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為政以德
【光明論壇·溫故】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②
作者:喬(qiao) 清舉(ju)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在談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特性時,列舉(ju) 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其中提到了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正是進行這種創新的重要思想資源。
“民為(wei) 邦本”和“為(wei) 政以德”具有內(nei) 在邏輯聯係。“民”對應“神”“天”“帝”。夏亡於(yu) 桀,殷滅於(yu) 紂。夏桀商紂仗著“帝”“天”觀念,把政權的合法性放置於(yu) 天命之上,以為(wei) 其擁有政權是“有命在天”,暴虐其民,導致國滅命殞。夏商的滅亡促使以“小邦周”身份推翻“大邑商”的周初統治者深刻反思,認為(wei) 王朝命運所係在“德”而不在“天”。“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惟有“敬德”,方可“保民”,擁有天下。如果說,“天命”是一種外在的客觀性、虛幻的政權合法性基礎,那麽(me) ,“德”則是人的內(nei) 在主體(ti) 性、合法性基礎。《尚書(shu) 》反複強調統治者要疾敬其德、“祈天永命”。《大學》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德”是得到人民和土地的基礎。土地是不會(hui) 移動的,人心則會(hui) 改變,所以,“德”的內(nei) 涵進一步落實為(wei) 民。《尚書(shu) 》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又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一言以蔽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從(cong) 天命到德,進而到民的轉變,是我國上古政治思想從(cong) 神秘主義(yi) 到理性主義(yi) ,從(cong) 神本到民本的質變性飛躍,奠定了中華政治、中華文化以至於(yu) 中華文明的理性主義(yi) 和人本主義(yi) 傳(chuan) 統。到春秋戰國時期,民本已成為(wei) 普遍的治理思想。老子提出“貴以賤為(wei) 本,高以下為(wei) 基”。《左傳(chuan) 》記載史嚚說:“國將興(xing) ,聽於(yu) 民;將亡,聽於(yu) 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傳(chuan) 》又記載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yu) 神。”孟子主張“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荀子主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民,是現實中的人。以民為(wei) 本,就要“為(wei) 政以德”,順從(cong) 百姓意願推行政治。《道德經》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wei) 心”,即是應順民心之義(yi) 。《論語》提出“尊五美、屏四惡”的政治主張,其第一條是“惠而不費”,實現途徑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同樣表達了順應民心之義(yi) 。百姓最大的願望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養(yang) 生喪(sang) 死無憾。實行德治,就要滿足百姓的物質利益。《論語》主張對百姓要“富之、教之”,孟子主張“製民之產(chan) ”,讓百姓有穩定的家產(chan) ,進而推行教育,建立穩定的社會(hui) 秩序。
“德”具有貫通個(ge) 人品德修養(yang) 和國家政治的特性。孔子要求統治者加強道德修養(yang) ,減少欲望,更多地把財富分配給百姓,通過德政讓百姓自願歸附。他說,“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拱之”;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儒家思想塑造了把統治者以至於(yu) 每個(ge) 人加強德行修養(yang) 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必要條件的文明特色。《大學》主張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特別是主張“自天子至於(yu)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奠定了“德”在社會(hui) 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理念正日益成為(wei) 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寶貴文化資源,在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廣大黨(dang) 員幹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指出“為(wei) 民造福是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黨(dang) 員幹部更須反複錘煉“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的政德修養(yang) ,努力做到為(wei) 政以德,在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奮發作為(wei) ,再立新功。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5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