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與暴雨交織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成“新常態”?
或許很少有人像雷切爾·貝茲(zi) 納·克爾(Rachel Bezner Kerr)一樣,在今年如此頻繁地感受著極端天氣事件的殘酷。
克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社會(hui) 學家,在非洲馬拉維的農(nong) 業(ye) 社區中工作。今年春天,馬拉維遭遇熱帶氣旋“弗雷迪”,北部地區暴發山洪,她的兩(liang) 名同事在調查工作期間溺水身亡。
隨後,來自加拿大野火的煙霧又飄至她的家鄉(xiang) 紐約州伊薩卡,一度把人們(men) 頭頂上的天空染成橙色,空氣質量也變得十分糟糕,她的朋友和家人開始紛紛向她訴說對於(yu) 氣候變化的恐懼。
盡管接連遭遇極端天氣事件,克爾心中仍存有一絲(si) 樂(le) 觀和希望。“也許,這將是那個(ge) 轉折點。”克爾對英國《獨立報》表示,“可能人們(men) 終於(yu) 意識到,警鍾正在為(wei) 我們(men) 敲響。”
但當克爾得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代號為(wei) “柳樹(willow)”的阿拉斯加州石油開采項目,她再次感到無比失望。根據美國內(nei) 政部數據,該項目未來30年可能產(chan) 生約2.4億(yi)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人們(men) 到底怎樣才能看到我們(men) 正在創造一個(ge) 不適宜居住的地球?”克爾質問道。
由於(yu) 全球變暖持續,氣候行動進展緩慢,全球一年熱過一年或許正變得不可避免,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次和強度也會(hui) 進一步增加。有外界聲音擔心,未來極端天氣事件或將成為(wei) 某種“新常態”。
“爆表”高溫
今年是59歲的查爾斯·桑德斯(Charles Sanders)在美國亞(ya) 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度過的第四個(ge) 夏天,也是最糟糕的一個(ge) 夏天。
鳳凰城是美國第五大城市,約擁有160萬(wan) 人口。鑒於(yu) 近期連續的高溫天氣,或許用它的別名——“太陽穀”來稱呼才更為(wei) 恰當。
雖然當地居民早已習(xi) 慣了“太陽穀”在夏季的酷熱,但近期持續高溫天氣也在不斷挑戰人們(men) 忍耐的極限。今年7月,鳳凰城的氣溫連續22天達到43攝氏度之上,打破了1974年創下的持續18天的最長紀錄。
白天,無處避暑的桑德斯還能去當地政府開設的服務中心,暫時享受空調和免費的瓶裝水。一旦到了晚上,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由於(yu) 資金和人員的限製,類似服務中心隻開放至下午5點半,桑德斯不得不另覓落腳之處。另外,即便太陽落山以後,“太陽穀”的炎熱也不能完全驅散,這座由混凝土覆蓋的城市到晚上仍在持續散發熱量,夜間的最低氣溫也在迅速上升。
許多時候,桑德斯不得不帶著他的寵物狗在某個(ge) 建築大樓後麵的破爛帳篷裏,撐過悶熱的夜晚。
鳳凰城的持續高溫隻是美國受熱浪影響地區的一個(ge) 縮影。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本周末大約8000萬(wan) 美國人將麵臨(lin) 41攝氏度及以上的炎熱酷暑。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這輪“異常高溫天氣”主要由“熱穹頂”現象引起,一個(ge) 持續的“熱穹頂”正籠罩美國西南部,高溫預計還將持續。
與(yu) 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熱浪也不遑多讓。名為(wei) “地獄犬”的高溫熱浪剛席卷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們(men) 又迎來了數周內(nei) 第二輪熱浪——“卡戎”。意大利衛生部一度向全國27座主要城市中的20座發布了高溫紅色警報,意大利首都羅馬的最高氣溫曾達到39攝氏度,逼近2007年創下的高溫紀錄。
當地時間7月18日,西班牙國家氣象局在全國範圍內(nei) 設立的超過140個(ge) 氣象站點記錄到了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西班牙國家氣象局發言人德爾坎波表示,西班牙本次熱浪天氣下的氣溫不屬於(yu) 正常情況,提醒居民采取預防措施。
連日遭遇極端高溫,幹燥天氣使得多地發生野火事件。當地時間7月15日淩晨,西班牙拉帕爾馬島發生山林火災,過火麵積超過4600公頃,4000餘(yu) 名居民被疏散。17日,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發生兩(liang) 起野火,疏散上千居民。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20日的會(hui) 議上,要求各部門繼續做好防火準備,並及時對災民進行援助。
在遭遇山火肆虐的國家中,加拿大的受災情況尤為(wei) 嚴(yan) 重。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根據加拿大跨部門森林火災中心數據,截至目前,加拿大今年共發生了4088起火災,燒毀麵積超過1000萬(wan) 公頃,已大致相當於(yu) 冰島的國土麵積。
持續暴雨
在歐美部分地區高溫直逼曆史紀錄之時,世界上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陸也在應對夏季極端天氣帶來的致命影響。7月份,暴雨淹沒了韓國、日本、印度以及中國的部分地區,並引發了山洪、山體(ti) 滑坡等一係列次生災害,打亂(luan) 了數百萬(wan) 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從(cong) 6月到8月是韓國的季風季節,降雨也隻不過是夏季的“常規操作”。但87歲的宋鬥浩沒想到,適應了幾十年的季風降雨卻突然變成了他恐懼的來源。
當地時間7月15日,韓國持續的暴雨淹沒了通常保護宋鬥浩所在村莊的大壩。當救援人員到達的時候,洪水已經淹沒到他的腰部。宋鬥浩已經在忠清北道生活了近40年,但他對BBC表示,他未見過這樣的暴雨,“強降雨導致河流膨脹,土壤從(cong) 密集山區滑落,將房屋掩埋。”
如今宋鬥浩家裏的地板已經被撕裂,大部分家庭財產(chan) 都散落在花園裏,他知道收拾好這個(ge) 房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這可能已經超出他所能承受的範圍。“我都快90歲了,我該怎麽(me) 辦?又該到哪裏去呢?”宋鬥浩說道。
被暴雨打斷生活的不隻宋鬥浩一人。自當地時間7月9日開始,韓國持續遭遇強降雨天氣。據韓國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消息,連日暴雨造成47人遇難、3人失蹤。韓聯社指出,此次死亡失蹤人數是12年來最高值。2011年7月,韓國暴雨共致死亡失蹤78人。
在此輪強降雨中,韓國近1萬(wan) 處設施受損,其中公共設施6897處,私有設施2746處。農(nong) 作物受災麵積超過3萬(wan) 公頃,其大小相當於(yu) 4.3萬(wan) 個(ge) 足球場。
2022年8月,首爾遭遇了115年來最強暴雨,盡管韓國政府自此承諾加強對暴雨的防範,但仍未阻止最新災難的發生。韓國總統尹錫悅將此次人員傷(shang) 亡慘重歸咎於(yu) 山體(ti) 滑坡高危地等風險區域未能得到妥善管理。
尹錫悅指出,政府去年開始就一再強調做好風險區域通行管製和提前疏散工作,但若基層不遵守防災基本原則,國民的安全就難以得到保障。
類似的暴雨場景在亞(ya) 洲多個(ge) 國家都有發生。據CNN報道,從(cong) 菲律賓到柬埔寨,大範圍的洪水導致包括馬尼拉和金邊在內(nei) 的主要城市交通中斷,一路再往西,印度的部分地區也遭遇了罕見強降雨,首都新德裏地區的降雨量遠高於(yu) 往年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因季風引發的持續降雨已導致印度超過上百人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韓國最近的日本同時經曆著高溫和暴雨兩(liang) 重極端天氣的“考驗”。
據日本廣播協會(hui) (NHK)報道,一方麵,東(dong) 京和部分地區近日最高氣溫接近40攝氏度。另一方麵,進入7月以來,受梅雨鋒麵活躍影響,日本南部九州地區、東(dong) 北部地區接連遭遇創紀錄強降雨,大範圍地區發生洪澇災害。
7月初,中國重慶也遭遇了特大暴雨。據新華社報道,7月4日淩晨,特大暴雨突然來襲,重慶萬(wan) 州區長灘鎮降下了萬(wan) 州區1956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暴雨,引發山體(ti) 滑坡等次生災害。截至目前,萬(wan) 州洪澇地質災害已造成17人死亡、2人失蹤。
無形推手
全球範圍內(nei)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人們(men) 正試圖從(cong) 創紀錄高溫和暴雨山洪中理出思路,世界氣象組織的一條消息,讓外界窺到了答案的一角。
當地時間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El Ni o)條件,這可能為(wei) 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厄爾尼諾指的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ge) 月。它與(yu) 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dong) 部的海洋表麵溫度變暖有關(guan) ,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
“北半球夏季的到來和厄爾尼諾條件的形成,往往會(hui) 使全球氣溫升高,這是導致當下季節(多地)同時出現極端天氣事件的原因。”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蘭(lan) 瑟姆氣候變化與(yu) 環境研究所氣候專(zhuan) 家弗裏德裏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
從(cong) 高溫天氣的形成來看,英國《獨立報》指出,地球不斷變暖,空氣越熱,其中能容納的水分就越多。在這個(ge) 過程中,相當於(yu) 把大氣變成一個(ge) 幹渴的“海綿”,不斷從(cong) 植被和土壤中吸取水分,加劇了幹旱,也增加了夏季出現肆虐野火的可能性。
愈發溫暖潮濕的大氣也影響了降雨的頻次和強度。雖然從(cong) 外表上看,各國的強降雨事件遙遙相望、相對獨立,但大氣科學家認為(wei) ,這些強降雨事件都有一個(ge) 共同點——風暴都在溫暖的大氣中形成。據美聯社報道,二氧化碳和甲烷並沒有讓熱量從(cong) 地球輻射到太空,而是把熱量保存起來,使大氣升溫,而更溫暖、更潮濕的大氣中含有更多水分,也會(hui) 導致風暴帶來更多降水。
而這些極端天氣現象都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展開。奧托表示,氣候變化讓這些天氣現象變得比以往更加嚴(yan) 重,“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原本可能隻是溫暖的一天,如今變成了致命的熱浪,曾經一場夏季的典型雷雨,現在卻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山洪。”
有鑒於(yu) 此,世界氣象組織警告,全球需做好準備應對更強烈的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研究極端高溫的高級顧問約翰·奈恩(John Nairn)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半球持續時間長的“同步熱浪”增加了6倍,“這種趨勢沒有減弱跡象”,“它們(men) (熱浪)將對人體(ti) 健康和民眾(zhong) 生計產(chan) 生相當嚴(yan) 重的影響。”
2021年,鳳凰城成為(wei) 全美第一個(ge) 為(wei) 管理高溫問題部門提供資金的城市,該部門已經啟動了數十個(ge) 項目,包括種植更多的樹木、開設製冷中心、確保該地區的民眾(zhong) 都有可用的空調設備。當地時間7月11日,美國白宮還利用當前的熱浪宣布製定一項“國家抗熱戰略”。
在歐洲地區,意大利衛生部表示將單獨開設一條信息熱線,並派遣流動衛生工作人員前往受熱浪影響地區,看望難以自己出門的老人。
持續的暴雨也給韓國敲響了警鍾。尹錫悅表示,由於(yu) 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普遍,他將徹底改革該國應對極端天氣的方法,“我們(men) 必須接受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並加以應對。”
但往往遭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嚴(yan) 重的國家難以負擔應對的成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所長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對美聯社表示,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yan) 重的地區並不是排放溫室氣體(ti) 最多的地區。“大部分排放來自西方工業(ye) 國家,而大部分影響發生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地方對極端天氣的準備不足,也沒有真正的辦法來應對。”
未來“新常態”?
事實上,研究數據表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ti) ,尤其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ti) ,已經使地球溫度比工業(ye) 化前水平高出1.2℃。
由數百名世界頂級氣候專(zhuan) 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呼籲,各國在十年內(nei) 將排放量減少一半左右,並在本世紀中葉前消除導致全球變暖的汙染,人類最多隻能再釋放5000億(yi) 噸二氧化碳,才有可能將全球變暖維係在可控製的範圍內(nei) 。
但隨著全球變暖持續,氣候行動進展緩慢,全球一年熱過一年或許不可避免。
“每十年的確變得越來越熱了,這是未來氣溫上升的趨勢。無論是否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溫都在上升。”世界氣象組織厄爾尼諾專(zhuan) 家、區域氣候預測服務部負責人威爾弗蘭(lan) ·穆福馬·奧基亞(ya) (Dr. Wilfran Moufouma Okia)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另外,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展望報告,有98%的概率未來五年(2023年至2027年)中的至少一年會(hui) 成為(wei)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一旦地球不斷變暖,未來預計將看到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美國斯坦福森林環境研究所所長克裏斯·菲爾德(Chris Field)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公司(NPR)指出,人們(men) 需要明白的是,這並不是一個(ge) 新的氣候平衡,預計未來氣候變化加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的嚴(yan) 重程度和頻率就會(hui) 不斷增加。
談及極端天氣事件是否已成為(wei) 人類生活的新常態,奧托表示不同意這種說法,“這還不是‘新常態’。現在還無法確定所謂‘新常態’是什麽(me) ,(從(cong) 積極的角度來看)也許一旦人們(men) 停止燃燒化石燃料,那時的樣子才會(hui) 成為(wei) ‘新常態’,但現在人們(men) 的氣候行動距離這個(ge) 目標還很遠。”
“即使我們(men) 將溫度暫時控製住,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趨勢也不過是暫時穩定下來,如果想減少極端天氣事件,我們(men) 真正要做的是將溫度降下來。”菲爾德補充道,首要的是停止燃燒化石燃料,減少包括來自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等其他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此之後,需要消除大氣中積累的溫室氣體(ti) 。最好、最安全的方法是種植更多的森林,更好地照顧農(nong) 業(ye) 和草地土壤。重要的是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開始在消除二氧化碳方麵進行投資。
就目前來看,人們(men) 要走的路還很長,剩下的時間窗口卻很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指出,除非人類從(cong) 根本上改變出行、發電和生產(chan) 食物的方式,否則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超過3℃,由此引發的災難甚至會(hui) 讓今年的極端事件顯得溫和。科學家認為(wei) ,唯一的問題在於(yu) ,“鬧鍾到底要多響,才能讓人們(men) 清醒過來?”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