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運轉的吉林舒蘭安置點:“受助者”也是“助人者”
中新社舒蘭(lan) 8月14日電 題:24小時運轉的吉林舒蘭(lan) 安置點:“受助者”也是“助人者”
中新社記者 蒼雁 石洪宇
59歲的宋曉波正經曆著最繁忙的“暑假”。13日5時30分,吉林省舒蘭(lan) 市平安鎮萬(wan) 籟俱寂,宋曉波準時到達舒蘭(lan) 市第三中學。此時,已有村民在操場上散步。
宋曉波和整夜未睡的門衛老師打了招呼,便步履匆匆前往食堂。學校開課時,她是學生們(men) 的“廚師長”,如今她和6名同事服務暫居校園的受災村民——“我們(men) 要讓他們(men) 吃上熱乎飯菜。”
8月初,舒蘭(lan) 市東(dong) 北部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當地金馬鎮、開原鎮和七裏鄉(xiang) 等鄉(xiang) 鎮道路損毀、民房倒塌、莊稼倒伏。目前,舒蘭(lan) 受災地區電力、道路已經全部搶通,正在推動災後重建工作。
但受已停止編號的6號台風“卡努”影響,降雨和大風天氣再起。為(wei) 預防新的災害,當地緊急轉移23145人,這個(ge) 安置點“擴容”接納了500餘(yu) 人,也成為(wei) 規模最大的安置點。村民們(men) 來來往往,讓這裏24小時運轉起來。
“這是場耐力賽,不過我們(men) 有信心。”對宋曉波來說,這也是她個(ge) 人的耐力賽。一日三餐,冒著熱氣的食物準備完畢,校園廣播通知村民開飯。廚房每天會(hui) 消耗300公斤土豆、茄子等蔬菜以及160公斤大米,7名廚師從(cong) 清晨忙碌到晚上。
在這裏,很多村民既是“受助者”,也成為(wei) “助人者”。68歲的於(yu) 占芝帶領8名村民打掃食堂,“人家都做飯了,我們(men) 刷碗,很正常。”她拿起抹布,勞動頗有效率。
於(yu) 占芝家住金馬鎮永發村,山洪來得特別突然,她和100多名村民跑到山坡避難。在山上,她看到洪水淹沒了整條街。幾經輾轉抵達安置點,她才有了充足的睡眠和可口的食物。
安置點的“老居民”胡亞(ya) 芬今年61歲,她親(qin) 見安置點如何運轉起來——5日淩晨,她隨大批金馬村民入住後便再未離開,已熟悉這裏的每個(ge) 角落。
茶餘(yu) 飯後,村民們(men) 會(hui) 圍坐在宿舍前麵,交流如何在淤泥裏打撈有用的工具,以降低損失;向親(qin) 屬報平安;研究如何搶救庭院和莊稼;關(guan) 注天氣變化等。來到安置點的少年則會(hui) 玩籃球或排球。
胡亞(ya) 芬自稱“不勞動不習(xi) 慣”,加入了“衛生隊”,還把寢室收拾得幹淨。她入住的這些天,物資會(hui) 隨時送過來,深夜的貨車可能會(hui) 送來礦泉水、麵包、方便麵。
睡不著的村民主動幫忙卸貨,協助工作人員清點物資。立秋已至,有慈善機構送來衣物,宿舍還給每人配發了棉被。
校長孫國民說,有的村民3時便起床,也喜歡在飯後勞動——“順手”清除了操場周邊的雜草。
宿舍裏,村民們(men) 互相告知從(cong) 手機裏看到的新聞。降雨過去,家園的重建正等著他們(men)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