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厚文化底蘊+高度電影工業化成為更多國產電影的底氣
暑期檔影評
2023年電影暑期檔至7月22日總票房已突破100億(yi) 元。最新上映的《封神第一部》上映4天票房已破3.8億(yi) 元。
曆經十年,中國首部神話史詩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以下簡稱《封神第一部》)終於(yu) 麵世。作為(wei) 耗資30億(yi) 元打造的《封神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封神第一部》果然不負眾(zhong) 望。不僅(jin) 具有高度工業(ye) 化打造的大場麵、大製作,文戲的“現代化”改編也令人驚喜。
《封神演義(yi) 》是最好的電影創作題材
《封神演義(yi) 》內(nei) 容兼具曆史性與(yu) 民俗娛樂(le) 性,是無數中國人的“青春讀物”“國民神話”。 “哪吒鬧海”“武王伐紂”“薑太公釣魚”等經典傳(chuan) 說流傳(chuan) 甚廣,就連每個(ge) 人物身上有何“法術”,書(shu) 迷們(men) 也是倒背如流。有人說,《封神演義(yi) 》才是中國玄幻文學真正的鼻祖。
《封神演義(yi) 》已有多個(ge) 影視版本。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封神榜》嗎?傅藝偉(wei) 飾演的妲己、藍天野飾演的薑子牙、達奇飾演的紂王,無一不是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2001年TVB也拍了一版,據說當時電視台專(zhuan) 門做了調查,將調查結果中人氣最高的哪吒、楊戩、雷震子作為(wei) 主角來改編劇本。近年來,《封神演義(yi) 》更多被拍成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迄今仍是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每個(ge) 中國人都有各自對《封神》的想象。”導演烏(wu) 爾善曾這樣說。從(cong) 電影創作的角度,它是最好的創作題材。既有神仙、法術這種幻想的東(dong) 西,又有動作、戰爭(zheng) 這種史詩級電影的場景,最適合做成一個(ge) 神話史詩超級巨製。
但在筆者看來,影片的文本、美術、服裝、音樂(le) ,無一不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次追溯與(yu) 提煉。正是璀璨的傳(chuan) 統文化,給予了《封神》這樣史詩級的大片得以拍攝出來的底氣。影片對商周文化的挖掘,同戲劇結構和人物塑造不露痕跡地結合在一起。烏(wu) 爾善在影片開拍之前帶著概念設計師前往山西、河南和陝西等地的博物館與(yu) 古跡,找到“封神”文化的根基與(yu) 視覺形象來源。音樂(le) 團隊還專(zhuan) 門前往河南博物院進行古代樂(le) 器考察,片中登基大典的音樂(le) ,歌的部分使用了《詩經·商頌·玄鳥》這首詩歌,龍德殿上,質子戰舞的音樂(le) 是采用了古琴曲《神人暢》中的旋律製作而成。
文戲的“現代化”改編令人驚喜
《封神演義(yi) 》中眾(zhong) 多的標誌性人物和事件,為(wei) 影片提供了絕佳的故事基礎。但神話曆經千年,在符合現代觀眾(zhong) 的審美和價(jia) 值觀方麵,影片也有更為(wei) 現代化的改編。例如,妲己這次就舍棄了印象中紅顏禍水的設定,而是成為(wei) 紂王野心的一麵鏡子。而原作中比較模糊的姬發升格為(wei) 核心人物,也是一個(ge) 大膽的設定。從(cong) 他的視角出發,帶著觀眾(zhong) 看一個(ge) 英雄的成長。
影片中沒有太多神仙鬥法的場麵,而是展示了多組父子關(guan) 係。“對我來說,《封神》是兩(liang) 個(ge) 家庭的故事。”烏(wu) 爾善曾說過,他讀神話故事時,最深受觸動的,就是父子情。神話故事之所以能流傳(chuan) 數百上千年,就因為(wei) ,它是關(guan) 於(yu) 人類內(nei) 心的故事,是人的處境、心理和情感的投射。所謂封“神”,最終落點還是“人性”。這個(ge) 落點讓觀眾(zhong) 重新感受到一個(ge) 好故事的重要性。
高度工業(ye) 化令影片得以實現
當然,有好的內(nei) 容,還得有技術才能得以實現。那些從(cong) 小就在腦海裏想象過無數次的神話畫麵終於(yu) 被電影構建出來。
中國電影工業(ye) 化的高速發展,是影片的另一層底氣。“這不是中國的《指環王》,這是中國的《封神三部曲》”,有網友這樣評價(jia) ,《封神三部曲》對於(yu) 中國電影工業(ye) 的意義(yi) ,遠大於(yu) 電影本身的意義(yi) 。
曆經十年打磨,《封神三部曲》采取三部電影連拍模式創作, 劇組登記在冊(ce) 的工作人員達8000多位,拍攝時間長達300多天,比《指環王》三部曲拍攝的時間還長。巨無霸式的劇組,再加上三部連拍極大地增加了製作難度,管理難度超出想象。為(wei) 此,劇組探索出了通過製度和流程實現科學管理的方式,用最少的環節去銜接各部門,影片執行製片人吳學軍(jun) 曾說過,《封神三部曲》是一個(ge) 無法用過往經驗來總結和評價(jia) 的項目。
這讓我想到最近的另一部國產(chan) 影片《長安三萬(wan) 裏》,48首唐詩跨越千年曆史,與(yu) 現代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鳴,“仿佛在千裏江山圖中上了一堂國學課”。而這份獨屬於(yu) 中國人的文化情懷,同樣以動畫科技的形式傳(chuan) 遞到更多人的身邊,許多孩子在觀影現場跟著電影誦起唐詩,成為(wei) 銀幕之外最美的一幕。
文化的底蘊加上高度工業(ye) 化的發展,讓更多國產(chan) 影片成為(wei) 可能。
(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黃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