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求職簡曆衣著暴露?“示眾”簡曆涉嫌違法
不管一份求職簡曆看起來有多麽(me) 不得體(ti) ,那也是“私事”,不能動輒被當成“公事”,讓具體(ti) 的人來承受大眾(zhong) 輿論的嘲笑和審判
近日,一份附有年輕女子泳裝照片的求職簡曆在網絡上流傳(chuan) ,簡曆截圖顯示,一畢業(ye) 於(yu) 複旦大學的本科生應聘文秘/行政崗位,截圖上還附有一個(ge) 手機號。有消息稱,是一家企業(ye) 的林姓人士看到簡曆後發在朋友圈,並對該女子及複旦大學進行了指責。後續有媒體(ti) 求證時,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工作人員回應,女生並非該校畢業(ye) 生。簡曆上還提到另兩(liang) 家公司的實習(xi) 經曆,其中一家也回複稱,沒有這樣一名劉姓女子在公司擔任過總經理秘書(shu) 。
這份簡曆上所附手機號主人用短信回應媒體(ti) 稱,應該是被麵試過的公司惡搞了,暫時不知道是哪家公司。但這位機主是不是劉姓女子?簡曆上的相片是不是她的?機主表示不願多說,擔心被傷(shang) 害。
這份簡曆到底是有人在惡搞,還是半真半假,有人企圖用高校和企業(ye) 來包裝自己,現在還很難判斷。但一個(ge) 真假難辨的個(ge) 人簡曆,讓複旦大學跟著躺槍被質疑,是很荒誕的事。在這個(ge) 自媒體(ti) 時代,每個(ge) 人都可能突然成為(wei) 攪動流量的傳(chuan) 播者,怎麽(me) 把握事實和觀點的關(guan) 係,怎麽(me) 判斷公事和私事的邊界,避免成為(wei) 謠言的源頭,此事也提供了一次反思契機。
26日晚,發朋友圈的林姓人士告訴媒體(ti) ,確如他發在朋友圈所說,他所在的企業(ye) 收到了這份簡曆。他表示,既然手機主人表態是惡搞,他將刪除那條朋友圈。想來,此人本意也許是看到簡曆後表達一下不滿。如果真有人用這樣的照片來求職,當然是極度缺乏常識的,正常的公司和人事部門,看到這種簡曆隻會(hui) 敬而遠之。如果企業(ye) 一方隻是描述一下現象,然後從(cong) 企業(ye) 視角就事論事,給出一點建議,也不能說毫無價(jia) 值。可是直接貼出簡曆“曝光”,讓外界能夠定位到當事人,並且據此對複旦大學進行猛烈批評,就難言客觀。
更為(wei) 重要的是,求職者給企業(ye) 發送簡曆,並不意味著企業(ye) 可以公開傳(chuan) 播應聘簡曆。即便那個(ge) 泳裝照簡曆是真的,企業(ye) 負責人看著不爽,拒絕錄用就是了,把人家簡曆拿出來傳(chuan) 播批評,就涉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事後被複旦大學證明並非該校畢業(ye) 生,但企業(ye) 方麵在未求證之前已對複旦大學進行延展批評,也就失去了事實支撐,給人感覺是一種非理性情緒的發泄。哪怕本來有道理的批評,此刻也失去了說服力。
所以,相比用泳裝照當簡曆照片,公開傳(chuan) 播這個(ge) 簡曆的行為(wei) 性質更加值得警惕和反思。求職畢竟是個(ge) 人的事,照片選用不當,毀掉的是自己的工作。但以批評的名義(yi) 傳(chuan) 播別人簡曆,侵犯的是他人權益。而基於(yu) 一份個(ge) 人簡曆去批評學校整體(ti) 的教育,更是無稽之談。無論簡曆本身如何,都不能成為(wei) 傳(chuan) 播別人簡曆的理由。
要從(cong) 此事中總結經驗教訓,除了重申求職簡曆該怎麽(me) 做等常識之外,更有價(jia) 值的還是要學會(hui) 尊重別人權益,學會(hui) 謹慎使用自己的話語權。企業(ye) 一方可以公開表達自己看簡曆後的觀點,但不能輕率地把具體(ti) 某個(ge) 人的簡曆拿出來“示眾(zhong) ”。不管一份求職簡曆看起來有多麽(me) 不得體(ti) ,那也是“私事”,不能動輒被當成“公事”,讓具體(ti) 的人來承受大眾(zhong) 輿論的嘲笑和審判。明白這個(ge) 公私邊界,類似的口水戰或許能少很多。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守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