛行乘組連續在軌執行半年任務的慣例,並且會(hui) 對每一名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進行輻射劑量檢查以確保他們(men) 的身體(ti) 健康。

  流言三:航天員們(men) 在太空中的臉明顯比在地麵時大,這是因為(wei) 空間站的夥(huo) 食太好了,航天員們(men) 都吃胖了。

  分析:空間站的夥(huo) 食確實不錯,但造成麵部看起來發胖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wei) 在失重的環境下,包括血液在內(nei) 的各種體(ti) 液在體(ti) 內(nei) 分布的模式產(chan) 生了相應的變化,與(yu) 地麵環境相比,最明顯的就是頭部分布的體(ti) 液更多了,所以麵部看起來就好像胖了一圈。

  由於(yu) 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體(ti) 內(nei) 易出現水分喪(sang) 失及肌肉萎縮等狀況,體(ti) 重還會(hui) 普遍減輕2至3公斤。

  除此之外還有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眼窩浮腫、頭部和頸部靜脈擴張等表現。體(ti) 液向頭部分布更多的同時,勢必在下肢就會(hui) 減少分布,所以在航天員臉變胖的同時還有一個(ge) 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他們(men) 的腿會(hui) 變細一點。

  這些現象在剛進入太空的前幾天最為(wei) 明顯,隨著人體(ti) 對失重環境的適應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逐漸緩解,當航天員返回地麵一段時間後就會(hui) 徹底恢複。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zhong) 號科學辟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