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交換”網友互相匹配需求 進行線上線下不定期教學
“技能交換”網友互相匹配需求 進行線上、線下不定期教學
老鐵,交換你的“十八般武藝”不?
青春派潮流
“我會(hui) 的:琵琶(十級)、遊泳(蛙泳)、烘焙(麵包、甜點)、串珠、滑冰(刀冰,帶入門);我想學:粵語(或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小提琴、滑板、做陶器、滑翔傘(san) ……”在社交平台上以“技能交換”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會(hui) 出現大量此類形式的帖子,網友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學習(xi) 關(guan) 係,進行線上、線下不定期教學。
這是當下年輕人群體(ti) 中流行的一種新學習(xi) 、社交方式。相比於(yu) 學校、培訓班,“技能交換”以一種自發組織的方式進行,同時兼具免費、互助、陌生人社交等特點。
新方式的流行,也引發人們(men) 的好奇。“技能交換”教學究竟如何展開?效果如何?這種陌生人交往方式是否存在風險?
“學員”自由組合
6月的某個(ge) 周末,在天津一處室內(nei) 高爾夫球場裏,Chosa站在3D投影幕布前,握著球杆,用力擊出一球。Devin則站在一旁,觀察、糾正。
Chosa和Devin本是毫無交集的兩(liang) 人。前者剛高中畢業(ye) ,後者正在讀博。相差大約10歲的兩(liang) 人因“技能交換”相識,交換的是鋼琴和高爾夫技能。這是他們(men) 的第一次見麵,也是第一場教學活動。
“技能交換”是時下正流行於(yu) 年輕人群中的一種學習(xi) 和社交方式:通過在網絡發帖、匹配需求、互助教學的方式滿足學習(xi) 和社交需求。
一個(ge) 多月前,Chosa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布了一則“技能交換”帖:“師從(cong) 天津音樂(le) 學院教授學習(xi) 鋼琴演奏,可教鋼琴、樂(le) 理、音樂(le) 史;養(yang) 過7隻狗,邊牧已會(hui) 用簡單的發聲按鈕和人交流,可以幫忙馴狗;曾在茶館任茶藝師,對茶道、香道有所了解。”她還在帖子中特意表明,自己有戰勝抑鬱症的經驗,擅長情緒調節。而她希望通過“技能交換”學習(xi) 網球、擊劍、滑雪、遊泳、高爾夫等運動技能。
這條帖子下方有近500條評論。有自稱部隊退伍女特種兵的,擅長射擊、防身術、遊泳、跳傘(san) 、三角翼等,想學一門樂(le) 器;有自稱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會(hui) 遊泳、跳舞,想學鋼琴;也有人表示會(hui) 泰拳、繪畫、瑜伽等技能。
與(yu) 網友建立起聯係後,經過技能匹配、誠意探測等環節,Chosa初步確定了6個(ge) “技能交換”對象,她決(jue) 定在暑假的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嚐試網球、高爾夫、遊泳、繪畫、美甲等技能的學習(xi) 。
Chosa選擇了線下的“一對一”學習(xi) 模式,而陝西西安的金羽則選擇線上“一對一”的模式。
兩(liang) 年前,她和遠在美國的一位英語老師建立了長達半年的“技能交換”。雙方通過視頻、郵件,互相教授中英文口語、寫(xie) 作,糾正表達邏輯錯誤等。
互助學習(xi) 過程中的一些小插曲讓金羽忍俊不禁,譬如,對方在寫(xie) 日記時常有語序錯誤或動名詞搭配不當,“我早上吃了牛奶,喝了麵包”“故宮我今年想去”。
除了語言技能交換,最近3個(ge) 月,金羽幾乎每周都和上海的一位網友進行“茶文化-搖擺舞”的技能互換。他們(men) 通常約定周末上課,通過視頻講解茶道、舞蹈知識,並進行動作示範,對方則進行模仿、學習(xi) 。每次課程開始前,雙方會(hui) 對上節課講解的內(nei) 容進行複習(xi) ;每次課程結束後,預留一定練習(xi) 題目,打卡完成作業(ye) 。
相比於(yu) Chosa、金羽的“一對一”學習(xi) 模式,四川眉山的李佳慧嚐試的是一對多、多對多模式。
今年4月,在社交媒體(ti) 刷到“技能交換”帖後,李佳慧也發布了一則帖子。畢業(ye) 於(yu)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專(zhuan) 業(ye) (8年製本碩連讀)、曾在本科階段取得心理學雙學位的她,擅長中醫、心理學、護膚、書(shu) 法、拇指琴、川菜、太極扇等,想要學習(xi) 攝影、國畫、縫紉、哲學、滑板、插花、京劇/川劇/編曲。
沒想到,帖子獲得了超過7800次點讚、3600次收藏、1200條評論。考慮到人數眾(zhong) 多,李佳慧索性建立群聊供大家交流學習(xi) 。僅(jin) 僅(jin) 一周,9個(ge) 群聊就達到滿額狀態(每個(ge) 群500人),群內(nei) 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
兩(liang) 個(ge) 多月來,李佳慧組織群友輪流“分享技能”50多次,她本人則講授了大約4次中醫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包括中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中醫養(yang) 生、日常生活中的中草藥等。考慮到網友大多沒有專(zhuan) 業(ye) 基礎,李佳慧講授的課程內(nei) 容都比較淺顯,以激發興(xing) 趣為(wei) 主要目的。
講課過程中,她常常聯係生活實際,讓課程更加生動、有趣。比如,她會(hui) 告訴大家哪些草藥可以幫助減肥、治痘痘、治脫發。經網友投票、課程反饋,李佳慧發現,除中醫課程外,最受歡迎的還有心理學等。
學習(xi) 熱情會(hui) “降溫”
“技能交換”社交中,各自的技能,真能交換成功嗎?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技能交換”過程中,學習(xi) 效果與(yu) 以下幾項因素息息有關(guan) :時長、積極性、分享過程的係統性、分享形式。
通常來講,3個(ge) 月是檢測學習(xi) 誠意度的第一個(ge) 周期。作為(wei) “技能交換”資深玩家,金羽表示,堅持學習(xi) 超過3個(ge) 月,通常就意味著往後會(hui) 有更長的學習(xi) 道路。
一般而言,伴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人“技能交換”的積極性都會(hui) 下降。據金羽回憶,發帖後的第一個(ge) 月是與(yu) 陌生網友建立聯係的高峰期,大約會(hui) 有20-30人互相溝通技能信息,但最後建立技能交換關(guan) 係的不到10人,堅持長期學習(xi) 的僅(jin) 5人左右。
組織網友進行“技能交換”的兩(liang) 個(ge) 多月,李佳慧發現,最初每次在線學習(xi) 有30-50人參與(yu) ,後來人數漸漸減少,堅持在線上課的隻有不到10人。
伴隨著人數減少、網友學習(xi) 積極性降低,作為(wei) 發起人、主講人的李佳慧也感到有些疲憊。與(yu) 群友交流是否關(guan) 停課程時,他們(men) 大多表示課程幫助自己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感謝李佳慧的付出。目前,李佳慧打算把課程頻率從(cong) 每周5-6次調整到每周2-3次,繼續進行技能交換課程嚐試。
係統性是影響教學的又一因素,影響前期技能對象篩選和後期教學課程深入。
在美國讀博士的網友EOS去年6月曾在網絡發帖,希望進行技能交換。她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包括哲學、物理、潛水、滑雪、攝影、茶藝、西班牙語、古箏、書(shu) 法等。
她在每一項技能後,都標注了技能水平,如潛水,PADI Scuba Dive Master(名仕潛水員)、PADI Advanced Free Diver(進階自由潛水員);“上天”這項技能,她標注為(wei) EASA private pilot(VFR PPl)(私人飛行執照)。
帖子的下方有超過160條評論,EOS隻對其中一位有興(xing) 趣。這是一位學建築的留學生,她的技能包括建模、畫畫、攝影、德語、意大利語、鋼琴等,同時,她對EOS擅長的物理、哲學感興(xing) 趣。
EOS覺得,大多數網友隻是將其作為(wei) 普通愛好探索,而自己更希望進行較為(wei) 深入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學習(xi) ,所以她後來仍然選擇請專(zhuan) 業(ye) 老師授課這一學習(xi) 方式。
金羽最熟練、最常交換的技藝之一是茶文化。大學時,她學習(xi) 過茶文化通識課,後來也曾在琴社任茶師,取得初級茶藝師資格證。在講解六大茶類、茶葉品鑒及購買(mai) 等知識時,她具有較為(wei) 完善的課程體(ti) 係。而在挑選技能交換對象時,她也會(hui) 優(you) 先選擇教學體(ti) 係較為(wei) 完善的網友。
由於(yu) 人數眾(zhong) 多,在組織群友輪流分享技能時,李佳慧通常會(hui) 通過查看社交媒體(ti) 主頁、私信交流等方式進行溝通,後期根據效果反饋決(jue) 定是否再邀請人“返場”。
學習(xi) 過程中,曾有人聯係李佳慧將免費的技能分享轉化成收費的技能培訓,但被李佳慧拒絕了。一方麵,她考慮到目前的分享在係統性、專(zhuan) 業(ye) 性上還有所欠缺,另一方麵,她擔心一旦轉成收費課程就會(hui) 引起部分網友的反感。
授課形式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也有著重要影響。線上“技能交換”雖打破了時空限製,為(wei) 學習(xi) 者增加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
金羽與(yu) 上海網友進行茶文化-搖擺舞技能互換時就遇到過一些小麻煩。
視頻舞蹈課上,“老師”在電腦一端示範教學,“學生”在電腦一端模仿,如果動作不標準,“老師”沒法及時有效進行糾正。“學生”隻能不斷模仿、練習(xi) ,“老師”則反複觀看視頻進行指導。以至於(yu) 每次舞蹈課結束,雙方都會(hui) 感到有些疲累。
而另一方麵,在茶文化課程學習(xi) 初期,金羽很難向對方描述茶葉的香氣、口感,對方也很難理解岩韻等概念性名詞。金羽解釋,茶文化的學習(xi) 是一個(ge) 體(ti) 驗的過程,隻有見得多、喝得多,才能真正理解。
目前,金羽的搖擺舞大約在level1水平,交換對象達到了可自主到茶葉店購茶、分辨香味的程度。
與(yu) 陌生人社交心理負擔小
“技能交換”的目標不僅(jin) 是學習(xi) ,還有社交。
在談到發帖進行技能交換的原因時,Chosa表示,“技能交換”隻是以勞動和時間的投入代替了金錢,除了希望互助學習(xi) 技能,她也希望建立心理負擔較小的社交關(guan) 係。
Chosa表示,自己目前的社交狀態不是特別穩定,有時待在家中一直不外出社交,有時會(hui) 爆發式社交。她觀察到年輕人存在一定的社交匱乏問題。一方麵,大家都渴望去了解別人,渴望與(yu) 別人建立聯係,但另一方麵,大家也非常謹慎,擔心對方無法付出同等的真心和誠意。而且,由於(yu) 學習(xi) 、工作的忙碌,大家不一定有時間經營長期關(guan) 係。
Chosa最近和一位技能交換對象成了“吃飯搭子”。倆(lia) 人都患有抑鬱症,需要有人陪伴,對方也十分熱情,於(yu) 是常常一起約飯、互相陪同進行一些自媒體(ti) 拍攝活動。
對於(yu) 網絡交友的安全性,金羽表示對此並不擔心,她認為(wei) 通過網絡也可以與(yu) 同頻的人建立深度關(guan) 係。
譬如,在半年的中英文技能互換過程中,她和遠在美國的英文教師結成了忘年交,對方到希臘、尼泊爾等地旅遊時還常常和她分享沿途風景;而三個(ge) 月的“搖擺舞-茶文化”技能互換過程中,雙方互相寄送茶葉、茶具、玩偶、手工筆等物品。技能學習(xi) 之外,他們(men) 也會(hui) 聊到書(shu) 籍、音樂(le) 、生活、工作。雙方的關(guan) 係既互為(wei) “師生”,也是朋友。
李佳慧在三個(ge) 月的網課中結識了三位不同的朋友——一個(ge) 隔三差五向她請教中醫問題的男孩;一個(ge) 喜歡和她分享心理困惑的女孩;還有一個(ge) 出身中醫世家的女孩,和她一樣喜歡大自然、喜歡做手工,用她的話說,就像“另外一個(ge) 自己”。
實際上,“技能交換”並非一個(ge) 新詞。早在十多年前,網友就曾創建豆瓣小組進行“技能交換”。那時的“技能交換”大多以同城方式進行,深圳、廣州等城市都有網友組建小組,上海的技能交換小組有超過5萬(wan) 名網友加入其中。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兩(liang) 年興(xing) 起的“技能交換”更多出現跨國、跨城現象,並大多以網絡視頻的方式進行互助學習(xi) ,“交換過程”變得更加靈活、便捷。
一定程度上,“技能交換”與(yu) 此前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搭子”文化相似。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大家更傾(qing) 向於(yu) 建立快速、高效、功能性的社交關(guan) 係。而大浪淘沙中,那些真正合適的朋友或許也會(hui) 保留下來,成為(wei) 較為(wei) 穩定的長期關(guan) 係。(北京青年報 文/本報記者 陳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