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刷題測性格,科學還是娛樂?

發布時間:2023-08-30 11:34:00來源: 文匯報

  ■本報記者 吳金嬌

  “你是I人,還是E人?”開學在即,打開社交平台或高校新生微信群,Z世代群聊“破冰”、選室友的話題聚焦到一個(ge) 個(ge) 英文字母上。這並非什麽(me) 加密對話,而是時下流行的MBTI性格測試結果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簡單理解,I(Introversion)偏內(nei) 向,E(Extroversion)更外向,二者分別對應“社恐”和“社牛”。

  如果說以前兩(liang) 個(ge) 初次見麵的年輕人主要從(cong) 興(xing) 趣、星座等話題判斷是否“合拍”,如今這一標準已切換到MBTI測試。微博上,相關(guan) 話題閱讀量高達34.3億(yi) 。北京某大學2023級新生統計問卷就專(zhuan) 門設置了MBTI選項,根據測試結果判別性格用於(yu) 指導分配宿舍,引發人們(men) 討論。

  在心理學專(zhuan) 家看來,MBTI的風靡與(yu) 時下年輕人對更高效、更快節奏交友和求職體(ti) 驗的渴望有關(guan) 。為(wei) 了更快捷地找到夥(huo) 伴,不少年輕人認為(wei) 提前了解自己是誰、適合哪種類型,是最有效的方式。不過,也有專(zhuan) 家發出提醒:類似測試的嚴(yan) 肅性不足。須知,人的性格是流動的,會(hui) 隨著經曆發生變化。一個(ge) 人的性格與(yu) 人品、工作能力等並不能畫上等號,相比刷出討喜的性格,相互包容在人際交往中顯得更為(wei) 重要。

  年輕人追捧的“社交密碼”,可靠嗎?

  時下,MBTI正在成為(wei) 年輕人社交網站的個(ge) 人名片。比如,打開某些社交App,網友在填寫(xie) 基本信息時,需要先選擇自己的MBTI類型。網上更衍生出大量以MBTI為(wei) 主題的小組或討論區。

  MBTI是邁爾斯-布裏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首字母縮略語,每位做完MBTI性格測試的人,都會(hui) 得到一串4個(ge) 字母的代碼,MBTI性格測試總共16種性格。奧運冠軍(jun) 穀愛淩就曾在采訪中透露,她的MBTI性格測試結果是INTJ——建築師人格,即富有想象力和戰略性的思想家。

  那麽(me) ,MBTI的科學性究竟如何?

  “我們(men) 在學術研究中很少使用MBTI測試。”華東(dong) 師範大學心理與(yu) 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姚琦談到,心理學研究即使是采用人格測試,也往往選用基於(yu) 嚴(yan) 格實證數據和嚴(yan) 格的心理測量學檢驗程序而建立的量表,例如“大五人格測試”等。MBTI是基於(yu) 榮格由個(ge) 人內(nei) 省產(chan) 生的人格理論框架,16種性格所使用的描述性詞匯偏向褒義(yi) ,被測者總能從(cong) 中找到相似點,投射到自我身上,形成心理上的愉悅感。

  “心理學上,我們(men) 也將其稱為(wei) 巴納姆效應。”姚琦解釋,即人很容易相信一個(ge) 籠統的一般性人格描述,並認為(wei) 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職業(ye) 發展中心主任曹能認為(wei) ,MBTI測試娛樂(le) 性有餘(yu) 而嚴(yan) 肅性不足。之所以在網絡迅速流行,就像所謂星座分析以及一些情感類、職業(ye) 類測試一樣,因其分類簡單,更接近於(yu) 日常經驗判斷,所以在人群中接受度相對較高。

  警惕“性格整容”,性格因閱曆而豐(feng) 潤成長

  為(wei) 何時下MBTI會(hui) 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我們(men) 在與(yu) 學生的交流中發現,MBTI測試方便年輕人很快亮出自我標簽,更直接地找到具有相似特征的人,非常適用於(yu) ‘破冰’場合,可以迅速打開話題。”曹能說,甚至有些同學將它稱為(we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shu) ”。

  談及MBTI,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yu) 谘詢中心教授姚玉紅分析,這與(yu) 當代年輕人渴望了解自己、深入探索自我,希望快速找到適合發展的朋友、職場領域有關(guan)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在朋輩和偶像的推動下,MBTI成為(wei) 了一種“人設”。比如,有的青少年為(wei) 了得出與(yu) 偶像一樣的性格,反複刷題測試,硬往上靠,甚至還產(chan) 生了性格鄙視鏈。

  “MBTI測試結果可以作為(wei) 一個(ge) 參考,但不具有絕對意義(yi) 。”姚玉紅認為(wei) ,人的性格會(hui) 隨著自身經驗、閱曆的豐(feng) 富而發生變化,從(cong) 而不斷收獲精神成長。“所以,一旦將人的性格標簽化,用於(yu) 給人定性,甚至成為(wei) 交友、擇偶、篩選的硬指標,這就變了味。”姚玉紅談到,尤其是青年人為(wei) 了迎合他人而反複測試出理想性格的“性格整容”行為(wei) ,可謂過猶不及。

  營造良好生態,好性格在真實情境中練就

  “人不僅(jin) 是多麵的,而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一位多年在高校從(cong) 事心理谘詢的專(zhuan) 家直言,比起提升所謂社交技能,對當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為(wei) 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生態和情境,幫助他們(men) 揚長避短、完善人格,實現自我成長。這才是教育的要義(yi) 所在。

  “說到底,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核心,比如相互接納、包容,甚至必要時選擇妥協等等,都需要在真實情境中進行鍛煉。”姚玉紅舉(ju) 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真實場景,比如,和他人發生了矛盾該如何化解,不同意他人的觀點該如何表達,遇到挫折後如何適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走出情緒穀底,等等。所有這些都沒有現成答案,處理方法也因人而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