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發布時間:2023-08-25 10: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登甲剛走下講台,廣東(dong) 西屋康達空調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梁誌平就迎上前去,請教幾個(ge) 技術問題。作為(wei) 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獲得者,王登甲長期從(cong) 事青藏高原建築節能與(yu) 可再生能源供暖領域研究,所在團隊研發的太陽能安全集熱、高效蓄熱等專(zhuan) 利技術有效克服了太陽能供暖係統“高原病”難題,技術成果在青藏高原地區落地轉化應用,為(wei) 當地企業(ye) 新增年產(chan) 值2000萬(wan) 元,惠及藏牧民50餘(yu) 萬(wan) 人,切實改善了當地民生。

  對王登甲的研究成果,梁誌平表達了強烈的合作願望,希望這些技術能幫助企業(ye) 推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驅動的熱泵空調產(chan) 品研發,提升產(chan) 品在低氣壓缺氧、強紫外線等高原極端惡劣環境中實現高效節能、安全可靠。“參加此次洽談會(hui) ,除了鏈接到一些優(you) 秀的科研資源,也希望能幫助企業(ye) 疏通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梁誌平說。

  8月16日,在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與(yu) 高質量發展交流分享會(hui) 暨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hui) 現場,這樣的場景並不鮮見。在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獲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高慶看來,學以致用、把科技成果轉化,才能服務於(yu) 社會(hui) 生產(chan) 。

  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揭曉分享會(hui) 上,解決(jue) 真問題、真解決(jue) 問題,如何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成為(wei) 熱議的話題。

  “科學研究有其自身規律,應該鼓勵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齊頭並進。”高慶說。

  “你的研究要麽(me) ‘頂天’,要麽(me) ‘立地’,中間沒有出路。”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獲得者、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輝常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他把科學研究形象地分成兩(liang) 類:很多研究麵向的是解決(jue) 國際上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是“頂天”的工作;另一種是解決(jue) 實際需求,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是‘立地’的研究,“這種研究最終要走向成果轉化,不然很難產(chan) 生價(jia) 值。”他說。

  實際上,一項全新的技術,從(cong) 最開始的基礎理論突破到關(guan) 鍵技術研發,再到最後的產(chan) 業(ye) 應用示範,實現成果轉化,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從(cong) 0到1的創新,再從(cong) 1到100的轉化推廣,需要非常全麵的能力。”高慶說。

  “科學家做的更多是麵對科研任務,把具體(ti) 的工程問題抽象成科學問題,然後加以解決(jue) 。要把科研樣機變成一個(ge) 產(chan) 品,去市場上進行銷售產(chan) 生效益,有很長的路要走。”2022年“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獲得者、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藥曉江對此深有感觸。

  今年年初,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鑽井與(yu) 隨鑽測井技術(“璿璣”)技術成功突破1000口井作業(ye) 、100萬(wan) 米鑽井總進尺,標誌著我國高端油氣鑽井技術實現裏程碑跨越。“璿璣”可以精準控製地下幾千米岩層中的鑽頭“瞄著”油氣去,“看著”邊界鑽。

  從(cong) 技術突破到產(chan) 業(ye) 落地,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經曆了數年。“技術研發時要盡快出樣機、去試,但技術出來要生產(chan) 時,就要考慮工藝過程是不是適合批量生產(chan) 、成本能否控製,需要進行大量的迭代升級和優(you) 化改進以完成產(chan) 品定型。”藥曉江說,為(wei) 此需要尋找可靠的生產(chan) 加工方進行合作。

  曆經兩(liang) 年的合作篩選,佛山市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的技術實力獲得了認可,雙方參與(yu) 合資的中海萬(wan) 泰成為(wei) 中國海油旗下第一家從(cong) 事高端石油勘探開發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的混合所有製公司,承擔起“璿璣”係統關(guan) 鍵零部件的全工序自主加工。去年,他們(men) 攻克了“槍鑽”等關(guan) 鍵加工技術難題,實現了“璿璣”係統的規模化製造。

  今年上半年,高慶參與(yu) 某地一個(ge) 服務製造的工業(ye) 互聯網推廣項目,發現並不順利。一些企業(ye) 主告訴他,商場如戰場,在激烈的競爭(zheng) 環境下,企業(ye) 的生存壓力很大,高投入的科技企業(ye) 隻能是很小一部分,“對於(yu) 一些麵臨(lin) 生存挑戰的民營企業(ye) ,追求短期利潤、不去想長遠的事情,成了當下的選擇”。

  王登甲目睹過一些企業(ye) 家在技術成果轉化上急功近利,不考慮技術的層次和成熟度,急於(yu) 推進轉化合作,不等技術成熟就轉化到市場,出現很多粗糙的項目。“有的企業(ye) 就有長遠謀劃,把現在的科研轉化立足於(yu) 3年後,建立起長效機製。”

  企業(ye) 家與(yu) 科學家之間的鴻溝,有時要靠政府提供服務來彌合。

  近年來,南海科技局建立線上科技成果對接平台,實現區內(nei) 創新平台科技資源整合和企業(ye) 技術需求發布,向南海區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鋁型材行業(ye) 協會(hui) 等15家協會(hui) 進行平台推廣及技術經理人培訓,累計組織舉(ju) 辦技術對接交流活動79場,收集企業(ye) 技術創新需求累計185項,促成實際合作案例20項,合同金額超過700萬(wan) 元。

  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獲得者、廣東(dong) 奧素液芯微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漢彬近年來投身科技成果轉化,他希望將消費電子的薄膜電子器件引入到生命科學領域,實現微納米級生物樣本的自動化操控,以推動相關(guan) 領域的基礎研發。

  他將公司總部落戶南海,以此來解決(jue) 他眼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瓶頸”。馬漢彬認為(wei) ,“看一個(ge) 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支持科學家創業(ye) 、支持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要看其是否有比較遠大的目標和規劃,而非眼前的經濟效益,如此才能讓這樣的項目真正推動起來,產(chan) 生正向反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