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這門“必修課”,媒體如何學以致用?
編者按:履行社會(hui) 責任,作為(wei) 媒體(ti) 的“必修課”,既能加大正能量輸出,也能為(wei) 媒體(ti) 提升公信力和傳(chuan) 播價(jia) 值賦能。
7月12日至13日,2023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在長沙舉(ju) 行,令這座世界“媒體(ti) 藝術之都”再次站在聚光燈下。
此次大會(hui) ,恰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加快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興(xing) 媒體(ti) 融合發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如何讓正能量與(yu) 大流量同頻共振?繞不開“社會(hui) 責任”四個(ge) 字。大會(hui) 有一場論壇,從(cong) “數融新時代 共益新生態”角度出發,專(zhuan) 門聚焦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
在萬(wan) 物互聯、萬(wan) 物皆媒的時代,中國媒體(ti) 何為(wei) ?新媒體(ti) 人何為(wei) ?在媒體(ti) 融合十周年這個(ge) 節點,再談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更具深意。
在場
媒體(ti) 影響力是基礎
影響力是媒體(ti) 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基礎。如果沒有影響力,沒有“在場”,那就談不上履行社會(hui) 責任。
媒體(ti) 融合發展的十年,也是媒體(ti) 不斷壯大的十年。
從(cong) 2014年“媒體(ti) 融合”正式成為(wei) 國家行動、國家戰略,到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推進媒體(ti) 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ti) ”……
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讓媒體(ti) 從(cong) “相加”到“相融”,從(cong) “單打”到“矩陣”,就是希望媒體(ti) 做大做強。“大塊頭”才能挑起重擔子,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hui) 責任。
從(cong) 2014年起,中宣部、中國記協探索建立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報告製度,媒體(ti) 開始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
2021年,中宣部、中國記協印發《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報告製度實施辦法》。從(cong) 這一年開始,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的媒體(ti) 大幅增加;2022年,發布的媒體(ti) 有360多家,是上一年的3倍之多。
今年,500多家媒體(ti) 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發布數量比上年度增加40%,其中包括18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40家全國性行業(ye) 類媒體(ti) 、450多家地方媒體(ti) 。
值得一提的是,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湖南等省份實現省市縣三級媒體(ti) 覆蓋。
“履行社會(hui) 責任是媒體(ti) 社會(hui) 屬性和本職職能的一部分,是媒體(ti) 立足時代的一門‘必修課’。”在湖南工商大學數字傳(chuan) 媒與(yu) 人文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彭文忠看來,實行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報告製度,對傳(chuan) 媒行業(ye) 在履行社會(hui) 責任方麵提出更加具體(ti) 明確的約束,有助於(yu) 增強和優(you) 化媒體(ti) 履責的意識與(yu) 方式。
從(cong) 2019年起,媒體(ti) 發布的社會(hui) 責任報告從(cong) 原來沿用的八大責任調整為(wei) 九大責任,增加了“陣地建設責任”。
說白了,媒體(ti) 的影響力數據,也成為(wei) 了社會(hui) 責任報告的內(nei) 容。守好主陣地,是媒體(ti) 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曆屆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都把“社會(hui) 責任”擺在重要位置。
2019年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開設“新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研討會(hui) ,2020年舉(ju) 辦“新平台的社會(hui) 責任”分論壇,2022年把“社會(hui) 服務與(yu) 新媒體(ti) 力量”社會(hui) 責任論壇作為(wei) 四大專(zhuan) 題論壇之一,今年“數融新時代 共益新生態”社會(hui) 責任論壇再次成為(wei) 大會(hui) 重量級的平行論壇之一。
在本次社會(hui) 責任論壇上,記者注意到,現場利用“紅網數字小屏”等新媒體(ti) 載體(ti) ,設立了中國新媒體(ti) 聯合公益行動暨優(you) 秀公益案例成果展區。
無論是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公益服務平台,還是嗶哩嗶哩“文物撐傘(san) 人守護計劃”,喜馬拉雅“用聲音助殘助盲”項目……這些曆屆優(you) 秀的公益案例,無不展示著新媒體(ti) 新平台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鮮活實踐。
為(wei) 了培養(yang) 新媒體(ti) 公益專(zhuan) 業(ye) 人才,更好地將媒體(ti) 影響力轉化為(wei) 公益行動力,論壇現場,2023中國新媒體(ti) 公益研修班(第三期)正式開班。今年,“中國新媒體(ti) 公益研修班”在北京、杭州舉(ju) 辦兩(liang) 期後,再次在長沙啟動,蘊含著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的新願景:讓“人人公益”真正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助推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
現場
分享案例,技術是“加持”
當前,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ti) 優(you) 勢,為(wei) 媒體(ti) 履行社會(hui) 責任提供“加持”?論壇現場,分享了中國新媒體(ti) 公益2022十大優(you) 秀案例——“不負韶華國聘行動”大型融媒體(ti) 招聘活動。
說起活動的初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ti) 中心副主任楊繼紅向記者講述了一個(ge) 故事:
有一次拍攝校園綜藝節目,在畢業(ye) 季采訪一名學生時,發現這位同學麵對鏡頭笑得不燦爛,編導就問他最近忙什麽(me) ,原來他正在做簡曆。節目組采訪了10多名同學,發現他們(men) 都在做簡曆。
在這些同學中,有一名投了440份簡曆,然而,440份簡曆投出去後都杳無音訊。當時,一個(ge) 念頭就此萌動,媒體(ti) 能夠為(wei) 這些同學們(men) 做些什麽(me) ?媒體(ti) 是否可以成為(wei) 政府、企業(ye) 與(yu) 學生溝通的橋梁?
正因為(wei) 有了這樣的觸動與(yu) 深思,央視頻自主研發了用戶係統。在2020年3月啟動了“國聘行動”大型網絡“雲(yun) 招聘”活動,連續三年成功推出了四季“國聘行動”,累計提供職位數360多萬(wan) 個(ge) 。
楊繼紅向記者說:“在民生遇到困難、社會(hui) 遇到這種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時,媒體(ti) 必須挺身而出,擔起這份擔子。”
談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為(wei) 傳(chuan) 播和公益賦能,楊繼紅說:“媒體(ti) 要通過技術開發、引領,真正進入用戶的生活場景,用戶use我們(men) 的產(chan) 品時,我們(men) 才能真正獲得這個(ge) user。”
論壇上,9位主流媒體(ti) 代表和新平台負責人從(cong) 社會(hui) 治理、綜合服務、教育助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角度出發,結合自己所在平台的優(you) 秀案例,分享了他們(men) 的故事。
青春洋溢的“Z世代”與(yu) 傳(chuan) 承千年的農(nong) 耕文化會(hui) 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愛奇藝創作並出品的《種地吧》,是一檔大型勞作紀實互動節目,它從(cong) 200多名報名者中,選出10位年輕人組成“種地小隊”,用204天時間,記錄他們(men) 在140多畝(mu) 土地上播種、灌溉、施肥、收獲,以及運營農(nong) 場、直播帶貨等農(nong) 耕生活的全過程。
“我們(men) 希望用時間換內(nei) 容,用耕耘的精神耕耘節目,以真誠的生活觀打動觀眾(zhong) 。”愛奇藝副總編輯徐鐵忠的這番話,引人深思。
在智能傳(chuan) 播時代,媒體(ti) 唯有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與(yu) 技術創新同進,才能更好地從(cong) 社會(hui) 關(guan) 切出發,找到民心的“最大公約數”。
立場
擔當起傳(chuan) 承文化的大任
文化振興(xing) 是中華民族振興(xing) 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媒體(ti) 社會(hui) 責任報告的九大責任中,其中就包括“文化責任”。
傳(chuan) 承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媒體(ti) 一直在踐行,“媒體(ti) 湘軍(jun) ”亦是如此。
湖南衛視、芒果TV精心策劃推出了兩(liang) 季《聲生不息》,分別梳理港樂(le) 和台灣音樂(le) 的編年史,重新演唱在中華文化滋養(yang) 下枝繁葉茂的港台金曲,喚醒觀眾(zhong) 對於(yu) 中華文明的集體(ti) 記憶。
正如湖南衛視副總監、芒果TV黨(dang) 委委員方菲在論壇上所說,無論是一個(ge) 人,一座城市,還是一種文化,唯有融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潮流之中,才能生生不息。
近年來,紅網加強紅色文化精品創作,深入挖掘湖南紅色文化豐(feng) 富內(nei) 涵,通過《紅色印記》等精品專(zhuan) 題片、《紅星兜兜》等演播劇、《紅色青春》《紅色故事》《朗讀者·紅色家書(shu) 》等融媒體(ti) 專(zhuan) 欄,以及“中國紅有我”#大好河山一起打卡#抖音挑戰賽、紅色短視頻大賽等,持續掀起了傳(chuan) 播紅色文化熱潮,彰顯了黨(dang) 網的責任與(yu) 擔當。
賡續曆史文脈,擔當文化大任,是每個(ge) 媒體(ti) 必須麵對的重要時代課題。
靜水深流,潤物無聲。當新媒體(ti) 的大流量和公益蘊藏的正能量結合在一起,更能發揮出“1+1>2”的效果。
“3,2,1……”論壇現場,隨著全場倒數聲響起,“2023中國新媒體(ti) 聯合公益行動暨優(you) 秀案例征集活動”正式啟動。
發揮精品示範、標杆引領作用,是新媒體(ti) 對時代、對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積極回應。自2019年起,中國記協新媒體(ti) 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連續4年組織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商業(ye) 傳(chuan) 播平台等新媒體(ti) 新平台,共同開展中國新媒體(ti) 聯合公益行動,探索媒體(ti) 融合背景下公益活動的創意創新。
隨著今年這一聯合公益行動的啟動,我們(men) 可以期待,更多新媒體(ti) 優(you) 秀案例推陳出新,為(wei) 社會(hui) 帶來更多的希冀與(yu) 美好。
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是媒體(ti) 接受公眾(zhong) 監督,也是取長補短的過程。作為(wei) 媒體(ti) 人,我們(men) 相信,隻要腳下有泥,心中有光,做時代進程的記錄者、參與(yu) 者,讓每段文字、每幅畫麵、每個(ge) 視頻都能為(wei) 社會(hui) 賦能,我們(men) 就無愧肩上的責任,不負公眾(zhong) 的信任。
來源:紅網·觀潮的螃蟹
作者:王嫣 秦樓 李長宏 朱麗(li) 萍 李汝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