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民生,於細微處做大文章
【新聞隨筆】
作者:胡印斌(媒體(ti) 評論員)
江蘇南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近日在市區臨(lin) 路公廁附近設置了27處共54個(ge) 路側(ce) 限時停車位,停車位限時停車15分鍾,以解決(jue) 司機如廁“最後一米”的停車煩惱。不僅(jin) 南通,據媒體(ti) 報道,重慶、長沙、貴陽、陝西寶雞、貴州凱裏、浙江蕭山等地近兩(liang) 年也設置了“如廁臨(lin) 時停車位”。
醒目的亮黃色車位,近在咫尺的公共衛生間,這是城市向每一個(ge) 奔忙的人釋放的小小善意。而這份看似細微的善意,一旦對應上駕駛人的“內(nei) 急”,那就是著急的事兒(er) 。小處不小,背後是城市的盲點、社會(hui) 的痛點、民意的訴求點。
從(cong) 南通市停車如廁泊位分布圖看,27個(ge) 點位遍布全城,據介紹,這些點位是聽取了出租車司機、市民的建議,經交警部門實地勘察後確定的,既兼顧點位合理分布、司機如廁方便,又盡量避免占用主幹道和主要交叉路口,保證道路正常通行。
決(jue) 策過程也耐人尋味。今年6月初,有司機和遊客向當地的交通節目反映,有時候開著車,忽然想如廁,但城區廁所附近很難找到臨(lin) 停車位。節目組將這一情況反饋給交警部門後,交警部門聞警即動,7月中旬即完成了選址、畫線工作,正式投運。
由此可見,南通市這個(ge) 決(jue) 策過程,很好地體(ti) 現了政府治理中的開放、互動和創新精神。問題出在基層,聲音來自民間,政府積極聽取這些聲音,正視這些問題,並主動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真正把事兒(er) 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guan) 於(yu) 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意見的通知》,鼓勵開展停車資源共享工作,支持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在加強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率先向社會(hui) 開放停車設施。隨之,國內(nei) 很多城市紛紛向社會(hui) 開放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的停車位,並倡導臨(lin) 街的機關(guan) 單位開放內(nei) 部廁所。
這些積極的舉(ju) 措,激活了“沉睡的”車位資源,為(wei) 前來辦事的群眾(zhong) 提供了極大方便,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日益加劇的停車難題。然而,服務民眾(zhong) 隻有進行時,沒有終點,像南通這樣,把停車與(yu) 如廁的解決(jue) 方案銜接在一起,顯然想法更深了一層,做法更進了一步。
政府公共服務鏈接起停車與(yu) 如廁這兩(liang) 個(ge) 環節,其觸及的,看似是一個(ge) 具體(ti) 的訴求,實則唯其具體(ti) ,反而具有了廣泛的價(jia) 值。政府社會(hui) 治理的出發點和歸宿,均是為(wei) 人民服務,讓廣大群眾(zhong) 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任何困擾民生的堵點、痛點、盲點,都應該及時納入政府治理視野,並在與(yu) 民眾(zhong) 的互動中尋求解決(jue) 。這中間,一要“看得到”,二要“有辦法”。這就需要政府樹立服務理念、傾(qing) 聽百姓的意見,更關(guan) 鍵的,是真正換位思考,站在出租車司機和辦事群眾(zhong) 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當下,城市治理已成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主戰場”,推動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是推動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子命題之一。充分發揮社會(hui) 治理的主動性、打造服務型政府,需要我們(men) 的城市管理者學會(hui) 下“繡花”功夫,學會(hui) 在人文細節上做文章。這樣的細節連綴起來,才會(hui) 是一篇群眾(zhong) 滿意的“答卷”。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