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軍裝那刻就是我們最好的青春”
張榕容這幾天的內(nei) 心有些複雜,既充滿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
她報名參軍(jun) 的初審結果就在這幾天公布。“如果初審過了,就要參加體(ti) 檢,我最擔心的是視力,就怕視力不過關(guan) 。”說這話的時候,張榕容努力看著遠方,“我要好好緩解眼睛的疲勞。”
這名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二女生有個(ge) 軍(jun) 營夢,不過父母不希望她太辛苦,希望她過得簡單、平安、快活。“所以我要默默地做好各方麵準備,最終贏得父母的支持。”張榕容說。
她為(wei) 實現這個(ge) 目標作了很多準備:剛進入大學就加入了學校的國旗班,現在她是國旗班的班長,國旗班的訓練強度也不小。講這些時,張榕容語氣輕鬆,可能是有傷(shang) ,她時不時要活動一下胳膊,脖子上貼的膏藥還散發著淡淡的藥味。
這個(ge) 暑假,張榕容的努力終於(yu) 為(wei) 自己贏來了穿上迷彩服的機會(hui) 。
8月1日,由教育部、軍(jun) 委國防動員部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全國學生軍(jun) 事訓練營在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開營。來自全國31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576名學生代表參加了為(wei) 期14天的軍(jun) 事訓練活動。
本屆軍(jun) 事訓練營以“築夢航天·點燃青春”為(wei) 主題,課目設計既有輕武器實彈射擊、識圖用圖、醫療救護、行軍(jun) 拉練等訓練,又有航天領域科研院所觀摩,還有升國旗儀(yi) 式、長城宣誓等活動。
據了解,參加軍(jun) 事訓練營的主要是高中二年級和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們(men) 都是00後,其中的高中生大多出生於(yu) 2005年之後。
“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張榕容說。
這裏聚集了一群有軍(jun) 營夢的少年
黑龍江黑河學院大二學生樸海鵬一直還記得訓練營開營那天自己作為(wei) 旗手站在台上的感受。
“旗手的動作並不難,我已經練熟了。”樸海鵬說,上台之前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把動作做漂亮”,但當擎起省旗走到台子中央時,剛才的想法都沒有了,占據內(nei) 心的是一種巨大的自豪感,以及夢想就在眼前的不真實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軍(jun) 事訓練營采訪時發現,很多孩子都提到了夢想。
確實,訓練營聚集了一群有著軍(jun) 營夢的孩子。
“我的父親(qin) 就是一名退伍軍(jun) 人,”2003年出生的陳熠揚,現在是浙江省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大二學生,從(cong) 小,他就經常聽父親(qin) 講述那些發生在軍(jun) 營裏的故事。
小學六年級那年,陳熠揚有機會(hui) 到父親(qin) 服役過的軍(jun) 營參觀。當時正好趕上台風,軍(jun) 隊接到了抗洪搶險的命令,“一下子看到那麽(me) 多軍(jun) 人奔赴抗洪前線,我內(nei) 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陳熠揚說。
十幾歲的少年一下子理解了“責任”兩(liang) 個(ge) 字的含義(yi) 。從(cong) 那時起,陳熠揚在心裏暗下決(jue) 心,自己長大了也要成為(wei) 能擔起這樣責任的人。
夢想不分性別,軍(jun) 營夢當然也並不隻限於(yu) 男生。
趙天禕是一名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女生,跟很多有軍(jun) 營夢的學生一樣,趙天禕也來自軍(jun) 人家庭——她的爺爺和姥爺都曾是軍(jun) 人。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讓趙天禕從(cong) 小就對軍(jun) 營有親(qin) 切感,不過真正萌發出當兵的想法,則是源自她內(nei) 心的一個(ge) 疑問:為(wei) 什麽(me) 當過兵的人都有相同的氣質,好像一下子就能從(cong) 人群中被認出?
趙天禕發現,無論是爺爺還是姥爺,身上都有一種特質,特別自律,堅持做自己認為(wei) 正確的事,“爺爺一直保持著部隊裏養(yang) 成的作息規律,而姥爺則做了一件特別讓人佩服的事,堅持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辦了一個(ge) 紅色宣傳(chuan) 欄。”趙天禕說,姥爺每天把當天的人民日報塑封起來,貼在宣傳(chuan) 欄裏,再把前一天的報紙換下來。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姥爺一堅持就是20多年,風雨無阻,從(cong) 來沒有耽誤過。”
在趙天禕看來這就是軍(jun) 人的作風,“我太敬佩他了,我也想成為(wei) 他那樣的人。”
夢想的種子一經撒下就開始生根發芽。
少年開始努力向自己的夢想靠近。
周旭琪來自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級中學,開學後將升入高中三年級。作為(wei) 準高三學生,周旭琪的不少同學已開始著手第一輪複習(xi) ,不過,周旭琪卻並不後悔,“到了訓練營,我眼前仿佛打開了一個(ge) 新的世界,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思想,這樣的經曆才是我真正的財富。”
出生在軍(jun) 人家庭的周旭琪一直在為(wei) 自己的軍(jun) 營夢作著準備,“我們(men) 學校是國防特色學校,我就是衝(chong) 著‘八一’這兩(liang) 個(ge) 字去的這所學校,”周旭琪說,現在她要做的就是“在身體(ti) 素質上和學習(xi) 成績上不斷提高”,爭(zheng) 取考上理想的大學,實現夢想。
傾(qing) 盆大雨澆滅不了鍛造自己的熱情
當夢想成為(wei) 現實並演變為(wei) 每一天的訓練時,苦和累是這群少年首先要接受的考驗。
在軍(jun) 事訓練營的每一個(ge) 清晨,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的李明哲都是伴隨著“起床!”和陣陣急促且強勁的哨聲,從(cong) 睡夢中醒來,“明明感覺自己才剛剛睡著,疲憊不堪的身體(ti) 卻好似形成了肌肉記憶一般自覺地開始整理床鋪。”
這樣的日子累不累?
當然累。
“在訓練營中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刺殺訓練。”李明哲說,因為(wei) 每一次刺殺動作都讓她倍感吃力,尤其是為(wei) 了讓大家形成肌肉記憶,教員會(hui) 將一個(ge) 動作重複再重複,讓大家堅持再堅持。“汗水滴在刀尖,手被槍械磨出了小繭子和小水泡。想過偷懶,可看著身邊人仍在不斷堅持,班長對我們(men) 不斷地鼓勵和耐心地輔導,我還是將汗水與(yu) 滿腔的熱血用力‘突刺’出去。”
訓練營裏的學生幾乎都沒想過放棄和退縮。
“我非常緊張,從(cong) 未摸過槍讓我感到害怕。”雖然第一次射擊訓練已經是四五天之前的事了,來自江西省臨(lin) 川第一中學的陳可怡對當時的感覺依然記憶猶新,即便如此,當有人問她要不要停下時,陳可怡第一時間就拒絕了。“我不能丟(diu) 掉這個(ge) 鍛煉自己的機會(hui) ,也不能拖大家的後腿。”
“力行樓”是訓練營的學生宿舍樓,樓下有一個(ge) 留言牆,上麵的一句話讓每個(ge) 經過的學生熱血沸騰:傾(qing) 盆大雨澆滅不了我們(men) 鍛造自己的熱情!
確實,大雨中訓練是這屆軍(jun) 事訓練營的學生獨有的體(ti) 驗,剛開營的那幾天,北京下起了特大暴雨,而且連續幾天都下雨。
讓趙天禕稍感意外的是,訓練營的訓練沒有因為(wei) 大雨而停止。
“按照以往的經驗,每當出現大風、暴雨、霧霾、沙塵暴等天氣,學校的一切戶外活動幾乎都停止了。”趙天禕說,“我們(men) 00後是不是被保護得太好了?”她突然意識到:從(cong) 進入軍(jun) 營那天起,自己和小夥(huo) 伴就不再是那些被保護的“溫室裏的花朵了”。
暴雨給江西省萬(wan) 年中學的高二學生餘(yu) 祥宇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2日的午後,大雨如注,餘(yu) 祥宇所在連隊要進行射擊練習(xi) ,餘(yu) 祥宇本以為(wei) 在這樣的天氣下訓練大家會(hui) 悶悶不樂(le) 。那天他自願“出公差”去取槍,當他身著全套迷彩服、披著雨衣,兩(liang) 手各拎一把槍往回走時,聽到了值班員“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聲,緊接著便是同學們(men) 震耳欲聾的呼聲,以及毫不拖泥帶水的齊刷刷的腳步聲。
“我陡然一驚,”餘(yu) 祥宇說,“人們(men) 都說我們(men) 00後吃不得苦,我卻偏要試一試。”
訓練雖苦“但不及快樂(le) 萬(wan) 分”
在餘(yu) 祥宇看來,訓練雖苦“但不及快樂(le) 萬(wan) 分”。
這份快樂(le) 來自成長。
“望著窗外的雨夜,不自覺地會(hui) 想起我這些天的經曆。我的心情也跟著那滴滴答答的水滴上下起伏。這些天付出了這麽(me) 多艱辛與(yu) 勞累,我的收獲又是什麽(me) 呢?”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周斌寫(xie) 下了自己在訓練營中的感想。
既有艱苦的訓練,又有深入的思考,訓練營中的很多學生覺得自己長大了。
“人們(men) 常說軍(jun) 隊是磨煉一個(ge) 人最好的地方。”周斌說,“艱苦的訓練,能夠鍛煉人的意誌。對我這樣一個(ge) 衣食無憂的學生來說,從(cong) 小成長於(yu) 父母的羽翼之下,訓練營是個(ge) 再好不過的鍛煉機會(hui) 。訓練營中,艱苦的訓練使我的身體(ti) 勞累,讓我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即便是腳下已磨出水泡,也要忍痛訓練。”
“他們(men) 是大學生、高中生,文化底子厚,但是臉皮薄、自尊心強,受到挫折時,要多鼓勵積極引導。”訓練營一連16班的班長胡威鋒說,帶領這些孩子要做到身教重於(yu) 言傳(chuan) ,“自身過硬、以身作則才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一心為(wei) 了學生的教官也成了訓練營中孩子們(men) 心中的榜樣。“他們(men) 都是優(you) 秀的人,身邊一下子多了這麽(me) 多優(you) 秀的人讓我明白,隻有更優(you) 秀,我才能跟他們(men) 站在一起。”周旭琪說。
正在磨煉羽翼的00後已經為(wei) 擔起肩上的責任做好了準備。正如一位學生在感想中寫(xie) 的那樣:穿上軍(jun) 裝的那刻便是我們(men) 最好的青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