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風”在中國多地持續升溫
中新社鄭州7月3日電 題:“研學旅行風”在中國多地持續升溫
中新社記者 劉鵬
盛夏時節,中國研學旅行熱度不減。近期,中國多地密集推出暑期研學路線,為(wei) 學子們(men) 打造“讀懂中國”的行走課堂。
研學旅行是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結合社會(hui) 實踐與(yu) 教學、文化體(ti) 驗等方式進行的教育活動。目前,研學旅行已成為(wei) 中國教育從(cong) 業(ye) 者和眾(zhong) 多家長的一種沉浸式教育體(ti) 驗新選項之一。
地處中部的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該省推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體(ti) 係,著力建設國際研學旅遊目的地和中小學生“讀懂中國”的大課堂。
6月底,“百萬(wan) 學子遊河南”研學活動在千年古都洛陽啟動。河南省鄭汴洛(鄭州、開封、洛陽)三地現場發布了精品研學線路,安陽、焦作等多地也分別推出了文物考古主題遊徑、“詩與(yu) 遠方競芳華”暑期研學等係列活動,誠邀海內(nei) 外學子聆聽河南聲音,讀懂中國故事。
記者從(cong) 活動現場獲悉,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成42個(ge) 研學旅行營地、487個(ge) 研學旅行基地、44條精品特色線路、3970節課程,研學旅行產(chan) 業(ye) 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最近前來谘詢、報名研學旅行的人數持續攀升,推出的幾條研學線路已基本滿員。”記者近日走訪鄭州多家旅行機構了解到,隨著今年以來旅遊市場的複蘇,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讀萬(wan) 卷書(shu) ”的同時亦“行萬(wan) 裏路”。
“這趟旅行讓我真正觸摸到了書(shu) 中的知識。”剛於(yu) 古都安陽結束三天研學之旅的鄭州小學生劉桐告訴記者,安陽殷墟之行讓他感受到了先民們(men) 神秘的遠古生活,湯陰嶽飛紀念館讓他領略了千古名將的精忠報國之誌,林州紅旗渠讓他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收獲頗豐(feng) 。
“研學旅行風”不僅(jin) 在河南熱度不減,在中國多地同樣持續升溫。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河北、重慶、貴州、陝西等多地或向全球發布研學旅行線路,或成立研學旅行產(chan) 業(ye) 研究院,或召開首屆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等,均意在以研學旅行帶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不僅(jin) 是內(nei) 地,今年3月,澳門還赴浙江紹興(xing) 分享澳門“旅遊+”跨界融合理念,希冀內(nei) 地城市多選澳門作為(wei) 研學目的地。
據《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2022—2023》顯示,當前研學旅行的參與(yu) 者已從(cong) 中小學生不斷擴展到了學齡前兒(er) 童、大學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ti) ,呈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河南大學研學旅行研究中心主任陳楠看來,政策利好和素質教育需求的雙重催化,使得研學市場近年來呈現出快速擴張之勢。
談及研學旅行何以備受青睞,河南大學文化旅遊學院副院長張召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研學旅行的前提首先是“遊”,參與(yu) 者通過各類研學活動深入廣袤的中華大地,立足不同主題,為(wei) 深入了解中國曆史及近現代的發展提供了“觀中國”的行動空間。其次,“研”是中心,參與(yu) 者通過集體(ti) 出行、參觀考察及勞動實踐,由借助書(shu) 本“讀中國”變為(wei) 通過遊曆“體(ti) 驗中國”,由“課堂上知中國”變為(wei) “實踐中懂中國”,進而深化他們(men) 對中國曆史文化變遷的領悟。
“隻有牢牢抓住以研學為(wei) 學校教育補充的發展定位,著力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才能夠確保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實現真正的寓教於(yu) 遊。”陳楠如是建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