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3.90%受訪大學生有自覺踐行環保的行為

發布時間:2023-07-14 15:1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位於(yu) 北半球的中國華北、美國南部、歐洲、北非和中東(dong) 等地區正在經曆酷暑的炙烤,南美洲中部國家玻利維亞(ya) 的農(nong) 作物卻在飽受罕見低溫和冰雪的“襲擊”。極端天氣似乎成為(wei) “常態”,世界的某個(ge) 角落因暴雨斷電、人們(men) 因史無前例的山火離開家園等新聞常常見諸報端。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出預測,厄爾尼諾現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達到了90%,此氣候現象將帶來全方位且持續性的社會(hui) 影響,各方亟須在公共衛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態環保方麵加強合作,提早抵禦風險。

  環境問題愈發引起人們(men) 的重視,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近日向全國大學生發起環保意識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42所高校學生填寫(xie) 的有效問卷2739份。調查結果顯示,95.58%受訪者關(guan) 注環境問題,其中28.59%受訪者非常關(guan) 注,41.91%受訪者比較關(guan) 注,25.08%受訪者一般關(guan) 注。受訪者給自己的環保意識平均打分7.9分(滿分為(wei) 10分)。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wei) 全球環境問題嚴(yan) 峻;受訪大學生切身感受到國家的相關(guan) 政策促進了公民的環保意識

  小時候,楊淵凱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自己看到的天空和書(shu) 本上描述的不一樣,“我們(men) 那裏總是看不到星星”。楊淵凱是山西人,他家鄉(xiang) 所在的縣城是當地的產(chan) 煤大縣,在他的記憶中,煤炭生產(ch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汙染物時常在空氣中彌漫,揚塵時需要捂著嘴跑一段才能躲過去。天空也總是“灰蒙蒙的,看不到藍天”。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7.11%受訪者認為(wei)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嚴(yan) 峻,解決(jue) 環境問題十分緊迫。之所以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和緊迫,83.02%受訪者是因切身感受到環境問題,如極端天氣、空氣汙染、水汙染等。

  近年來,國家持續在環境保護方麵發力,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去年,“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被寫(xie) 入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關(guan) 注和行動也引起了一些受訪者的關(guan) 注。有54.22%受訪者認為(wei) ,自己的環境意識受到國家推出的環保倡議、行動影響,如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48.92%受訪者受到國家不斷推出的環保政策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影響。

  頭頂藍天的回歸大約是在楊淵凱的大學時期,家鄉(xiang) 有關(guan) 部門整治產(chan) 煤、運煤中產(chan) 生的汙染物的力度逐步加大,楊淵凱發現兒(er) 時街道兩(liang) 邊的揚塵很少再出現了,天空也在逐步恢複湛藍。楊淵凱就讀的大學也在山西省,“這座城市同樣是省內(nei) 主要的產(chan) 煤區域,但這裏的天真的很藍”。在他看來,國家對環境治理的高度重視讓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從(cong) 南京一所高校畢業(ye) 後,湯桂圓成了一名飛行員。如果說上學時對“環保”的認識還是一個(ge) 抽象概念,那麽(me) 在萬(wan) 米高空看到的景象,讓他對環境保護的理解更加直觀。在祖國的東(dong) 西部,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視覺衝(chong) 擊撲麵而來。“在西部地區,尤其在秋冬季,放眼望去是大片裸露的土黃色,小時候在課本上學的詞匯‘戈壁’‘鹽堿地’浮現在腦海裏。”飛行中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長白山。“那裏是像海一樣寬廣的、一眼望不到頭的蒼翠。聽機場的工作人員說,以前長白山大量采伐樹木用於(yu) 出口,但國家開始要求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後,采伐量得到控製,植樹行動得以展開。如今長白山不僅(jin) 森林茂密,老虎、熊等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

  湯桂圓了解不同地區的生態樣貌與(yu) 地理、氣候條件息息相關(guan) ,但從(cong) 高空對比大地上貧瘠的“黃”和盎然的“綠”,讓他更加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發現,自己身邊的許多個(ge) 人和組織也正在為(wei) 環境保護付出努力。他所在的飛行中隊就有把已經用過一麵的紙張二次利用的習(xi) 慣,他就職的航空公司也要求飛機落地停穩後立刻切換成地麵電源,盡量減少燃油的使用。

  93.90%受訪者踐行環保行為(wei)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先從(cong) 自己做起”

  湯桂圓有很多“或許在別人看來過度節儉(jian) ”的習(xi) 慣。水餃外賣盒帶有把每個(ge) 餃子分開的小格子,他把它們(men) 洗幹淨,把自己包的餃子放進盒子、凍進冰箱;同學送了他一盒陶瓷罐裝的茶葉,他也會(hui) 把罐子留下,把散裝茶葉裝進去;快遞盒子他很少扔,等到要郵寄東(dong) 西時還能使用;點外賣送的一次性餐具,他都囤在一個(ge) 專(zhuan) 門的小盒子裏,留待必要時再用。“包裝過度的現象越來越嚴(yan) 重,這些精致、實用的包裝都有很多再利用空間。環保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隻能先從(cong) 自己做起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93.90%受訪者會(hui) 有意識地踐行環保行為(wei) ,如光盤行動(78.68%),垃圾分類(55.60%),節約電、燃氣等能源(55.31%),盡可能乘坐公共交通(54.11%),節約用水、一水多用(47.06%),衣物回收(45.27%),不用或少用一次性餐具、水杯、牙具等(44.76%),多吃素食(33.19%),少吃外賣(32.31%),等等。

  萬(wan) 春月則選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踐行環保。河北大學2023屆視覺傳(chuan) 達設計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生作品展上,有一組名為(wei) “空泣”,由藍、白、灰三色展區組成的展位,這就是萬(wan) 春月的作品。畢業(ye) 展主題是“為(wei) 家鄉(xiang) 而設計”,來自河北邯鄲武安的萬(wan) 春月想到她親(qin) 曆過的霧霾天氣。“城市發展中,能源浪費、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已經成為(wei) 無法忽視的問題,我想利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為(wei) 保護藍天盡一分力。”她把常見的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氣汙染物的化學結構進行創意設計,又配上真實的汙染數據,“把這些讓空氣‘哭泣’的物質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讓大家意識到汙染由具體(ti) 的分子組成,是可以治理的”。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不少和萬(wan) 春月一樣的年輕人正在加入到環保行列中來。73.42%受訪者參加過環保公益活動或環境保護工作。其中包含利用專(zhuan) 業(ye) 特長開展環保工作(54.50%),宣傳(chuan) 環保理念(52.06%),清理、清掃類公益活動(52.56%),種植、低碳生活方式等公益活動(34.21%),等等。受訪者大都通過大學社團等校園組織參與(yu) 環保活動(73.25%),也有受訪者通過社會(hui) 公益環保機構(45.95%)參與(yu) 活動,或自己組織同學、朋友參與(yu) (22.97%)。

  大一暑假,楊淵凱所在的社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社區擺了不同類型的垃圾桶,但是大家還是不知道怎麽(me) 分類。”於(yu) 是楊淵凱組織了同社區的幾名大學生做“義(yi) 務垃圾分類員”。每天一大早,“義(yi) 務垃圾分類員”就穿戴好“自製裝備”,準時站在垃圾桶旁。分類員的工作並不容易,氣味重、不幹淨、垃圾量大,有時還需要戴著手套把錯誤投放的垃圾從(cong) 桶裏取出來,投進正確的桶中。但為(wei) 了讓社區居民更快了解分類規則,楊淵凱和同伴還是堅持上陣。

  讀初中時,李俊傑加入環保類社團。“社團老師展示了水汙染、大氣汙染、塑料汙染的圖片,我才意識到我們(men) 身處的環境麵臨(lin) 危機。”李俊傑用“觸動”“無力”來形容自己最初看到這些環境汙染景象時的感受。在社團裏,李俊傑開始做有關(guan) 環保的嚐試,“在校運動會(hui) 期間倡導同學們(men) 自帶水杯,少用一次性塑料;利用廢棄物做手工;做環保宣講;等等”。環保種子在他心間慢慢發芽,不僅(jin) 改變了他的生活習(xi) 慣,還指引了他的人生選擇。高中畢業(ye) 後,李俊傑選擇了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專(zhuan) 業(ye) ,剛入校便加入了學校的環境保護協會(hui) 。現在的他,“算是環保戰線的專(zhuan) 業(ye) 人士”。今年秋天,他即將進入北京大學環境與(yu) 能源學院,開啟研究生生涯。

  生態保護需要長久努力,86.64%受訪者認為(wei)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都非常重要

  在一些受訪者看來,在政府、科研機構、環保組織和許多個(ge) 體(ti) 的不斷努力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正在成為(wei) 現實,但一些由生產(chan) 、生活產(chan) 生的汙染仍然存在,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魏悅是廣東(dong) 科技學院的大一學生。早在高中階段,她就曾作為(wei) 河湖保護誌願者,跟隨廣東(dong) 省河源市河湖保護誌願者協會(hui) “河小青”誌願服務隊清理新豐(feng) 江沿岸的垃圾。魏悅回憶,他們(men) 每次出動五六十人,在原本看來很幹淨的江邊能收集滿兩(liang) 個(ge) 麻袋的垃圾,有時還會(hui) 發現工廠排放廢水。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一些受訪者會(hui) 在不經意間做出不環保的舉(ju) 動,如平時吃不完的飯倒掉(37.64%),在不使用的情況下長時間開啟燈、電腦、電視等家電(24.75%),塑料製品使用過度(21.80%),夏天空調開26攝氏度以下、或冬天開20攝氏度以上(21.58%),經常使用一次性用品(20.96%)等。

  在湯桂圓的家鄉(xiang) ,鋼鐵產(chan) 業(ye) 是經濟支柱。工業(ye) 生產(chan) 中,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是對環境產(chan) 生影響的關(guan) 鍵。但他發現,想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並不容易。“解決(jue) 汙染問題不能用減產(chan) 、停產(chan) 這樣簡單的措施,因為(wei) 背後關(guan) 係到許多人的生計。工業(ye) 生產(chan) 中亟須更清潔、科學的生產(chan) 技術。”

  不過,湯桂圓發現他家鄉(xiang) 的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石雕產(chan) 業(ye) 曾經是當地重要產(chan) 業(ye) 之一,但近些年,當地政府和人們(men) 逐漸意識到這一產(chan) 業(ye) 消耗礦產(chan) 資源,如果防護不當,工人易患上塵肺病。“我們(men) 家鄉(xiang) 在做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減少對石雕產(chan) 業(ye) 的依賴。”他對家鄉(xiang) 的河道治理也非常認可。“以前村裏畜牧業(ye) 產(chan) 生的廢物、生活垃圾都隨著溝渠流到河裏。在我上大學前後,整個(ge) 縣開始做河道治理,現在我回家時,能在河邊看到白鷺,野生魚類也多了。村裏偶爾有人去河裏網魚,撈到的魚都比以前更大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6.64%受訪者認為(wei)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都非常重要。受訪大學生對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建議。80.25%受訪者希望商品包裝上明顯標記物資消耗量和汙染物排放量,43.96%受訪者期待通過科研提升資源利用率、開發綠色發展技術,33.59%受訪者期待消除奢靡浪費、過度包裝等,32.68%受訪者期待媒體(ti) 、環保組織呼籲人們(men) 親(qin) 身參與(yu) 環保公益行動,等等。

  李俊傑希望青年朋友們(men) 在發現環境問題後,可以立即行動起來。他參與(yu) 的科研項目需要到學校附近的珠江邊采樣。采樣過程中,他發現江邊有很多塑料垃圾。他隨即聯係了廣東(dong) 藥科大學環境保護協會(hui) 的同學,兩(liang) 個(ge) 學校的同學共同策劃了一場“淨灘行動”,招募誌願者一同清理垃圾。活動後有參與(yu) 者專(zhuan) 門找到李俊傑。“他說他非常觸動,以前知道要保護環境,但不知道怎麽(me) 做、小小的行動是否有意義(yi) 。經過這次活動他體(ti) 會(hui) 到了行動的力量。”對於(yu) 李俊傑而言,“能影響到身邊人,哪怕隻影響一個(ge) 人也有意義(yi) 。”相比13歲看到環境汙染時的無力感,現在的他覺得,自己有機會(hui) 和能力為(wei) 環保事業(ye) 做出一份貢獻。

  在畢業(ye) 作品展上,萬(wan) 春月把印有空氣汙染物設計圖案的書(shu) 簽送給來往的師生,希望大家能關(guan) 心城市空氣汙染,並采取行動。她聽到有路過師生評價(jia) 她的作品“像是理科生做的”“是學化學的”,但她覺得呼籲保護藍天並不是某一學科肩負的責任,“美術生也可以搜集資料,製作信息可視化圖表,直觀地呈現社會(hui) 問題。”答辯時,有老師向她提問:“為(wei) 什麽(me) 要在海報中大量使用英文?”她回答:“空氣汙染不隻在中國,這是現在全世界人都在關(guan) 注的話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見習(xi) 記者 程思 實習(xi) 生 陳宇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