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經濟觀察:消費投訴信息公示,是監督也是鞭策

發布時間:2023-07-06 11:09:00來源: 工人日報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市場監督管理投訴信息公示暫行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在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孫穎看來,“曬”出消費投訴信息,有利於(yu) 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等合法權益,有利於(yu) 持續推動經營者落實消費維權主體(ti) 責任,從(cong) 根源上優(you) 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增長。

  市場監督管理投訴信息,是指消費者為(wei) 生活消費需要購買(mai)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與(yu) 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zheng) 議,根據《投訴舉(ju) 報處理辦法》向市場監管部門請求解決(jue) 該爭(zheng) 議的行為(wei) ,即公眾(zhong) 常說的消費投訴信息。

  實行消費投訴信息公示有其現實必要性。當前,消費者仍麵臨(lin) 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不僅(jin) 消費侵權多發易發,也製約了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甚至導致劣幣驅除良幣。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可以把分散的投訴在全國範圍內(nei) 統一公示,能夠更好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引導消費能力,彌補市場失靈,促使各類經營者和商品服務優(you) 勝劣汰、提質升級。

  此外,此舉(ju) 有助於(yu) 將消費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階段。近年來,受消費業(ye) 態變化等因素影響,消費糾紛增長較快,一些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製約消費擴大的堵點亟待破解。源頭治理是治本之道。此前的試點工作表明,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後,企業(ye) 明顯增強了預防化解、主動和解、配合調解的意識,一些投訴居高不下的企業(ye) 投訴明顯減少,“源頭減量”效果突出;試點地區的投訴平均調解成功率達54.85%,提高了11.2個(ge) 百分點。

  可以說,消費投訴信息公示是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會(hui) 令那些問題頻發、不誠信的經營者“原形畢露”,避免消費者“踩雷”。不過,也有經營者擔心,消費投訴信息公示製度可能會(hui) 被濫用,影響企業(ye) 正常的經營發展。

  對此,意見稿也強化了對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和涉企服務;增加不予公示情形,既鼓勵經營者與(yu) 消費者先行和解,又避免製度被不正當濫用。為(wei) 了減少人為(wei) 幹預因素和主觀評價(jia) ,意見稿堅持“應公示盡公示”原則,盡量將符合《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ju) 報處理暫行辦法》的消費者投訴相關(guan) 信息都公布出來,讓全社會(hui) 評判,不斷增強公示係統的客觀性、中立性。

  當然,公眾(zhong) 也應客觀理性看待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其不簡單等於(yu) 對經營者的負麵信息公示,不是對經營者的信用懲戒措施,也並不代表市場監管部門對任何一方的主觀評價(jia) 或者法律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稿還拓展了公示信息維度,公示經營者調解成功率等,激勵經營者良性競爭(zheng) ;對加入全國12315平台在線消費糾紛解決(jue) 機製的經營者,賦予“ODR綠色通道”顯著標識並公布先行和解率,激勵經營者把更多消費糾紛化解在源頭。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如果經營者通過消費投訴公示係統重視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很好地解決(jue) 出現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提升產(chan) 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反而有利於(yu) 自身長遠發展。這樣看來,消費投訴信息公示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監督,也是一種鞭策。(工人日報 記者:楊召奎)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