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石海”變“綠洲” 礦冶之都黃石書寫生態答卷

發布時間:2023-08-04 16:1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黃石8月4日電 題:“石海”變“綠洲” 礦冶之都黃石書(shu) 寫(xie) 生態答卷

  記者 張芹

  位於(yu) 長江中遊南岸的湖北黃石,因礦而生,因礦而興(xing) ,也一度被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該市加快生態環境修複、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近日來到黃石,探尋當地綠色發展之路。

  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群山環抱之中,一個(ge) 巨大的“天坑”出現在眼前。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介紹,這裏前身是湖北大冶鐵礦,從(cong) 1890年到21世紀初,大冶鐵礦共開采出逾1.4億(yi) 噸鐵礦石。

  日積月累的開采,將三座連綿起伏的山峰,挖成了“亞(ya) 洲第一天坑”。礦坑上下落差444米,坑口麵積108萬(wan) 平方米,相當於(yu) 150多個(ge) 足球場大小。

  閻紅勇的父輩是大冶鐵礦礦工,他也曾是一名礦工。“下雨時泥石橫流,晴天塵土飛揚。”閻紅勇稱,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冶鐵礦對廢石場進行全麵複墾,一代代礦山人先後栽下100多萬(wan) 株刺槐,形成360多萬(wan) 平方米的綠化複墾生態林,過去的“石海”已然變成了“綠洲”。

  隨著黃石加快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大冶鐵礦舊址上建起了國家礦山公園。“過去銷礦石,現在‘賣風景’。”閻紅勇說,現在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年均吸引遊客30多萬(wan) 人次。

  視頻:【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大冶鐵礦:智能采礦讓“灰領”變“白領”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距離礦山公園不遠處的大冶鐵礦智控中心內(nei) ,袁建軍(jun) 正坐在電腦前,遠程操控礦山運轉,正前方的大屏幕上,顯示著采礦、選礦、冶煉等生產(chan) 環節的實時畫麵和數據。

  “坐在辦公室裏當礦工,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大冶鐵礦生產(chan) 技術部副總經理湯翔告訴記者,2021年6月,大冶鐵礦智控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檢測等新技術,讓礦工的工作更加智慧、安全、高效。

  毗鄰長江的黃石新港,眼下正在進行三期8個(ge) 萬(wan) 噸級泊位的建設。該項目建成後,將助力黃石新港建成長江中上遊最大單體(ti) 港。

  黃石新港(物流)工業(ye) 園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程豔民介紹,黃石新港脫胎於(yu) 昔日的黃石港,在取締關(guan) 停123個(ge) 非法碼頭後,“老碼頭”成長為(wei) “億(yi) 噸大港”,不僅(jin) 充分釋放“黃金水道”通航效能,更成為(wei) 黃石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發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現如今的黃石,走出一條“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綠色、高碳向低碳、製造向創造”的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逐漸從(cong) 一座礦冶之都轉型為(wei) 生態園林城。(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