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鄉村青年教師:用高高低低的肩頭鋪展西海固教育之路
探訪西海固鄉(xiang) 村青年教師——
他們(men) 用高高低低的肩頭鋪展西海固教育之路
“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達地區不得從(cong) 中西部地區、東(dong) 北地區搶挖優(you) 秀校長和教師。”為(wei) 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縮小教育差距,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有教育專(zhuan) 家指出,要避免中西部及東(dong) 北地區被“掏空”,解決(jue) “留不住人”的問題至關(guan) 重要。
西部地區如何真正留住青年教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走進西吉縣、隆德縣、原州區等地的村小、鄉(xiang) 鎮中學,在這裏看到了一批在人生之路上選擇紮根西海固、反哺家鄉(xiang) 的85後、95後、00後青年教師,他們(men) 正用高高低低的肩頭鋪展起00後、10後學子的求學之路,如同點點星光,照亮西海固人才發展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
村小雖小,也有鍛煉成長的“大舞台”
4月的一天,早晨8點剛過,固原市原州區曹窪小學就變得喧鬧起來,伴隨著麵包車、農(nong) 用三輪車、電動車的“滴滴”聲,年輕家長出村務工、孩子們(men) 步入校園。
早上7點半,27歲的女特崗教師郭睿從(cong) 位於(yu) 原州城區的家中出發,沿著344國道一路向北,逆著車流出城來上課。這條往返40多公裏的通勤路,她奔波了快4年。
9點,曹窪村安靜下來,校外農(nong) 田裏綠油油的小麥和玉米在風中搖擺起伏,伴隨著清脆悠揚的課間鈴聲。
她工作的這所村小,算得上“小而美”。兩(liang) 列三排十幾間磚混結構平房,有教室、計算機室,也有教師宿舍、食堂。教室裏的橙色木質課桌,細心的教職工用鐵片加固了桌鬥和桌腿連接處。校內(nei) 修建了衝(chong) 水廁所、塑膠操場,還開辟了一塊土地作為(wei) 學生菜園,開展勞動實踐教育。
課堂上,郭睿紮著馬尾辮、身穿黑白條紋衫和牛仔褲,簡約幹練中帶著親(qin) 和力,講課時語氣溫和、語速適中,與(yu) 學生互動時,喜歡用啟發式問句。
郭睿原本是按小學英語教師崗位招錄的,入職後成了一名全科教師——每周有22節課時,包括三至六年級的音樂(le) 、數學、英語、美術,每周二還要帶兩(liang) 小時的手抄報創作、白板繪畫課後服務,並擔任計算機室管理員。
“學校連同校長一共隻有9名教師,所有課都要開全。大家的工作量都差不多,其他同事還會(hui) 擔負營養(yang) 午餐管理員、安全管理員、衛生管理員等工作。”郭睿說。
原本性格靦腆的郭睿畢業(ye) 於(yu) 吳忠師範學院英語教育專(zhuan) 業(ye) ,以專(zhuan) 科學曆參加特崗考試“上岸”,如願站上了講台。她又繼續進修了寧夏大學英語專(zhuan) 業(ye) 本科。
村小的教學條件和工作環境如今已有了很大改善,她願意在這裏一心一意教書(shu) ,在她看來,村小雖小,也是讓自己鍛煉成長的“舞台”。
在西海固之“西”的西吉縣,位於(yu) 吉強鎮的袁河中學共有72名教師,其中也有不少青年特崗教師。
36歲的鐵馨岩畢業(ye) 於(yu) 寧夏師範學院思政教育專(zhuan) 業(ye) ,如今已有11年特崗教師工作經曆。前6年她在西吉縣紅耀中學工作,2018年參加教師遴選考試,到離家不到10公裏的袁河中學任道德與(yu) 法治課教師。
袁河中學實行封閉式寄宿管理,她一周內(nei) 基本都紮在學校,和學生“同吃同住”。她每周要給九年級3個(ge) 班上9節道德與(yu) 法治課,還擔任政史地教研組組長,要完成教學反饋評估、作業(ye) 展示等工作。
她還參與(yu) 組織政治知行社、曆史社團、地理科技社團的活動,“鄉(xiang) 鎮中學學生的學習(xi) 生活並不乏味,每周都有活動,還有模擬法庭、話劇表演等。”
宋誌榮與(yu) 鐵馨岩是校友。2013年大學畢業(ye) 時,堅信“教育改變命運”的他,毫不猶豫地考了特崗教師。
工作兩(liang) 年後,宋誌榮到袁河中學參加教學觀摩活動,聽時任校長說“要辦好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百姓,教好一個(ge) 學生,溫暖一個(ge) 家庭”。這些話燃起了這名農(nong) 家子弟對教育事業(ye) 的使命感,次年通過遴選考試競聘到袁河中學。
“鄉(xiang) 鎮學校屬於(yu) 基層,雖不是樣樣都好,但年輕人同樣能幹出一番事業(ye) 。”他細數奔這裏而來的3點:學校務實的管理製度、學生濃厚的學習(xi) 氛圍、教師普遍的敬業(ye) 精神。“在這種氛圍工作,事業(ye) 有奔頭。”
他和學生約定:有解不開的心事,就寫(xie) 在紙條上、夾在作業(ye) 本裏交上去
曹窪村靠近城區,村小的學生家長絕大多數在原州區就近務工。郭睿從(cong) 學生的言談舉(ju) 止中觀察到,這裏的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但沒有足夠的文化水平引導孩子拓寬知識。家長的手機是村小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來源之一。
“低年級學生會(hui) 用家長的微信在老師朋友圈裏發評論,高年級女生能脫口而出‘女神’‘666’這樣的網絡流行語,還有學生能把網絡爆梗畫成漫畫。”郭睿感到,很多10後、15後學生的思維更為(wei) 活躍。
讓她感到沉重的是,學校約有六分之一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一個(ge) 下雪天,郭睿看到一名學生的外套濕漉漉的,就替他拿到暖氣旁烘幹。也許是很久沒見到媽媽了,這名學生脫口而出“謝謝媽媽”。郭睿一下紅了眼圈。每天和學生朝夕相處,她會(hui) 在細微處給予他們(men) 更多關(guan) 愛。
夜色降臨(lin) ,潘西公路吉強鎮一片寂靜,袁河中學燈火通明。
講台上,穿著西裝的宋誌榮身材挺拔,中氣十足、聲音洪亮地將詩詞課文娓娓道來,學生們(men) 專(zhuan) 注地傾(qing) 聽。
“初中生進入青春期後,普遍抗壓受挫能力不強。”當班主任6年來,他和學生約定:有解不開的心事,就寫(xie) 在紙條上、夾在作業(ye) 本裏交上去,師生間書(shu) 麵溝通。
“紙條上的內(nei) 容五花八門。”紙條成為(wei) 了宋誌榮了解孩子們(men) 的“樹洞”。有的學生在校表現不錯,但回家後因為(wei) 玩手機遊戲、家庭作業(ye) 等問題,與(yu) 父母爭(zheng) 吵。他會(hui) 站在學生角度分析原因,對學生做錯的事情提出批評,給予正確的處理方法和建議。也有男生向他坦白“最近似乎喜歡上了某個(ge) 女同學”。對此,他會(hui) 建議這名學生“先要好好學習(xi) ,讓自己變得更優(you) 秀,這樣才可能得到更優(you) 秀的人的喜歡”。
寄宿製學校班主任的工作事無巨細。夜裏有學生感冒發燒,宋誌榮要馬上開車去縣城買(mai) 藥。他說:“教師下課後要和學生成為(wei) 朋友,班主任要善於(yu) 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協調解決(jue) 問題。”
有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和電子產(chan) 品隔離”,而鐵馨岩的態度是,學生需要接觸電子產(chan) 品,但教師要告知他們(men) “可以瀏覽什麽(me) 、不可以涉獵什麽(me) ”。她因此更容易與(yu) 學生共情、交心。很多中學生拿她當姐姐看待,“這就是教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解決(jue) 後顧之憂,讓青年教師安心教學
郭睿剛入職時,學校有70多名學生,但每學期開學總有學生轉去城區學校,本學期隻剩61人。不僅(jin) 是曹窪小學,2021年到彭堡鎮中心小學任校長的李寶成介紹,這兩(liang) 年,轄區8所村小的生源都在逐年減少,目前百人以上的學校僅(jin) 有兩(liang) 所。
對於(yu) 農(nong) 村小規模學校現狀,原州區教體(ti) 局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督學陳永明說:“能保留的要保留,要讓農(nong) 村學生和城市學生享受一樣的教育資源。”
讓李寶成更在意的是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性。2021-2022學年度,彭堡鎮學區最後一次來新人,調入3名特崗教師,但同期有3人參加“校管校聘”考試調走。本學年度又有7人以同樣的方式調走。
所謂“校管校聘”考試,是西海固地區近5年來基層特崗教師流動的主要方式。因生源減少,西海固各縣(區)或暫停招錄農(nong) 村特崗教師,或調減招錄人數。教師隊伍的調配管理,主要靠這一考試遴選製度。
教師向城區流動的原因,並非隻是因為(wei) 工資待遇。在原州區,農(nong) 村學校教師收入在當地並不低,甚至略有優(you) 勢。比如,農(nong) 村學校工作5年的教師每月能拿到940元“鄉(xiang) 補”,20年教齡的教師比城區教師工資多2400餘(yu) 元。
隨著原州區2017年開始建設城鄉(xiang) 教育共同體(ti) ,在鄉(xiang) 村教師待遇提升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有的農(nong) 村學校高年資教師因為(wei) ‘鄉(xiang) 補’不願進城,還有城區學校教師主動提出想去農(nong) 村學校工作。”陳永明說。
對於(yu) 5年以下教齡的年輕教師來說,他們(men) 多為(wei) 初、中級職稱,雖然每月有幾百元“鄉(xiang) 補”,和城區學校教師的收入相比優(you) 勢並不大。一些年輕教師因家在縣城或子女在縣城讀書(shu) ,寧可每月少拿幾百元,也爭(zheng) 相參加縣城、市區的遴選考試。
一名青年教師懷著矛盾的心態從(cong) 鄉(xiang) 鎮中學考進了原州區一所學校,他說:“之所以考走,是覺得作為(wei) 年輕人,更應該考慮生活條件、子女教育、教學氛圍、職稱評定、評優(you) 選先機會(hui) 。”
靳興(xing) 旺2020年升任袁河中學校長,了解到這所學校2021年調走5人、調入7人,2022年又調走7人、調入9人。最新調入的這9名教師中,有4人在35歲以下。現有的72名教職工中,女教師38人,平均年齡約30歲。
“有人走、有人來。總體(ti) 來看,每年新來的教師多一點。”在他看來,前些年招生困難、怕留不住教師,這幾年學校因一定的教育成績而有了一定底氣,逐漸吸引了更多年輕教師。
近年來,鄉(xiang) 鎮中學教師在西吉縣城購房安家者不在少數,袁河中學的教師也不例外。
袁河中學近幾年調走的以女教師為(wei) 主,很多都是子女在縣城上學需要照顧。2022年調走的7人中,有4人去了西吉七中。“這所學校旁邊有幼兒(er) 園和小學,在那裏既方便工作,又能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靳興(xing) 旺說。
鐵馨岩的愛人在縣城另一所中學任教,孩子也在縣城上小學,平時她較少見到孩子,“盡可能在周末和寒暑假多陪伴孩子”。
宋誌榮調入袁河中學後,妻子也緊隨其後參加考試調入袁河中學任教。他如願與(yu) 愛人攜手並肩,但孩子隻能由在老家的父母照顧。“今年秋季該上幼兒(er) 園了,到時也許隻能請老人來縣城幫忙照顧。”宋誌榮說。
“要想留住教師,必須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靳興(xing) 旺說,在寄宿製學校,教師通常隻能每周回家。學校對教師作出柔性管理規定:當天下午和晚上沒有課,提前打好招呼,可以回家照顧老小。
給學校青年教師更多親(qin) 情陪伴,能讓他們(men) 更安心從(cong) 教。靳興(xing) 旺發現距離學校不遠處有西吉縣第八中學曾經的校舍,那裏現在處於(yu) 閑置狀態,附近有袁河小學和一所幼兒(er) 園。他在考慮,“如果把學校搬到那裏,或許能解決(jue) 年輕教師的子女教育和陪伴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