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樹新時代古典家具 用千年木作刻寫大美時代
中新網7月13日電 (劉越)隻需要和陳玉樹見上一麵,就很容易猜出他的職業(ye) 。
7月的北京暑氣騰騰,坐落在朝陽區湖景東(dong) 路16號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遺產(chan) 館卻分外清涼。一場別開生麵的《心·傳(chuan) ——陳玉樹新時代古典家具藝術展》,如約而至。
寬闊的展廳內(nei) ,各具特色的太師椅、八仙桌、多寶閣、羅漢床、條案寶座陳列其上。一榫一卯、一轉一折都流露出中國古典家具文化深厚的智慧精髓。
在檀香紫檀、降香黃檀夾雜著交趾黃檀的清幽冷香中,著一身利落唐裝短打的知名華僑(qiao) 藝術家陳玉樹正耐心又細致地給來往的遊客介紹廳內(nei) 每個(ge) 作品的靈感與(yu) 淵源。那雙拿慣了刻刀、布滿薄繭的手撫過件件木作,它們(men) 線條流暢、紋理清晰,像他這40年刀耕不輟的歲月,又像千年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守正創新:千年木作文化 如何持續傳(chuan) 承
展廳之中,與(yu) 曆史偶遇的機會(hui) 很多。
《天地》造型質樸,凸顯“梅蘭(lan) 竹菊”四君子的風姿氣度;《萬(wan) 荷》雕技高超,烘托圓明園四十景之“曲院風荷”的華麗(li) 繁複;《祥瑞》工藝獨特,暗藏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曆史一角……
“目前這個(ge) 展廳展出了20套、96件作品。”陳玉樹介紹:“我們(men) 從(cong)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去吸取能量,從(cong) 源遠流長的中華曆史中去尋找文脈,這就是新時代古典家具最核心的特點——‘心傳(chuan) ’。”
“這個(ge) 藝術展的名字就叫‘心·傳(chuan) ’。心就是思想,業(ye) 精於(yu) 心,傳(chuan) 就是秉承,工致於(yu) 傳(chuan) 。很多作品的靈感都來源於(yu) 諸子百家的理念。”
正如他所說,單單從(cong) 名字來看,展廳中的不少展品都大有來頭:《鬆風》《萬(wan) 荷》《大道》《天地》《同夢》……有的古韻悠長,有的禪意十足。其中,《鬆風》靈感來源於(yu)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大道》源於(yu)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天地》則取自《周易·象傳(chua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從(cong) 未間斷的關(guan) 鍵在於(yu) 它的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開放性與(yu) 和平性等,如此多特性的支撐讓中華文脈得以持續傳(chuan) 承。而經曆了唐華、宋樸、元渾、明韻、清雍等不同階段後,如今的中國古典家具麵臨(lin) 著新時代的考驗。
如何結合新時代的條件,傳(chuan) 承和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陳玉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到今天,我們(men) 的古典家具長什麽(me) 樣?一定是‘尊古不複古,守正不守舊’。中國傳(chuan) 統木作技藝要想與(yu) 時俱進,離不開‘守正創新’這四個(ge) 字。”
他以得意之作《鬆風》為(wei) 例:“就像這套《鬆風》,我們(men) 到圓明園去考察了一些挖掘出來的文物,從(cong) 中汲取靈感打造了這套作品。它是根據清朝中期的乾隆紫檀嵌玉寶座來改的款式,寶座後麵的‘五福捧壽’是源自圓明園一個(ge) 葫蘆陶範上的圖案。”
以古畫裏的某個(ge) 款型或文物為(wei) 原型,再按照現代的人體(ti) 工程學和美學設計進行創新,是陳玉樹實現古典家具文化落地的方法論:“原來的款式扶手比較矮,因為(wei) 古代皇帝一人獨坐,原本下麵還有個(ge) 底座。基於(yu) 現代家居的用途和審美,我們(men) 把它設計得更適合於(yu) 現代生活。在牢固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時候,簡化就是去蕪存菁。”
陳玉樹談到,原本的乾隆寶座雕了九條龍,在改製的過程中,他將龍紋換成了鬆和鶴:“龍是圖騰,是一個(ge) 限定的紋飾,在推廣跟傳(chuan) 播當中,鶴跟鬆更加老少鹹宜,所以我們(men) 就把龍改成了鬆鶴圖。”
“鬆是百木之長,儒家以鬆柏比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鶴也是百鳥中最長壽的一種,性情高潔,‘鶴鳴於(yu) 九皋,聲聞於(yu) 天’。鬆鶴延年,代表長青。”
“在這套作品上麵,我們(men) 把諸子百家的一些理念放進去,也把這個(ge) 時代的一些主旋律放在裏麵,希望我們(men) 的國家能夠一直繁榮昌盛,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
中外交融:一隻天堂鳥 兩(liang) 國友誼情
在展廳來來回回的遊客中,不乏金發碧眼的異國麵孔。他們(men) 總會(hui) 注意到在展廳角落靜靜佇(zhu) 立的一套特殊作品。
這套作品被命名為(wei) 《祥瑞》,其樣式簡潔典雅,紋理古樸純粹,流暢的祥雲(yun) 紋下是栩栩如生的極樂(le) 鳥,絲(si) 絲(si) 入扣,展翅欲飛。靈動與(yu) 藝術結合的背後,還蘊藏著一個(ge) 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故事。
“當時我作為(wei) 中國僑(qiao) 商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隨團去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那裏恰好要舉(ju) 行2018年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APEC會(hui) 議。”
彼時的陳玉樹萌生了一個(ge) 想法:我要為(wei) 這次文化交流做些什麽(me) 。巧合的是,組委會(hui) 邀請他為(wei) 該屆APEC創作一個(ge) 作品,把中國古典家具的製式提供給會(hui) 議現場使用。
“在打造的過程當中,他們(men) 希望我們(men) 能雕刻一種紋飾,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的國鳥天堂鳥。我問,你們(men) 國鳥代表什麽(me) 意義(yi) ?”陳玉樹回憶:“他們(men) 說,天堂鳥代表了獨立、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等吉祥的寓意。”
陳玉樹覺得很有意思,他在陌生的異國文明裏看到了跟東(dong) 方的君子文化存在高度契合與(yu) 共性的部分。同時,他絲(si) 毫不認為(wei) 在“老祖宗”傳(chuan) 下來的木作手藝中加入外邦元素有何不妥。“文明的交流互鑒,既可以激活各自優(you) 秀傳(chuan) 統,又因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性,在借鑒吸納中實現自我的創新超越。融合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而是成為(wei) 更好、更偉(wei) 大的自己。這就是中華文化的自信。”
然而,中外交融作用在古典家具藝術上,說來簡單,做來艱難。考慮到實際應用,雕刻“天堂鳥”的木作製式必然不能太繁雜、太粗壯,同時還要兼顧兩(liang) 種文化的衝(chong) 突與(yu) 融合。陳玉樹將目光放到了中國曆史長河上,尋找可借鑒的靈感。
“這個(ge) 椅型,最早起源於(yu) 佛教禪坐,敦煌莫高窟壁畫裏就有這個(ge) 椅子的雛形。同時我又參考了《韓熙載夜宴圖》裏的靠背椅,創作出了這套以天堂鳥為(wei) 題材的《祥瑞》。這是南太平洋文化與(yu) 中國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作品。”
最終,這套中外交融、因地製宜的《祥瑞》閃亮登場。陳玉樹將“天堂鳥”融入到作品中,以當地的南太平洋特色木材為(wei) 原料,利用絲(si) 翎檀雕工藝,通過家具作品向各國領導人展示了中巴兩(liang) 國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智慧。
“這是第一次把中國文化跟南太平洋文化的結合用家具作品呈現出來。他們(men) 的木材,中國的款式,他們(men) 的國鳥紋飾,我們(men) 的祥雲(yun) 紋,中巴元素交融,寓意中巴兩(liang) 國的友誼源遠流長,也增強世界對中巴兩(liang) 國文化的理解。”
讓陳玉樹高興(xing) 的是,這套《祥瑞》最終在2018年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APEC會(hui) 議上亮相,為(wei) 全球21個(ge) 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使用。如今,它被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的國會(hui) 收藏,不時在重大會(hui) 議中被反複使用。
“這就是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方麵文明相通的物證。作為(wei) 手藝人,我們(men) 希望能夠在這個(ge) 行業(ye) 與(yu) 時代合拍、與(yu) 曆史同轍的時候,做出我們(men) 自己應有的貢獻。”
謳歌大美時代:新時代造就了人和作品
木作藝術的盡頭是返璞歸真,或許木作人的盡頭亦是如此。
譬如翻看陳玉樹的履曆,你會(hui) 發現在他隨和的外表下,隱藏著香港古典家具藝術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研究員、圓明園特聘專(zhuan) 家、斐濟歸僑(qiao) 等多重“重量級”身份。
祖籍福建,現居香港,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旅居海外,通過木作工藝和家族技藝記載並傳(chuan) 播中國古典家具文化,這位人生堪稱傳(chuan) 奇的木作大家,對自己的評價(jia) 卻簡單得過分。
“每個(ge) 手藝人,都會(hui) 經曆徒、工、匠、師、家這個(ge) 過程。徒是徒弟,工是工人,匠是木匠,師就變成師父,師父可能會(hui) 變成一個(ge) 大家。”陳玉樹笑笑:“我不是‘家’,我現在僅(jin) 僅(jin) 停留在‘匠’,看能不能達到‘師’。”
陳玉樹的為(wei) 師之道在於(yu) “以器載物”。從(cong) 展廳內(nei) 的一麵牆即可看出——展出的作品按照時間軸排列,記敘了在這數十年當中,中國的每一步曆史性跨越。
“我個(ge) 人經曆了中國從(cong)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這些以大事件為(wei) 背景創作的作品,都是我親(qin) 身經曆的曆史。APEC會(hui) 議、迪拜世博會(hui) 、北京冬奧會(hui) ……一路走過來,我們(men) 隨著時代的脈搏在跳動,那我們(men) 的作品也應該與(yu) 時代共情。”
以為(wei)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創作的《同夢》舉(ju) 例。榫卯結構體(ti) 現了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同心同德,傳(chuan) 統的“回”紋飾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這就是陳玉樹所追求的“以器載物”:“用古典家具作為(wei) 載體(ti) 來傳(chuan) 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謳歌大美時代,把中國聲音傳(chuan) 播到全球各地。”
“凳子的形製像‘回’,四個(ge) 龜足諧音‘龜’,寓意回歸。四張凳子圍繞一張桌子,寓意港、澳、台、僑(qiao) 圍繞在祖國的周圍,同根、同魂、同夢,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夢想。”陳玉樹說:“用作品來表達時代故事,刻寫(xie) 時代烙印,就是新時代古典家具的現實意義(yi) ,也是我們(men) 此次展覽的目的。”
在這場談話的最後,陳玉樹作出總結:“新時代古典家具的根源來自哪裏?根來自中華文化,源來自新時代文明。一個(ge) 平凡的匠人,因為(wei) 所處盛世,打造《大美》來謳歌大美中國,打造了《同道》來弘揚建黨(dang) 精神,打造了《同夢》來慶祝香港回歸。有盛世才有這些作品,所以是時代造就了這些作品。”
“而我們(men) 手藝人隻是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鋸子,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ge) 小點。繼承古代中國的手藝,展現現代中國發生的故事,創作能夠讓大家去憧憬美好未來的作品,這是手藝人要去努力奮鬥的方向。”
如今,陳玉樹刻刀下的作品,被放在了擁有800多年曆史的釣魚台、300多年曆史的圓明園、100多年曆史的國家博物館中。而這些作品本身,就是這個(ge) 時代的物證。
格物致知,勤勉不輟,是為(wei) 匠心;薪火相傳(chuan) ,膏晷相繼,是為(wei) 傳(chuan) 承。歲月史書(shu) ,從(cong) 來不拘泥於(yu) 筆墨。锛鑿斧鋸、光影交織間,拿著刻刀的他們(men) ,以匠心傳(chuan) 承,記敘著中華文明光輝燦爛的曆史篇章,也譜寫(xie) 著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華美樂(le) 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