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穩增長主力
7月13日,海關(guan) 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1%,規模創曆史同期最高。其中,出口11.4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7%;進口8.64萬(wan) 億(yi) 元,同比下降0.1%。
海關(guan) 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上半年,世界經濟複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ti) 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較多,我國外貿進出口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提升了質量,總體(ti) 符合預期。
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ye) 54萬(wan) 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業(ye) 為(wei) 主的民營企業(ye) 不斷擴容,同比增加8.3%,外貿經營主體(ti) 活躍度明顯增強。民營企業(ye) 同時也是外貿穩增長主力軍(jun) ,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高於(yu) 整體(ti) 6.8個(ge) 百分點,規模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動整體(ti) 增長4.4個(ge) 百分點。
從(cong) 貿易方式看,產(chan) 業(ye) 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快於(yu) 整體(ti) ,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1.2個(ge) 百分點,達到65.5%,貿易自主發展能力穩步增強。從(cong) 區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區、東(dong) 北三省開放發展步伐加快,上半年進出口分別增長2.8%、4.5%,分別高出整體(ti) 增速0.7個(ge) 和2.4個(ge) 百分點,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21%,區域發展更趨平衡。
在外貿承壓態勢下,我國大力開拓新興(xing) 市場、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培育壯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不斷匯聚外貿新動能。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liang) 位數,占進出口總值比重提升至34.3%;同期,對拉美和非洲等新興(xing) 市場分別增長7%和10.5%,國際市場更加多元;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8.6%和26.4%,開放平台作用發揮明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chan) 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ti) 出口增長1.8個(ge) 百分點,綠色產(chan) 業(ye) 動能充沛。
針對近兩(liang) 個(ge) 月外貿增速明顯回落的現象,呂大良表示,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總體(ti) 平穩,同比看起來似乎走得“慢”了一點,但環比還是一步一個(ge) 腳印穩步前行,“從(cong) 環比看,二季度進出口比一季度增長6%,5月份、6月份均環比增長1.2%”。
從(cong) 總量及增量看,外貿平穩發展有支撐。在總量上,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0萬(wan) 億(yi) 元,這是在外部環境複雜嚴(yan) 峻、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也是在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chan) 品等前期“一次性拉動因素”消退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在增量上,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加4000多億(yi) 元,相當於(yu) 我國去年全年300多萬(wan) 輛汽車出口總值。
從(cong) 全球來看,我國外貿優(you) 勢有所鞏固,份額有所提升。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1.7%,明顯低於(yu) 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貿易放緩是各個(ge) 經濟體(ti) 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困難是全球性的。與(yu) 周邊已公布數據的經濟體(ti) 相比,我國外貿仍然展現出了較強韌性。“根據WTO公布的最新國際數據測算,前4個(ge) 月,我國出口產(chan) 品占國際市場份額實現了小幅提升。”呂大良表示。
但也要看到,美國、歐洲、日本消費疲軟,一些新興(xing) 經濟體(ti) 正麵臨(lin) 通貨膨脹壓力。“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外需不足仍是影響我國出口的最大製約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jun) 表示。
展望下半年外貿形勢,呂大良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隨著一係列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我國有信心、有基礎、有條件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的目標。
趙福軍(jun) 表示,做好下半年穩外貿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我國正在形成的以創新為(wei) 重要特征的產(chan) 業(ye) 生態係統競爭(zheng) 優(you) 勢,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又要充分依托國內(nei) 優(you) 勢資源,培育外貿特色產(chan) 業(ye) ,形成獨特外貿競爭(zheng) 力。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表示,做好穩外貿工作,一方麵,要繼續通過降本增效釋放國內(nei) 經營主體(ti) 活力,持續挖掘國內(nei) 物流、貿易便利化等方麵的潛力;另一方麵,要加快推進與(yu) 有關(guan) 國家的自貿協定,通過更多製度性安排穩定雙邊貿易。
馮(feng) 其予
馮(feng) 其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