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南水北調,如何實現一泓清水向北流?
(經濟觀察)南水北調,如何實現一泓清水向北流?
中新社濟寧8月13日電 (記者 阮煜琳)“‘泗水縣窮光蛋,碗裏端著地瓜蛋,腳下踩著石頭蛋’,過去泗水縣地薄人窮、種植單一,水土流失嚴(yan) 重”,山東(dong) 省濟寧市泗水縣水利事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李丹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說,近年來,泗水縣為(wei) 了讓惡水窮山變成綠水青山,開展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泗水是濟寧唯一的純山區縣,總麵積1118平方公裏,受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麵積830平方公裏,占比七成以上。
自2013年起,泗水先後完成16個(ge) 小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14平方公裏,完成總投資1.05億(yi) 元人民幣。自2020年起,開展生態小流域建設,通過治山、治水、治汙、致富的治理模式,打造“山綠、水清、景美、民富”的新時代鄉(xiang) 村風貌。
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濟寧段由東(dong) 南向西北沿南四湖、梁濟運河縱貫濟寧,過境長度約198公裏,占南水北調東(dong) 線山東(dong) 段幹線總長度的40%,是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工程的重點地區和重要輸水通道,工程自2007年開工建設,並於(yu) 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運行。
“南四湖湖麵麵積1266平方公裏,承泄蘇魯豫皖四省31700平方公裏的來水,直接入湖河道達53條,隻有每一條入湖河流的水質達標,南四湖的水質才能達標,也才能保證南水北調的水質達標”,濟寧市城鄉(xiang) 水務局副局長王衛東(dong) 日前在濟寧對中新社記者說。
濟寧市地處黃淮海平原與(yu) 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東(dong) 部是山丘區,西部是黃泛區,中南部為(wei) 平原窪地,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為(wei) 活動,造成水土流失麵積大、分布廣。水土流失作為(wei) 載體(ti) 在輸送泥沙的同時,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nong) 藥和生活垃圾。
多年來,濟寧市積極探索富有濟寧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成效顯著,因地製宜打造了九仙山、龍灣湖、越峰等30餘(yu) 條生態清潔小流域。
王衛東(dong) 介紹,經過多年的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通過工程措施的層層攔蓄和植被的覆蓋保護,形成完整的防護體(ti) 係,在攔蓄部分徑流、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可有效攔截進入河道湖庫的泥沙,水土流失較為(wei) 嚴(yan) 重的東(dong) 部低山丘陵區域生態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1310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由最嚴(yan) 重的2132平方公裏減少到822平方公裏,入湖河道含沙量大幅減少。
根據泗河書(shu) 院監測點數據,僅(jin) 在主汛期可以監測出含沙量,含沙時間短,含沙量低,年平均輸沙率為(wei) 每秒0.4千克。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質明顯改善,水係通暢潔淨,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的順利輸水。
王衛東(dong) 說,近年來,濟寧市紮實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南水北調幹線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確保了一泓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調東(dong) 線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供水範圍涉及江蘇、安徽、山東(dong) 3省的71個(ge) 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約8300萬(wan) 人,為(wei) 受水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據介紹,目前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與(yu) 濟寧市政府在汙水處理、濕地建設等項目正在積極合作,下一步將實現河湖水環境智慧化監管,進一步保障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質安全,助力南水北調東(dong) 線沿線經濟社會(hui) 共同發展,推動改善城鄉(xiang) 人居環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