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中新網評:賡續曆史文脈,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韋香惠)世界東(dong) 方,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斷。站在曆史橋頭,要理解“何以中國”,便要回歸曆史,從(cong) 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中讀懂什麽(me) 是中國,什麽(me) 可以定義(yi) 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術基礎正是考古學。自1921年,河南仰韶遺址被發現,中國考古學正式誕生,至今已有百年曆程。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經曆學科理念的重要轉型,即文化遺產(chan) 的挖掘與(yu) 闡釋、共享與(yu) 傳(chuan) 承。這種文化遺產(chan) 觀正在深刻影響著今天的田野考古以及考古學術思想。
現代中國人自然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an) 的主體(ti) 傳(chuan) 承人,通過人文傳(chuan) 承而延續文明,古代的一些優(you) 秀人文傳(chuan) 統得以綿延不絕,對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ang) 文化自覺,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大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
目前不僅(jin) 是中國,全球都在積極申報世界遺產(chan) 項目,正是反映了一種文化覺醒。受到文化遺產(chan) 觀影響的考古學,不再是象牙塔裏的學問,在完成文化遺產(chan) 的挖掘和闡釋後,需要讓更多公眾(zhong) 參與(yu) 到文化傳(chuan) 承中來。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杭縣(今杭州市餘(yu) 杭區)良渚鎮發現了良渚古城遺址,中間經曆了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直到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全球各地的訪客來到這裏,從(cong) 古城中觸摸中華五千年曆史,良渚文明也在傳(chuan) 播中培育著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五千多年發展史中,以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斷與(yu) 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堅持以和為(wei) 貴、合作共贏。例如,“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是我國第一個(ge) 跨國聯合申遺項目,也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遺產(chan) 名錄的絲(si) 綢之路遺產(chan) 。這便是古人過去和諧相處經驗的曆史見證,以啟示今人不要走孤立主義(yi) ,需加強互聯互通,共同促進開放包容可持續發展。
保護文化遺產(chan) 、實現代際傳(chuan) 承,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考古工作者走出國門,在中亞(ya)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中美洲、非洲等地開展了國際考古合作,對一些重要的瀕危文化遺產(chan) 給予極有成效的保護性援助,為(wei) 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建設和諧的國際大家庭貢獻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