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尋八千年查海文化 守護萬年文明之光

發布時間:2023-07-18 16:2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阜新7月18日電 (孟令卓)7月15日至17日,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yu) 阜新市共同舉(ju) 辦的首屆查海論壇在阜新啟幕。“八千年西遼河文明之光—查海遺址群”站在了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北方起源的中心,吸引國內(nei) 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參會(hui) 。圍繞查海遺址所代表的西遼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多元一體(ti) 進程中的學術價(jia) 值和地位展開深入討論,就今後查海遺址群考古發掘研究、文化內(nei) 涵闡釋和保護利用等積極獻言獻策。

  據悉,查海遺址位於(yu)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北查海村西南約2.5千米的向陽台地上,現存麵積約12500多平方米。已經發掘麵積7800餘(yu) 平方米,揭露房址55座、室內(nei) 窖穴23個(ge) 、室外窖穴37個(ge) 、居室墓6座、中心墓葬10座、壕溝2段和龍形堆石等遺跡;出土完整和可修複陶器1177件、石器2411件、玉器44件,以及大量的陶器殘片、動物遺骨和植物碳化物等,經碳十四測定並加樹輪校正遺址年代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北方西遼河流域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落遺址,實證了中國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

  特別是查海遺址出土的“中華萬(wan) 年龍”“世界第一玉”“中國最早獠牙”“中國最早石軸承”,為(wei) 探討東(dong) 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體(ti) 係、北方早期農(nong) 業(ye) 形態、用玉文化的緣起、龍的圖騰崇拜起源等提供了極為(wei) 重要的資料,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ti) 特征,有力證明了西遼河流域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賈笑冰表示,查海文化的重大意義(yi) 要放在燕遼文化區大的時空框架裏來考察。區內(nei) 考古學文化體(ti) 現了連續性和創新性。查海-興(xing) 隆窪文化是遼西古國文明的發端,紅山文化中期階段在延續燕遼文化區大的文化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實現了製度創新,出現以玉禮器為(wei) 代表的禮製體(ti) 係。查海-興(xing) 隆窪文化的貢獻是為(wei) 紅山社會(hui) 的創新提供了物質文明的基礎和精神文明的底蘊。

  除主遺址外,“查海遺址”類型文化還包括西北直線距離“查海遺址”約12公裏的沙拉鎮塔尺營子村的“他尺西溝遺址”,西南直線距離“查海遺址”約18公裏的招束溝鄉(xiang) 三家子村程家粱屯的“程家梁遺址”和招束溝鄉(xiang) 賈家溝村的“賈家溝西遺址”等多處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查海遺址群。

  通過學術研討,專(zhuan) 家們(men) 挖掘查海遺址群的學術價(jia) 值。查海遺址群為(wei) 我國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考古實物證據,為(wei) 研究北方旱作農(nong) 業(ye) 起源提供了重要支撐,為(wei) 從(cong) 社會(hui) 發展史的角度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提供了有力證明,為(wei) 探索8000年前後東(dong) 北地區古代先民的社會(hui) 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表示,查海遺址為(wei) 多學科研究提供了機遇,這裏早期文化序列和自然地層都很連續,並提出三個(ge) 建議,一是研究查海遺址是在什麽(me) 地貌、沉積地層上發展起來的?二是研究查海地區文化演替過程的生態、氣候、植被麵貌?三是加強旱作農(nong) 業(ye) 起源研究,通過國際合作,組織國際會(hui) 議,把查海文化推向世界。

  在交流討論中,各方麵一致達成深度推動查海遺址群研究、保護和利用的共識。通過多學科合作,加強現代技術運用,加大查海遺址群發掘力度,填補8000年-10000年曆史研究空白期,為(wei) 叫響查海遺址群、叫響查海時代提供有力支撐。明確將查海遺址群作為(wei) 萬(wan) 年人類文化史、北方旱作農(nong) 業(ye) 起源、聚落形態變化等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重點和支持方向。(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