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用才留才 讓希望的田野成為智慧的田野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作者:周湘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智庫辦主任)
“像魏巧這樣的同誌到農(nong) 村去,很好!”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與(yu) 來自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xing) 農(nong) 機機械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全國人大代表魏巧親(qin) 切交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現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you) 質勞動力。我們(men) 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
魏巧與(yu) 愛人孫振中曾就職於(yu) 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辭職後從(cong) 城市回到鄉(xiang) 村,把科研搬到田頭,成了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裏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shu) 寫(xie) ,呼喚更多像魏巧這樣的“新農(nong) 人”,把論文寫(xie) 在鄉(xiang) 村大地,讓希望的田野成為(wei) 智慧的田野。
鄉(xiang) 村要興(xing) ,人才先行。通過不斷完善鄉(xiang) 村人才政策體(ti) 係,讓農(nong) 村的機會(hui) 吸引人、讓農(nong) 村的環境留住人,促進各路人才紮根基層、與(yu) 鄉(xiang) 村開始一場意義(yi) 非凡的雙向奔赴,已成為(wei) 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讀懂“歸土”人才新變量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靠人才第一資源。鄉(xiang) 村如何吸引人,吸引更多年輕人,尤其是吸引有才能的人,考驗著各地各部門的智慧與(yu) 能力。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曆史上看,鄉(xiang) 村人才流失問題,既是現代化過程的自然結果,也有長期經濟社會(hui) 曆史演化的根源。目前,從(cong) 總體(ti) 上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xiang) 村向城市轉移集聚的階段。但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牽引和政策吸引不斷釋放,鄉(xiang) 村人才外流出現放緩趨勢,青年返鄉(xiang) 、鄉(xiang) 賢回歸等各種“新回鄉(xiang) ”現象逐漸增多,鄉(xiang) 村呈現“離土”“守土”與(yu) “歸土”並存的三重變奏現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人員數量累計達1220萬(wan) 人。“歸土”人才,逐漸成為(wei) 城鄉(xiang) 關(guan) 係變化的新變量。
分析這些人才的返鄉(xiang) 動因,無外乎一個(ge) “尋”字。有的是為(wei) 了尋夢。他們(men) 出生在農(nong) 村,過去帶著夢想湧入城市尋找商機,成功後回報家鄉(xiang) 、反哺家鄉(xiang) ,把外界的商機與(yu) 自己的家鄉(xiang) 聯係起來,帶著對鄉(xiang) 村生活的向往回鄉(xiang) ,尋找記憶的山水、鄉(xiang) 村的田園、天然的食材。有的是為(wei) 了尋機。隨著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改善,鄉(xiang) 村逐漸成為(wei) 就業(ye) 創業(ye) 的機會(hui) 之地,他們(men) 發現在家門口創業(ye) 也可大有作為(wei) ,沒必要都在大城市使勁“卷”,可以利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參與(yu) 到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去,創造自己的事業(ye) 和財富。有的是為(wei) 了尋己。遵循內(nei) 心所想,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逃離城市、遠離喧囂,回歸鄉(xiang) 村“慢生活”,尋找內(nei) 心的詩和遠方。還有的是為(wei) 了尋根。在異鄉(xiang) 漂泊的遊子,懷著對家鄉(xiang) 的依戀、對鄉(xiang) 情的不舍,選擇“葉落歸根”。
這些“新回鄉(xiang) ”現象,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星星之火;這些“新農(nong) 人”,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最寶貴的力量。研究製定鄉(xiang) 村人才政策,必須讀懂“尋夢、尋機、尋己、尋根”的內(nei) 在動機,找準需求、瞄準痛點,打開格局、創新打法,讓人們(men) 看到鄉(xiang) 村發展前景,能最大限度“各得其所”,使鄉(xiang) 村成為(wei) “夢想孵化器”“靈魂安放地”。
在好風景裏創出新經濟
從(cong) 總體(ti) 上看,我國農(nong) 村人才外流的大趨勢還在持續之中。
破解鄉(xiang) 村人才“育不起、留不住、引不進、回不來”的尷尬,需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先導作用,引領公共資源布局,撬動市場資源配置,積聚社會(hui) 資源和社會(hui) 注意力,埋好聚才用才留才的內(nei) 在生長線,燒熱鄉(xiang) 村人才“這壺水”。
唯有不斷健全完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聚人”政策,創新“聚人”體(ti) 製機製,才能吸引和留住一批鄉(xiang) 村急需的發展引路人、產(chan) 業(ye) 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缺資金、缺技術、缺主意是當前鄉(xiang) 村發展的普遍瓶頸,應不斷加大鄉(xiang) 村人才扶持力度,製定鼓勵優(you) 秀人才回鄉(xiang) 發展政策措施,讓來自家鄉(xiang) 的呼喚變得越來越誘人。自帶項目、資金、技術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優(you) 先給予土地審批、小額信貸等優(you) 惠政策。優(you) 秀農(nong) 林專(zhuan) 業(ye) 人才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的,優(you) 先給予科研場地、經費、技術等方麵支持,用滿滿的誠意留住原鄉(xiang) 人、喚回歸鄉(xiang) 人、吸引新鄉(xiang) 人。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也是集聚人才的平台載體(ti) 。各地應搞清楚本地的比較優(you) 勢,把“土特產(chan) ”這三個(ge) 字琢磨透,基於(yu) 一方水土,開發鄉(xiang) 土資源,突出地域特點,體(ti) 現當地風情,契合群眾(zhong) 意願,發展與(yu) 本地自然、文化資源等匹配的產(chan) 業(ye) ,奏好“山”與(yu) “水”的交響,描繪“紅”與(yu) “綠”的融合,打造“接地氣”的產(chan) 業(ye) 格局。
切實樹立開放意識,注重用市場的力量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多方引進品牌運營團隊、農(nong) 村職業(ye) 經理人、鄉(xiang) 村規劃師等專(zhuan) 業(ye) 力量,集聚更多市場主體(ti) 進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善於(yu) 用好科技特派團、農(nong) 村指導員、科教文衛隊伍等幫扶力量,組建“農(nong) 創客導師團”,著力拓展鄉(xiang) 村新業(ye) 態新模式,在好風景裏創出新經濟。
讓更多有夢想的人來到鄉(xiang) 村
農(nong) 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成功人士、創客,有濃濃的家鄉(xiang) 情結,有回報鄉(xiang) 梓的情懷,而且對農(nong) 村更了解,有效鼓勵這些人返鄉(xiang) 創業(ye) ,讓鄉(xiang) 村成為(wei) 聚才引才的“強磁場”,歸根結底還是要依托本地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對口科研項目,積極打造事業(ye) 平台,讓他們(men) 幹事有舞台、創業(ye) 有機會(hui) 、發展有空間,吸引他們(men) 把鄉(xiang) 愁“打卡地”變為(wei) 事業(ye) “打拚地”。
可充分利用鄉(xiang) 村資源,發掘、放大、做強特色優(you) 勢,打造“一鄉(xiang) 一品”“一村一特”。用好鄉(xiang) 村閑置空間,打造眾(zhong) 創空間,鼓勵人才返鄉(xiang) 圓創業(ye) 夢,帶動更多人返鄉(xiang) 創業(ye) ,讓更多有夢想的人來到鄉(xiang) 村。學習(xi) 浙江“千萬(wan) 工程”經驗,遵循鄉(xiang) 村自身發展規律,體(ti) 現農(nong) 村特點,突出鄉(xiang) 土味道,保留鄉(xiang) 村風貌,推動農(nong) 村資源變資產(chan) 、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nong) 房變客房、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造就美麗(li) 鄉(xiang) 村,引領山鄉(xiang) 巨變。
多樹立回鄉(xiang) 創業(ye) 創新的先進典型,把鏡頭焦點對準他們(men) ,講好他們(men) 的故事,讓本土人才看到自己家鄉(xiang) 的變化,感受到發展的溫度,吸引更多人才返鄉(xiang) 創業(ye) ,讓願意留在鄉(xiang) 村、建設家鄉(xiang) 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紮根基層、回報鄉(xiang) 村的人更有信心。
90後、00後,都成長在飛速變化的信息時代,有鮮明的個(ge) 性特點和全新的價(jia) 值取向。應著重關(guan) 注新時代青年的個(ge) 性需求,多為(wei) 他們(men) 提供豐(feng) 富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和生活社交場景,讓他們(men) 在鄉(xiang) 村獲得較好的工作生活體(ti) 驗,能夠在廣闊鄉(xiang) 村中安心創業(ye) 就業(ye) ,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的愉悅與(yu) 泰然。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