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經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近來,“最熱的一天”這個(ge) 說法,頻繁地出現在世人眼前。
一
世界氣象組織7月10日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7月3日至9日這一周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周。
該報告援引日本氣象機構的再分析數據稱,本月的全球平均氣溫為(wei) 17.24攝氏度——這是全球各地、包括海洋與(yu) 兩(liang) 極的溫度均值,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
而在這份報告所提及的一周裏,這樣的“平均最高溫度”被刷新了好幾次。6日,17.23攝氏度;5日和4日,17.18攝氏度;3日,17.01攝氏度。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蘭(lan) 瑟姆研究所氣候科學家塞皮認為(wei) ,地球“至少12.5萬(wan) 年”以來從(cong) 沒有像現在這樣熱。
具體(ti) 到全球各地來看,歐洲多國遭遇熱浪侵襲,歐洲環境署表示,熱浪、洪災、幹旱等極端天氣災害頻發或將成歐洲夏季“新常態”。在亞(ya) 洲,多地高溫天氣接連刷新紀錄,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地區多地最高氣溫更是普遍超過40攝氏度。
北美洲也深受極端天氣困擾。美國多州近期持續高溫,約1.1億(yi) 美國人受到惡劣天氣影響。美國緊急事務管理部門預測,熱浪或將在南部引發暴雨、狂風、龍卷風等惡劣天氣。加拿大則持續受野火影響,今年成為(wei) 其進入21世紀以來野火火情最嚴(yan) 峻的年份。
甚至就連正處於(yu) 冬季的南半球,也創造出一些高溫紀錄。7月6日,南半球平均氣溫為(wei) 12.62攝氏度,比1979年有記錄以來的任何一年的7月6日都要溫暖,比平均值異常高出1.05攝氏度,而南極的平均氣溫比平均值異常高出3.70攝氏度。
占地球表麵積71%的海洋,也在急劇升溫。有報道稱,自4月以來,全球海洋的平均氣溫一直處於(yu) 有記錄以來最高值的異常狀態,並首次突破了21攝氏度。
按照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對海洋熱浪的定義(yi) 與(yu) 分級,“極端”海洋熱浪已然形成,北大西洋局部地區甚至已達到最高級別——“超級極端”。
該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6月地球上40%的海洋經曆著海洋熱浪,到9月熱浪將擴大到50%的海洋。
二
《自然》雜誌此前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問題預計將使熱帶大部分地區的危險高溫指數水平增加50%至100%,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危險指數水平將增加高達10倍。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僅(jin) 歐洲2022年就至少有1.5萬(wan) 人直接或間接死於(yu) 高溫天氣。許多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處在溫度較高地區,其民眾(zhong) 生命健康所麵臨(lin) 的高溫威脅更加嚴(yan) 峻。
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專(zhuan) 家伊恩·弗萊表示,僅(jin) 2020年全球就有3070萬(wan) 人因天氣相關(guan) 事件而流離失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變得日益嚴(yan) 重,跨國界流離失所的人數正在迅速增加”。
在極端高溫及其引發的天氣災害影響下,多國經濟受到衝(chong) 擊。據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廣播公司報道,過熱的天氣每年給美國經濟造成1000億(yi) 美元的損失。路透社報道稱,到2050年,印度的極端高溫最終可能導致“戶外工作能力”下降15%,降低多達4.8億(yi) 人的生活質量,並使GDP損失2.8%。
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30年,極端高溫將使全球工作時間減少2%以上,這相當於(yu) 損失8000萬(wan) 個(ge) 全職工作崗位和2.4萬(wan) 億(yi) 美元。
相較於(yu) 其他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受到高溫天氣的影響更為(wei) 直接。今年以來,多個(ge) 糧食生產(chan) 大國因極端高溫幹旱天氣受到影響。
澳大利亞(ya) 農(nong) 業(ye) 及資源經濟和科學局預測,澳大利亞(ya) 小麥產(chan) 量可能從(cong) 創紀錄的水平下降34%至2620萬(wan) 噸,大麥產(chan) 量將下降30%至990萬(wan) 噸。美國中西部地區64%的玉米種植麵積和57%的大豆種植麵積受到高溫幹旱影響。
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le) 觀。德國農(nong) 業(ye) 合作社協會(hui) 在最新報告中預計,受幹熱天氣影響,德國2023年所有類型的小麥作物產(chan) 量將同比下降2.9%至2187萬(wan) 噸。歐盟作物監測服務機構也下調了歐盟今年糧食和油籽作物的平均產(chan) 量預測。
有分析指出,幹旱不僅(jin) 會(hui) 導致糧食減產(chan) ,更為(wei) 糧食價(jia) 格大幅度上漲提供了最好理由。糧食價(jia) 格波動會(hui) 引發市場失衡,擾動國內(nei) 和國際貿易活動,影響糧食供應量,進而加劇全球饑餓困境。
三
對於(yu) 全球的持續高溫,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日前警告稱,“氣候變化已經失控”。
世界氣象組織4日宣布,熱帶太平洋地區7年來首次出現形成厄爾尼諾的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而受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溫室氣體(ti) 排放造成的雙重影響,今明兩(liang) 年全球多地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任克裏斯·休伊特分析稱,6月和7月初的異常溫暖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發展初期,預計厄爾尼諾現象將進一步加劇陸地和海洋的熱浪,並導致更極端的陸地和海洋溫度,預計這類影響將持續至2024年。
世界氣象組織不久前發布的更新報告認為(wei) ,結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預測和專(zhuan) 家評估意見,2023年7月到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並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wei) 90%,且“至少為(wei) 中等強度”。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yu) 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dong) 部的海洋表麵溫度變暖有關(guan) 。它平均每2~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12個(ge) 月。厄爾尼諾現象會(hui) 引發各地天氣變化,例如通常幹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多雨地區可能出現幹旱。
由於(yu) 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較早,發展空間大,如發展成強厄爾尼諾,可能會(hui) 帶來全球氣溫的新高峰。世界氣象組織5月發布的報告預測,2023年至2027年這5年內(nei) 至少有1年會(hui) 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這一概率達到98%,今後5年“我們(men) 可能經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專(zhuan) 家表示,如果溫室氣體(ti) 排放繼續上升,全球變暖幅度將會(hui) 更大,目前所經曆的隻是“未來的預兆”。
梁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