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個結合”的豐富內涵和內在機理

發布時間:2023-07-13 15:10: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從(cong)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明確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到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釋“兩(liang) 個(ge) 結合”,再到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從(cong) 5個(ge) 方麵係統闡述“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精髓要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立意高遠,視野宏闊,內(nei) 涵豐(feng) 富,原創性強,需要我們(men) 認真學習(xi) 、深刻領會(hui) 、全麵把握。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深邃思考、宏大視界和原創性貢獻

  創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兩(liang) 個(ge) 結合”鞏固文化主體(ti) 性最有力的體(ti) 現,“兩(liang) 個(ge) 結合”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最顯著的特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從(cong) 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麵深刻詮釋了“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典範。

  “兩(liang) 個(ge) 結合”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深刻認識到,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yi) 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一“深刻認識到”既是百年總結,也是時代要求,是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原創性的。過去“第二個(ge) 結合”是蘊含同時也是從(cong) 屬於(yu) “第一個(ge) 結合”的,現在把它抽出來從(cong) 而豐(feng) 富發展為(wei) “兩(liang) 個(ge) 結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強調‘兩(liang) 個(ge) 結合’,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原創性的。”“中國走上這條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men) 走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它內(nei) 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裏,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基因。所以我們(men) 現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萬(wan) 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質,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內(nei) 涵,拓寬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研究視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意涵。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彼此契合和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打開了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鞏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

  “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從(cong) 中國近代曆史的視角看,無論是“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還是“西體(ti) 中用”“中用西體(ti) ”,所要探討解決(jue) 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認識“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中國與(yu) 西方”即“古今中西”。1915年新文化運動前後,那時的人們(men) 把西方文化稱為(wei) “西學”,中國文化稱為(wei) “中學”,同時把“西學”稱作“新學”,“中學”稱作“舊學”,又進而把“新學”當作“新文化”,“舊學”當成“舊文化”。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個(ge) 性解放”的積極意義(yi) 是應當肯定的,但是正如毛澤東(dong) 在《反對黨(dang) 八股》中所批評的“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的片麵性則是應當否定的。今天我們(men) 對待“古今中西”的正確立場和態度應當是:對傳(chuan) 統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自信自立;對西方文化既不俯視也不仰視,而是平視,平等交流對話。既不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這樣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主體(ti) 意識、自主立場,對於(yu) 擺脫和超越如何看待“古今中西”的糾結和困惑,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zheng) ,也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兩(liang) 個(ge) 結合”築牢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根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jue) 中國的問題。”解決(jue) 中國的實際問題,說到底是要解決(jue) 中國的道路問題。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走出了中國革命之路,改革開放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之路。今天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最重大的成果最主要的體(ti) 現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起始於(yu) 西方,是生產(chan) 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an) 物。其標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的工業(ye) 革命,用機器大生產(chan) 代替了手工小生產(chan) ,蒸汽機代替了手推磨,大大促進了生產(chan) 力的發展。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從(cong) 農(nong) 業(ye) 化到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到工業(ye) 社會(hui) 、農(nong) 業(ye) 文明到工業(ye) 文明的演進轉化和由此帶來的廣泛社會(hui) 變革。如馬克思所言,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由於(yu) 工業(ye) 化和市場經濟,造成農(nong) 村屈服於(yu) 城市,東(dong) 方從(cong) 屬於(yu) 西方。1935年,中國學界有一場“全盤西化與(yu) 中國本位”的論爭(zheng) 。之所以會(hui) 有人提出“全盤西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yu) 把西方化等同於(yu) 現代化,陷入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自覺不自覺地認為(wei) 人類社會(hui)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向現代工業(ye) 社會(hui) 演進的過程中隻有一個(ge) 模式、一條路徑。由此來看,福山所謂的“曆史終結論”,在一定意義(yi) 上說就是“現代化模式終結論”。即西方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唯一模式,現代化隻有西方化這一“單選題”。中國式現代化表明:西方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現代化道路是多選題而不是單選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初步構建以根本性質、指導思想、鮮明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戰略目標、重大關(guan) 係、世界意義(yi) 等為(wei) 基本內(nei) 容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ti) 係。深入實施一係列重大戰略,推進一係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係列標誌性成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wei) 完善的製度保證、更為(wei) 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wei) 中心、兩(liang) 極分化、物質主義(yi) 、對外掠奪擴張的弊端,破解了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諸多難題,改變了世界現代化的格局和版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人類社會(hui) 更好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的中國”,也知道“現代化的中國”“文明新形態的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是中華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wei) 大創造,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2014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指出:“獨特的文化傳(chuan) 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個(ge) 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樹高千尺也有根,江流萬(wan) 裏總有源。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曆史底蘊、精神力量,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兩(liang) 個(ge) 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從(cong) 而造就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內(nei) 在機理

  “植根”是核心要義(yi)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根基根本根脈、底蘊底色底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這就好比一棵大樹長得再高,根也要紮在土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yi) 植根的沃土,就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基礎。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明確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又特別強調,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為(wei) 什麽(me) 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深刻思考、精辟闡釋一以貫之,發人深省。

  “契合”是前提條件。儒家講的“行”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學說之間,中國哲學闡釋的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辯證法之間,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hui) ”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理想——共產(chan) 主義(yi) 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彼此契合是“結合”的前提,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唯物主義(yi) 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傳(chuan) 播與(yu) 發展,並為(wei) 人們(men) 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通起來,才能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

  “激活”是根本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並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創造的偉(wei) 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是用真理力量激活偉(wei) 大文明的必然選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文化土壤,使馬克思主義(yi) 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馬克思主義(yi) 的傳(chuan) 入和中國化,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現代性、世界性。兩(liang) 者的結合,激活了中華文明,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奇跡。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基本方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如何對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一係列重要論述,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強調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強調與(yu) 當代社會(hui) 相適應,與(yu) 現代文明相協調。特別是強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文化發展的辯證關(guan) 係,充分體(ti) 現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守正創新、固本開新。“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與(yu)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與(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與(yu) 以人民為(wei) 中心,“協和萬(wan) 邦、天下大同”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傳(chuan) 承,也是激活,更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yi) 更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使中華文化更加具有新的時代特征、時代精神、時代內(nei) 涵。深刻彰顯了“結合”的成果是互相成就,雙向賦能,充分體(ti) 現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與(yu) “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的相互貫通、內(nei) 在統一。

  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繼“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之後一個(ge) 凸顯主體(ti) 性、自主性、主動性的重要概念,對於(yu) 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如何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一是主體(ti) 自覺和文化自信。主體(ti) 自覺是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必要條件。我們(men) 提出的“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式現代化”“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等一係列具有強烈主體(ti) 性自主性的概念和命題,都深刻體(ti) 現了主體(ti) 自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起來,是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拓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必由之路。

  二是中國立場和開放包容。毛澤東(dong) 曾提出和闡釋了“古今中外法”,陳望道先生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第一個(ge) 全文版中譯本的翻譯者,他對“古今中外法”有一個(ge) 頗為(wei) 通俗易懂的表達。他說:“應該屁股坐在中國的今天,伸出一隻手向古代要東(dong) 西,伸出另一隻手向外國要東(dong) 西。這就是說立場要站穩,方法上要能網羅古今中外。”這一表述既有鮮明的中國立場,又有古今中外的廣闊視野,融會(hui) 貫通的思想方法。體(ti) 現了自信自立與(yu) 世界視野的統一,自主性和貫通性的統一。

  三是開拓創新和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稟賦,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的當代展現。守正創新體(ti) 現了變與(yu) 常、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不忘本來與(yu) 開辟未來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守正創新”是同中華文化講的“舊邦新命”“返本開新”“固本開新”“革故鼎新”緊密聯係並演進發展而來的,是與(yu) 黨(dang) 的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相連接相貫通的。堅持守正創新,就要植根中華文化,立足中國實踐,堅持走自己的路,致力於(yu) 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

  (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郭建寧 係清華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特聘教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