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發布時間:2023-08-14 11:3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阿壩8月13日電 題: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作者 單鵬 安源

  “長大之後我想回來當一名老師,因為(wei) 這裏的學校我覺得特別好,我也想當一名跟這裏老師一樣好的老師。”12歲的德斯潔是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寄宿製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尤其喜愛數學。談及未來,她希望幫助更多牧區孩子感受數學的魅力。

  2017年8月,壤塘縣寄宿製小學在杜柯河的環抱中拔地而起。壤塘縣拿出縣城黃金地段,投入1.3億(yi) 元(人民幣,下同)修建了這所小學。同年9月,壤塘縣11個(ge) 鄉(xiang) 鎮4年級至6年級學生前來求學、生活。

  5年前,二間拉姆把女兒(er) 德斯潔送來讀書(shu) 。“希望女兒(er) 有出息,有能力幫助他人。”二間拉姆說,她家在壤塘縣吾伊鄉(xiang) 鬆德村,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種地養(yang) 牛,照顧讀幼兒(er) 園的兒(er) 子。

  壤塘縣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大渡河上遊,屬半農(nong) 半牧區,常住人口約4.5萬(wan) 人。壤塘縣於(yu) 1958年建縣,曾經長期是國家級貧困縣。經過持續不懈努力打贏了脫貧攻堅戰,2020年2月壤塘退出貧困縣序列。為(wei) 徹底擺脫貧困“基因”,近年來壤塘不遺餘(yu) 力加碼教育,教育占民生投入超20%,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達98.6%。

  “做夢都沒想過有這麽(me) 好的學校。家長主動把孩子送來讀書(shu) ,我們(men) 不再滿高原找學生。”時至今日,該校校長色準依然感慨萬(wan) 分。

  如今,該校6個(ge) 年級有近2900名學生一邊住校,一邊讀書(shu) 。這種模式整合了教育資源,提升了辦學條件,又解決(jue) 了接送難題。

  據了解,該校絕大多數學生家長是農(nong) 牧民,沒有條件每天跋涉數十公裏接送孩子上下學。孩子在校住宿,他們(men) 才能放心地外出勞作。而教育改變命運,也成為(wei) 他們(men) 愈發清晰的共識。

  假期來臨(lin) 前,記者曾到該校探訪。教學樓、籃球場、足球場、學生食堂和公寓,都是醒目的彩虹顏色。繞過一個(ge) 巨大的雛鷹塑像進入教學樓,琅琅書(shu) 聲從(cong) 教室傳(chuan) 出。樓梯和走廊的牆上,掛滿了書(shu) 法、素描、唐卡等學生習(xi) 作。抱著籃球飛奔而過的學生們(men) ,笑臉純真,熱情地與(yu) 記者打招呼。

  音樂(le) 老師出身的色準校長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壤塘縣城關(guan) 小學(壤塘縣寄宿製小學前身)隻有一台經常壞的腳踏風琴。而現在,每間音樂(le) 教室都配有一架鋼琴。

  記者看到,每間教室都配有智慧黑板,黑板中間區域是一塊電子屏幕。它是學生們(men) 觀察外部世界的窗戶——老師在課堂上展示航天、大海等高原上看不到的新鮮事物。

  除了開設藏文、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學校還注重開發學生的藝術和體(ti) 育天賦。學期間,學生每周四下午根據興(xing) 趣參加少年宮活動,有藏文書(shu) 法、漢文書(shu) 法、藏羌戲曲、民族舞、籃球等30餘(yu) 個(ge) 項目可供選擇。舞蹈老師康青措在學校指導舞蹈班已兩(liang) 年多,發掘了不少適合跳舞的好苗子。她鼓勵孩子們(men) 不要放棄舞蹈,努力把愛好變成今後的職業(ye) 。

  隨著適齡兒(er) 童人數一再增長,壤塘計劃再建一所小學。壤塘縣委書(shu) 記、壤塘縣人民政府縣長王甲向記者展示了施工效果圖。建學校需投入2億(yi) 元,這對每年財政收入僅(jin) 2900多萬(wan) 元的壤塘是不小的壓力,但王甲認為(wei) ,教育終將決(jue) 定壤塘未來的出路。(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