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發布時間:2023-07-03 11:31:00來源: 人民日報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深聚焦·關(guan) 注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

  又到一年畢業(ye) 季,站在人生的重要路口,使命、責任、夢想,這些人生的關(guan) 鍵詞對於(yu) 廣大高校畢業(ye) 生來說,愈發真切而厚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e)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wei) 大實踐中書(shu) 寫(xie) 別樣精彩的人生。”“從(cong) 實際出發選擇職業(ye) 和工作崗位,熱愛勞動,腳踏實地,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廣大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矢誌奮鬥,主動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e) 中。他們(men) 中,有人步入軍(jun) 營勇擔使命,有人紮根海島教書(shu) 育人,有人錘煉過硬本領技能報國。本期教育版,我們(men) 記錄其中幾人的故事,展現新時代大學生腳踏實地、拚搏奮鬥的青春風貌。

  ——編 者

  浙江師範大學畢業(ye) 生馬依情——

  奔赴海島 教書(shu) 育人

  本報記者 黃 超

  還有一個(ge) 多月,馬依情就要去浙江舟山岱山縣教育局報到,成為(wei) 海島上的一名鄉(xiang) 鎮信息技術教師。這幾天,她從(cong) 學校輾轉兩(liang) 趟火車,花了10多個(ge) 小時回到老家重慶石柱縣的一個(ge) 偏遠山村,“父親(qin) 身體(ti) 不好,我回家看看,也打算提前備課磨課,做好從(cong) 教前的準備。”

  22歲的馬依情,是浙江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專(zhuan) 業(ye) 2023屆的畢業(ye) 生,教師是她很早就喜愛並確認的職業(ye) 方向。“小時候家鄉(xiang) 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但我遇到了許多好老師。當時,縣裏小學教師大部分是中學或中專(zhuan) 學曆,我的語文老師本科畢業(ye) 卻選擇紮根山鄉(xiang) 。初中物理老師也是知名大學畢業(ye) ,同樣選擇來到山區從(cong) 教。”

  一段實習(xi) 經曆更堅定了她從(cong) 教的決(jue) 心。“去年,我到衢州龍遊縣的一所中學實習(xi) 。那裏屬於(yu) 浙江山區,孩子們(men) 非常樸實,非常渴望知識、渴望到大山之外去看看。每每看到他們(men) 求知的眼神,我都會(hui) 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yi) 。”馬依情說。

  為(wei) 什麽(me) 誌在基層?為(wei) 什麽(me) 去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從(cong) 教?談及自己的就業(ye) 選擇,馬依情很堅定:“小時候,我接觸不到計算機。直到初中畢業(ye) 那年,學校才剛剛完善機房建設。我想通過自身所學,為(wei) 海島的孩子講授信息技術這門課,讓他們(men) 了解計算機科學知識,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在招聘會(hui) 上,馬依情帶著簡曆走向岱山縣的展台。“找工作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紮根海島做一名鄉(xiang) 鎮教師,這就是我的無悔選擇。”馬依情說。

  學校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學院輔導員楊東(dong) 介紹,近年來,他們(men) 積極引導畢業(ye) 生到基層一線就業(ye) ,特別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等重點群體(ti) 畢業(ye) 生,開展了“宏誌助航”就業(ye) 幫扶計劃。“馬依情就是其中之一。我們(men) 了解到她的自身實際,組織了針對性的培訓,既提高她的求職能力,也幫助她實現職業(ye) 夢想。”楊東(dong) 說。

  前不久,馬依情到岱山海島上騎行,提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這裏生活條件比預想中要好,基礎設施建設很好,硬化道路、居民健身器械等都是嶄新的。”對於(yu) 未來,她憧憬滿滿。

  教育報國守初心,不辭長作海島人。從(cong) 山城到海島,雖相隔千裏,但對三尺講台的赤忱和熱愛,將如一盞明燈點亮馬依情的人生長路,始終激勵她在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ye) 中深耕細作、發光發熱。

  遵義(yi) 醫科大學畢業(ye) 生吳華佐——

  參軍(jun) 入伍 淬煉青春

  本報記者 丁雅誦

  “青春有很多色彩,但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那抹軍(jun) 綠色。”大學畢業(ye) ,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遵義(yi) 醫科大學珠海校區本科畢業(ye) 生吳華佐還是選擇回到軍(jun) 營,淬煉青春。

  大一時,吳華佐主動報名參軍(jun) 入伍。經過考核,他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軍(jun) 裝。“成為(wei) 一名軍(jun) 人,是我從(cong) 小的夢想。每當看到軍(jun) 人挺拔的身姿、聽聞他們(men) 的先進事跡,我都會(hui) 由衷地感到欽佩與(yu) 敬愛。”吳華佐說。

  當兵有甜也有苦。第一次入伍,吳華佐在廣東(dong) 。“外訓場地烈日炎炎,訓練期間,身上全是痱子,每出一滴汗,都讓人難以忍受。”他回憶道。但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煉堅強的意誌品格,在吳華佐的日記裏,有這樣的文字: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把每一次磨煉都當做機遇,方能百煉成鋼。

  兩(liang) 年後,吳華佐退伍返校,繼續學業(ye) 。回到學校的他不忘軍(jun) 人本色,積極投入征兵宣傳(chuan) 、入伍政策講解、組建國旗護衛隊、籌建橄欖綠軍(jun) 事愛好者協會(hui) 等工作中去。

  作為(wei) 珠海校區國旗護衛隊的教官,吳華佐很是自豪。“我們(men) 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隊伍,每周進行3天左右的訓練。怎樣站立、踢正步、展旗、收旗,每一個(ge) 動作都不能有絲(si) 毫懈怠。”他說,“當我們(men) 的國旗護衛隊第一次參與(yu) 學校大型活動,並且圓滿完成升旗任務時,我的內(nei) 心感到無比光榮。”

  回到學校,部隊的號角聲仍時常縈繞在吳華佐心頭。今年上半年,他再次應征、重回軍(jun) 營,來到駐蓉某綜合訓練基地。有人不解,當兵那麽(me) 苦,為(wei) 什麽(me) 還要去?吳華佐的回答十分堅定:“為(wei) 了祖國的和平安定,為(wei) 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如今,吳華佐已投入新的訓練當中。他始終以一個(ge) 老兵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僅(jin) 在訓練場上幹勁十足,還主動擔任隊列和體(ti) 能小教官,為(wei) 戰友們(men) 講解示範動作要領。“二次入伍,又是一趟新的旅程。”吳華佐說,“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忠誠、擔當與(yu) 奉獻,為(wei) 實現強國夢強軍(jun) 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

  (時磊參與(yu) 采寫(xie) )

  內(nei) 蒙古民族大學畢業(ye) 生魏紅玉——

  自主創業(ye) 傳(chuan) 承非遺

  本報記者 閆伊喬(qiao)

  “將皮毛和彩石一環一環縫製在一起,這就是我們(men) 鄂溫克族文化中寓意著幸福吉祥的手工藝品——‘太陽花’。”內(nei) 蒙古民族大學2023屆畢業(ye) 生魏紅玉向遊客們(men) 講述著“太陽花”這項非遺手工藝品背後的故事。

  生長在呼倫(lun) 貝爾草原的魏紅玉,仍然記著小時候媽媽和姥姥手把手教自己縫製“太陽花”的場景。2018年,初入大學的魏紅玉在田野調查中了解到“太陽花”手工藝製作麵臨(lin) 的困境:傳(chuan) 承人老齡化、技藝培訓難、產(chan) 品缺乏創新和推廣平台……“作為(wei) 一名熱愛傳(chuan) 統文化的青年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做一份貢獻。”魏紅玉在心中暗下決(jue) 心。

  在學校的支持下,魏紅玉與(yu) 50多名同學共同組建了內(nei) 蒙古民族大學匠心非遺團隊,利用假期到各地走訪調研,搜集整理民間藝人製作的“太陽花”半成品,助力產(chan) 品與(yu) 市場需求更好對接。“我們(men) 在設計中加入馴鹿、雪花等文化元素,製作出更多更富創意的產(chan) 品。同時,幫助一些手工藝人開設線上銷售渠道,為(wei) ‘太陽花’手工藝品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創造更多可能性。”如今,在同學們(men) 的努力下,“太陽花”逐漸成為(wei) 呼倫(lun) 貝爾草原上的網紅產(chan) 品。

  了解到當地冬天極寒、不利勞作的情況,魏紅玉與(yu) 同學們(men) 邀請到“太陽花”製作的工藝大師在各地開展教學,幫助更多人掌握這項技能、增加經濟收入。

  “起初,培訓過程長、工作量大,很多人不能沉下心來學習(xi) ,三天打魚兩(liang) 天曬網。”麵對這樣的困境,作為(wei) 團隊負責人,魏紅玉積極與(yu) 農(nong) 牧民溝通,向他們(men) 介紹“太陽花”手工藝製作的發展前景。

  如今,當地已有上百名婦女參與(yu) 到“太陽花”手工製作中來,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一邊聊著天兒(er) ,一邊就把活兒(er) 幹了,學到了手藝,助力了非遺傳(chuan) 承,還把錢掙了,多好!”66歲的張翠英通過學習(xi) 製作“太陽花”,生活發生了變化。

  幾年過去了,從(cong) 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如今有越來越多旗縣主動聯係魏紅玉,邀請匠心非遺團隊到當地開展培訓。魏紅玉越發確信,自己找到了一生的追求:“作為(wei) 新時代的年輕人,要扛起責任,讓非遺文化更好地傳(chuan) 承。我會(hui) 繼續努力,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

  廣東(dong) 輕工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生盧琬——

  練好本領 技能成才

  本報記者 吳 月

  麵對激烈的競爭(zheng) ,能否找到心儀(yi) 的工作?廣東(dong) 輕工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生盧琬的回答十分肯定:“經過學校幾年的培養(yang) ,我不僅(jin) 找到了一份喜愛的工作,也堅定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決(jue) 心。”

  炎炎夏日,廣東(dong) 立德膠業(ye) 精密組件有限公司車間裏,穿著無塵服的盧琬正仔細查看模具試模情況,與(yu) 技術員交流項目細節。工藝參數如何設定?模具是否需要調整?22歲的她是所在工程組裏最年輕的成員,談起技術卻很有底氣。

  成為(wei) 一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直是盧琬的心願。“大一剛入學,班主任向同學們(men) 介紹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zhuan) 業(ye) 老師們(men) 的研究方向。一下課,我就衝(chong) 到講台前毛遂自薦,‘老師,我想參加科研項目!’”盧琬笑著回憶。抱著多學知識的想法,她加入了專(zhuan) 業(ye) 老師的課題組,圍繞可降解包裝材料的科研項目閱讀了大量文獻。

  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提高技能?學校的第四實訓樓見證了盧琬流下的汗水。“大二整個(ge) 暑假,我都‘泡’在實訓樓裏。”盧琬介紹,為(wei) 研發出理想的生物可降解薄膜,她與(yu) 團隊同學們(men) 利用所學知識製備雙向拉伸膜,再進行性能測試、數據分析,而後進一步調整加工工藝參數。

  經過一次次產(chan) 品製備、工藝優(you) 化,最終,在老師指導下,盧琬和團隊的同學們(men) 研發出具有耐高溫等性能的生物可降解包裝薄膜。

  今年3月,盧琬和同學們(men) 獲得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銀獎。就在那時,她也順利接到心儀(yi) 工作的邀約。“學校注重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大學裏接觸科研、創新創業(ye) 的經曆,為(wei) 我求職打下良好的基礎。未來,我希望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充分發揮所學,成為(wei) 一名技術骨幹。”盧琬說。

  前不久,盧琬回學校領取畢業(ye) 證書(shu) 。回望實訓樓,大學時為(wei) 夢想拚搏的經曆浮上心頭:“一天深夜,我最後一個(ge) 離開實訓樓。看到我,學院老師說了4個(ge) 字:未來可期。”

  “那時的我還有些懵懂。”盧琬說,“現在我懂得,作為(wei) 一名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宏大的誌向,有過硬的本領,就有可期的未來。”(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