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電、缺工、工作簽趨嚴 台灣對外投資頻遇困境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劉舒淩)進入2023年以來,台灣民間對外投資案頻傳(chuan) 負麵消息,在東(dong) 南亞(ya) 及美歐地區相繼遭遇嚴(yan) 重限電、產(chan) 業(ye) 技術勞工缺乏及核發工作簽趨嚴(yan) 等問題,短期看不到紓解跡象。
近年,為(wei) 降低人力成本,或在所謂“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外力逼迫下,一部分台灣廠商持續投資東(dong) 南亞(ya) 、歐美地區。據台當局“經濟部”投審會(hui) 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經核準(備)的對外投資金額為(wei) 89.70億(yi) 美元,這項不包含對大陸投資金額的統計數據,今年有機會(hui) 創新高(2018為(wei) 創紀錄的143億(yi) 美元,2021年以126億(yi) 美元居次)。
同期,難題頻現。最受台灣產(chan) 經人士關(guan) 注的,是越南北部遭遇的嚴(yan) 重電力短缺問題。曆經4月、5月數次罕見高溫,6月初該國北部一些工業(ye) 園區開始輪流停電,每周停電數次及電力價(jia) 格雙位數上漲,對來到當地的製造業(ye) 台商形成沉重負擔。台商在此投資,多數著眼可與(yu) 大陸供應鏈保持緊密聯係,但當地電力等基礎建設較為(wei) 薄弱,已難以跟上台商及日韓等大型跨國企業(ye) 的投資需求。與(yu) 缺電相比,高素質勞動人力缺口難以補足等問題反而不那麽(me) 突出。
台積電2023上半年在美國亞(ya) 利桑那州芯片工廠投資金額為(wei) 48億(yi) 美元,在全台對外投資金額中占比過半。其難題是量產(chan) 時間大幅滯後(已從(cong) 2024年延至2025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歸咎於(yu) 美國缺乏具興(xing) 建芯片廠專(zhuan) 業(ye) 能力的勞工,但當地工會(hui) 反擊稱,投資方以此為(wei) 借口“意圖引進薪資較低的外籍勞工”。圍繞五百名台積電員工工作簽展開的交鋒或將進一步延緩量產(chan) 進程,“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創辦人張忠謀關(guan) 於(yu) 該廠的預判有可能應驗。台積電八月稍早宣布赴德投資另一家芯片工廠,台灣財經專(zhuan) 家呂忠達曾指出,德國也有工會(hui) 的問題,海外設廠最大困難是文化磨合,不易有解。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dong) 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近來在專(zhuan) 欄文章提出,台灣執政當局鼓勵廠商進行所謂“分散投資布局”,理應正視民間企業(ye) 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遭遇的障礙。這一情境讓企業(ye) 家、財經專(zhuan) 家難免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所謂“南向政策”,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向東(dong) 南亞(ya) 轉移,對於(yu) 後來陷入亞(ya) 洲金融危機衝(chong) 擊等困境的眾(zhong) 多投資案束手無策,令“南向”台商遭遇嚴(yan) 重虧(kui) 損後大麵積撤資。
三十年後,包括“新南向”在內(nei) 、具有“去中”傾(qing) 向的各種投資政策再度出籠,又一批企業(ye) 陷入新的困境。除了自力救濟,更多企業(ye) 在決(jue) 策過程中更加謹慎、理性。例如,上個(ge) 月鴻海集團宣布退出在印度合資約195億(yi) 美元的芯片工廠興(xing) 建計劃,據彭博社等媒體(ti) 報道,此決(jue) 定或與(yu) 印方補助措施延遲有關(guan) 。
長期以來,台灣對外投資以來料加工再出口形態的製造業(ye) 為(wei) 大宗,大陸是台商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近年在生產(chan) 成本逐漸上升、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背景下,大陸加工貿易麵臨(lin) 巨大競爭(zheng) 壓力,該類型投資趨緩是事實,也使得台灣經濟增長率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
但是,台灣海外投資並非一個(ge) “去中”或“傾(qing) 中”的意識形態是非題。台灣工業(ye) 總會(hui) 今年五月間發布的一份大型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台商選擇“增加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也有89.9%台商表示“不會(hui) 遷出大陸供應鏈”。一方麵,不少台商發現其他地區難以找到與(yu) 大陸同樣條件的供應鏈生態係,甚至於(yu) 將產(chan) 能重新移回大陸;另一方麵,新一批台資企業(ye) 真正著眼大陸市場、切入內(nei) 需,努力拓展新空間。
今年台經濟增長率麵臨(lin) “保二”(2%)的艱巨工作,未來經濟轉型也麵臨(lin) 許多重大挑戰。無論政商,唯有理性、專(zhuan) 業(ye) 、務實,方能避開各種投資困境、雷區,更好維係台灣社會(hui) 福祉和長遠利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