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岸學者建言融合發展:加強產業互動 促進青年參與

發布時間:2023-08-03 16: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福州8月2日電 (記者 閆旭)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2日在福州表示,在《關(guan) 於(yu)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基礎上,可以先行先試讓兩(liang) 岸貨物、服務、人員、技術、金融、資訊等要素盡可能排除障礙,自由流通。

  當天,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hu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閩南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兩(liang) 岸融合發展論壇在福州舉(ju) 行。70多名兩(liang) 岸學者嘉賓圍繞“新形勢下深化兩(liang) 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理論與(yu) 實踐”進行研討。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製定了《關(guan) 於(yu)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這在此次論壇上成為(wei) 熱議話題,兩(liang) 岸學者嘉賓提出加強兩(liang) 岸產(chan) 業(ye) 互動、建設兩(liang) 岸共同市場、共同弘揚中華文化、著重青年參與(yu) 的示範效應等建議。

  黃清賢認為(wei) ,在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理念上,應加入“兩(liang) 岸共同市場”的雙贏因素,加大力度支持兩(liang) 岸企業(ye) 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構建產(chan) 業(ye) 標準、產(chan) 業(ye) 研發等兩(liang) 岸合作機製,促進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資金鏈、價(jia) 值鏈、創新鏈、政策鏈等各層麵的融合,實現兩(liang) 岸既廣且深的融合發展。

  福建社會(hui) 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建議,進一步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動閩台人員往來更加便捷,貿易投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

  蘇美祥進一步建議,鞏固福建向金門、馬祖供水等民生成果,並發揮其示範效應;提升閩台海上貨運直航和“小三通”客運直航,打造立體(ti) 式綜合性對台通道樞紐;逐步實現閩台行業(ye) 標準一致化和互認發展,先行推動兩(liang) 岸行業(ye) 標準共通。

  “兩(liang) 岸同胞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也是福建探索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題中應有之義(yi) 。”蘇美祥說,近幾年來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帶來了新氣象。應以數字賦能閩台文化交流,探索推動兩(liang) 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新路徑、新模式,加快涉台數字文化基礎建設,儲(chu) 存並活化兩(liang) 岸同胞的記憶密碼。

  在台灣銘傳(chuan) 大學兩(liang) 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看來,“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建設中,隻要福建自己“做起來了”,則在經濟融合、產(chan) 業(ye) 融合等方麵,自有台灣的商人、業(ye) 者會(hui) 找到融合的渠道。

  楊開煌也認為(wei) ,兩(liang) 岸大學、學術、學科麵向未來的融合,是福建可以考慮的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新亮點。應鼓勵兩(liang) 岸大學尋找新學科,創立新學術,以人文、社科領域為(wei) 起始,與(yu) 環境、生物、天文等進行跨學科融合,並開展兩(liang) 岸學術界定期交流、交往。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係副教授柳金財認為(wei)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雖由福建主導,也需要台灣各界人士、民眾(zhong) ,特別是青年參與(yu) ,發揮“示範效應”,拉近兩(liang) 岸民眾(zhong) 距離。

  兩(liang) 岸融合發展論壇是由全國台聯牽頭、各有關(guan) 研究機構共同主辦的學術交流平台。論壇旨在凝聚兩(liang) 岸學者的智慧,為(wei) 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出謀劃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