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運動起來 讓廣袤鄉村活力澎湃

發布時間:2023-06-28 15:19:00來源: 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曾洪濤(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體(ti) 育學院教授)

  去年7月,貴州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台盤村裏超燃的“村BA”牢牢鎖住了全國人民視線。這些天,繼“村BA”出圈後,與(yu) 之相隔160公裏的貴州榕江縣“村超”又火爆全網,成為(wei) 一項“現象級”體(ti) 育賽事。貴州“兩(liang) 江賽事”不僅(jin) 成為(wei) 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農(nong) 民體(ti) 育“兄弟篇”,更被稱讚為(wei) “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

  事實上,中國鄉(xiang) 村“現象級”體(ti) 育賽事頻現並非偶然。調研發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像台盤村這樣火爆的體(ti) 育賽事,其實早已在全國多處出現,呈星火燎原、遍地開花之勢。例如,浙江諸暨籃球聯賽、江西永新縣門球比賽、四川天全縣農(nong) 民趣味運動會(hui) ,都受到群眾(zhong) 熱烈追捧。在加快建設體(ti) 育強國的背景下,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火如荼的實踐中,貴州“兩(liang) 江賽事”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呈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特色。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完善農(nong) 民體(ti) 育政策體(ti) 係,創新工作載體(ti) ,優(you) 化服務供給,農(nong) 村體(ti) 育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富有農(nong) 趣農(nong) 味的農(nong) 民體(ti) 育活動深入開展,農(nong) 民體(ti) 育事業(ye) 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是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確要求。在一些鄉(xiang) 村體(ti) 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地區,鄉(xiang) 村體(ti) 育不僅(jin) 幫助廣大農(nong) 民朋友強身健體(ti) ,還成為(wei) 助推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從(cong) “村BA”“村超”的發展曆程不難發現,農(nong) 民體(ti) 育過去麵臨(lin) 不少困難,場地設施不足、經費不足、人才稀缺等因素都曾掣肘其發展。即使是“村BA”,看似一炮走紅,實則已經曆了近百年的風霜、三代人的積澱,並非短時之功。沒有讚助、沒有宣傳(chuan) 、沒有專(zhuan) 業(ye) 選手,實實在在地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這樣充滿鄉(xiang) 土氣的賽事解鎖了“承載鄉(xiang) 愁記憶、展現鄉(xiang) 村新貌”的密碼。人們(men) 的熱情激情被點燃,被這種真正的體(ti) 育精神所深深打動。加上濃厚的鄉(xiang) 土氣息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與(yu) 其他商業(ye) 化體(ti) 育賽事區別開來,更能引發人們(men) 對鄉(xiang) 土的情感共鳴。無論是“村BA”還是“村超”,都啟示我們(men) ,農(nong) 村文化建設、村風民風滋養(yang) ,絕非朝夕之功,需要在田野上、在村莊中找回文化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今年6月20日,全國和美鄉(xiang) 村籃球大賽(“村BA”)在台盤村揭幕,各省區市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體(ti) 組建參賽隊伍,充分利用農(nong) 閑時間和現有場地設施靈活組織辦賽,經基層賽、大區賽和總決(jue) 賽三個(ge) 階段,比賽將於(yu) 10月結束。當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農(nong) 民體(ti) 育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和難得機遇,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僅(jin) 是農(nong) 業(ye) 的全麵升級,也是農(nong) 村的全麵進步和農(nong) 民的全麵發展,發展體(ti) 育事業(ye) 和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輔相成。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農(nong) 民體(ti) 育,理應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火熱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為(wei) 此,需注重以下三點:

  堅持農(nong) 民主體(ti) 性。進一步創新活動載體(ti) ,讓鄉(xiang) 村體(ti) 育成為(wei) 豐(feng) 富農(nong) 民精神生活、展示農(nong) 民精神風貌、引領鄉(xiang) 村文明風尚、促進鄉(xiang) 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ti) ,吸引更多人參與(yu) 其中,為(wei) 廣大農(nong) 民朋友提供更為(wei) 豐(feng) 富的文體(ti) 活動和精神滋養(yang) ,真正把好事辦到農(nong) 民心坎上。

  注重鄉(xiang) 土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融入。深入挖掘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為(wei) 鄉(xiang) 村體(ti) 育注入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探索“體(ti) 育+文化”,激發人們(men) 對於(yu) 鄉(xiang) 村鄉(xiang) 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強化政府支持和社會(hui) 關(guan) 注。以此為(wei) 契機,完善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優(you) 化城鄉(xiang) 文化資源配置,增加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必要的場地設施和人才培養(yang) 支持,推動鄉(xiang) 村體(ti) 育向著更加廣闊的空間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王東(dong) 、陳冠合、張勝、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07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