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類係統使用燃煤 曆史推前約一千年

發布時間:2023-08-17 11:01:00來源: 科技日報

  在中國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喀什河河邊,十幾米高的斷崖上顯露出黑褐色斜向紋理的岩石。當夏季氣溫較高時,裸露的煤炭偶爾會(hui) 發生自燃,升起縷縷青煙。3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否同樣看到如此景象,從(cong) 而受到啟發,開始使用煤炭作為(wei) 燃料?

  近日,在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董廣輝的指導下,該學院自然地理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生仇夢晗牽頭,聯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在《科學·進展》期刊合作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多學科證據,深度揭示了中國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先民自3600年前起係統利用煙煤燃料的內(nei) 涵,將人類最早係統燃煤的曆史推前了約1000年。

  證據鏈還原史前煤炭係統開發利用圖景

  基於(yu) 考古學證據和文獻記錄,世界公認最早係統開發利用煤炭作為(wei) 燃料的可靠證據來自漢朝。但有關(guan) 史前時代係統開發煤炭燃料的直接證據始終缺失,直到中國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推進,相關(guan) 證據才浮出水麵。

  自2015年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進行考古挖掘,發現了煤炭的使用現象,還發現了冶銅活動的相關(guan) 證據。隨後的一係列發現表明吉仁台溝口遺址很可能是該時期伊犁河上遊地區的一處中心性聚落。此後,中國人民大學與(yu) 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環境考古研究團隊在考古工地開展合作研究。

  吉仁台溝口遺址在伊犁河的一條主要支流——喀什河出山口右岸的台地上,北、東(dong) 、西三麵環山,河流向南出山流入尼勒克穀地。“吉仁台溝口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大型聚落遺址。相比於(yu) 墓葬,聚落遺址能夠為(wei) 我們(men) 提供更立體(ti) 、豐(feng) 富的人群生活信息。”仇夢晗說。

  研究團隊通過對吉仁台溝口遺址進行碳十四測年,並利用貝葉斯模型對年代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將遺址主要的人類活動厘定為(wei) 兩(liang) 個(ge) 時段,即距今4500—4300年(早期)和距今3600—2900年(晚期)。其中,遺址的主體(ti) 屬於(yu) 晚期階段,大量的煤炭遺存廣泛出土於(yu) 這一時代的文化地層。

  在遺址中有成堆放置的煤炭,一般分布在房址的周邊,這很可能是古人有意為(wei) 之,方便隨時取用。在房址的地麵上,有時候會(hui) 發現灰色的煤灰,還有一些沒有完全燃燒的煤,在一些爐子和房址的火塘裏也存在煤渣。

  研究團隊對遺址周邊的6處煤層露頭和遺址中采集的部分煤炭樣品進行了鍶釹同位素、碳氮元素含量以及38種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發現其中3處煤炭露頭與(yu) 遺址遺存的煤炭聯係更緊密,很可能是遺址煤炭的來源,表明古人煤炭選擇的多源性。

  同時,遺址中的煤炭碳含量相對較高且比較穩定,但是不同露頭的煤炭碳元素含量的波動比較大,說明人類可能已經了解到不同地點煤炭性質的差異,進而有選擇地取用了更優(you) 質的煤炭。

  在後來的發掘中,考古隊還在遺址中發現了木車,這或許能解釋古人運輸煤的交通工具問題。“這些考古學現象揭示了一個(ge) 完整的有關(guan) 煤炭燃料開發的證據鏈,表明當時人類已經係統地開發使用煤炭燃料。”仇夢晗說。

  開啟人地關(guan) 係新篇章

  當時的古人為(wei) 什麽(me) 需要大規模地使用煤炭呢?

  研究團隊對遺址周邊的自然土樣及遺址早晚兩(liang) 期不同區域的土樣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遺址晚期地層中的冶煉地點重金屬元素明顯富集,某些點位的銅元素濃度甚至達到了自然值的50倍。

  結合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冶金活動證據鏈,進一步證實了吉仁台溝口是當時的區域性冶金中心的判斷,而冶金必然伴隨著大量能源需求。

  研究團隊還對遺址早晚兩(liang) 期的炭化木材遺存進行了種屬鑒定,發現遺址早期人群在選擇木材燃料時,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燃燒熱值更高、質地更軟的針葉材。

  但是,遺址晚期人群卻棄用針葉材,轉而選擇煤炭作為(wei) 主要燃料,這又是為(wei) 什麽(me) 呢?

  團隊推測,到遺址晚期時,相對寒冷的氣候導致了周邊植被的退化,特別是針葉林的萎縮。規模更大的聚落和更高強度的冶金活動帶來的燃料能源需求,疊加木材資源供給的減少,共同激化了當地社會(hui) 與(yu) 環境間的矛盾,最終促使當地人群打破傳(chuan) 統,進行能源轉型。

  選擇性開采、有計劃地存儲(chu) 以及生產(chan) 生活中廣泛的燃燒利用,表明煤炭並非為(wei) 某一社會(hui) 階級或某個(ge) 生產(chan) 部門所獨占。“在吉仁台溝口,係統開發煙煤燃料最終推動形成了一個(ge) 獨特的複雜化社會(hui) 。”仇夢晗說。

  研究人員介紹,在中國伊犁地區,可能是受到了距今4200年前開始的一次全球性氣候惡化事件的影響,距今4200—3800年間的人類活動出現衰退。

  距今約3600年前,新疆西北部地區形成了更為(wei) 複雜成熟的生產(chan) 作業(ye) 方式。吉仁台溝口遺址晚期人群不僅(jin) 掌握多種農(nong) 作物的種植和家畜的養(yang) 殖技術,還具有製銅工業(ye) ,顯著增強了社會(hui) 的複雜化程度和穩定性。社會(hui) 發展需求、氣候環境惡化共同脅迫史前社會(hui) 進行能源轉型。

  人類活動和環境總是相互影響的。“我們(men) 的研究有兩(liang) 個(ge) 有意思的點:以往的研究大多從(cong) 動植物利用的視角去觀察人類生業(ye) 怎樣適應環境的變化,但是這次是從(cong) 燃料的視角揭示了人類麵對資源短缺時會(hui) 做出怎樣的選擇;第二是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進行土壤元素分析時,我們(men) 發現人的冶銅活動導致了土壤汙染,這是典型的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表現。”董廣輝說。

  董廣輝說,團隊一方麵會(hui) 繼續拓展研究區域,探尋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是否有新的證據,推進對於(yu) 早期用煤的時空分布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麵,團隊著眼於(yu) 大量燃煤產(chan) 生的環境影響,不隻局限於(yu) 局部的土壤汙染,還計劃對遺址不遠處的湖相沉積地層開展研究,進一步完善對史前時代煤炭資源利用的認識。(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法伊莎 劉宇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