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學生就業數據豈容作假

發布時間:2023-08-14 15:41:00來源: 經濟日報

  教育部近日派出多個(ge) 工作組,赴各省開展專(zhuan) 項核查,嚴(yan) 查就業(ye) 數據弄虛作假。就業(ye) 數據造假,反映出部分高校畸形功利的政績觀,實屬自欺欺人。真實準確的就業(ye) 數據,是開展穩就業(ye) 工作的重要依據,對各種造假行為(wei) 須保持零容忍態度。

  就業(ye) 率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高就業(ye) 率有利於(yu) 提升高校影響力和美譽度。為(wei) 了讓數據“看上去漂亮”,部分高校不在幫扶方麵下功夫,反而動起了歪腦筋,絞盡腦汁給數據注水,甚至出現強迫畢業(ye) 生簽訂就業(ye) 協議等“奇葩”做法。讓人“眼前一亮”的就業(ye) 數據,對就業(ye) 大局和高校學科設置產(chan) 生了惡劣影響。

  一是幹擾部門決(jue) 策。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ye) 生數量龐大,不同地區和類別的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對國家就業(ye) 大局有重要影響。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層麵,都需要客觀翔實的就業(ye) 數據作為(wei) 決(jue) 策參考,進而出台有針對性的政策舉(ju) 措。一些高校的弄虛作假,會(hui) 誤導決(jue) 策,幹擾有效政策的出台,也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

  二是影響專(zhuan) 業(ye) 調整。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就業(ye) 率較低的專(zhuan) 業(ye) ,需要縮減招生計劃甚至停招。這項規定,是為(wei) 了讓高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避免盲目開設專(zhuan) 業(ye) 。透過真實的就業(ye) 數據,能夠看出哪些專(zhuan) 業(ye) 不再適應社會(hui) 需求,哪些專(zhuan) 業(ye) 需要縮減招生規模。一些高校對就業(ye) 數據造假,不利於(yu) 及時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最終造成人才供求錯配。

  真實是數據的生命。對於(yu) 高校就業(ye) 數據造假行為(wei) ,應深入剖析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舉(ju) 措。除了加強不定期抽查督導,應加大對統計造假的懲罰和問責力度,進一步明確就業(ye) 數據統計量化指標,壓減造假空間。

  減少中間環節幹擾,也能讓數據更接近真實。高校作為(wei) 利益相關(guan) 方,其自身公布數據的客觀性容易引發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嚐試推廣畢業(ye) 生在第三方就業(ye) 係統直接填寫(xie) 信息。例如,教育部向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發送信息,提醒畢業(ye) 生及時登錄全國高校畢業(ye) 生畢業(ye) 去向登記係統確認本人畢業(ye) 去向信息,就不失為(wei) 一種好的嚐試。

  赤裸裸的數據造假行為(wei) ,有悖於(yu) 教書(shu) 育人精神,也敗壞了社會(hui) 風氣。一經發現高校存在虛假簽約、虛假證明等違規行為(wei) ,應依規依紀嚴(yan) 肅處理,絕不姑息相關(guan) 責任人,切實維護畢業(ye) 生就業(ye) 合法權益。

  (經濟日報 郭存舉(ju)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