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讓愛回家”之路 人間團圓歸途
中新網杭州8月31日電(郭其鈺)每天早上,一輛以“讓愛回家”為(wei) 主題的“團圓公交”都會(hui) 從(cong) 浙江杭州城站火車站出發,穿行杭州城,沿西湖景點行駛至千年古刹靈隱寺。車上匯集了各種社會(hui) 尋親(qin) 信息,也承載了無數家庭對團圓的祈盼。
這是杭州靈隱寺和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共同發起的“團圓公交”,亦是第九屆中華慈孝文化節的又一創新之舉(ju) 。
8月31日在杭州舉(ju) 辦的2023第九屆中華慈孝文化節開幕式暨年度中華慈孝人物頒獎盛典上,“讓愛回家”尋親(qin) 團圓行動正式啟動,以“慈孝”之名,揚人間大愛。
每到金秋時節,中華慈孝文化節總會(hui) 如約而至。每年慈孝文化節上,關(guan) 於(yu) 團圓的故事總會(hui) 感動你我。不論是苦覓24年尋子的郭剛堂,還是幫助無數家庭團圓的“尋人總司令”隋永輝,不論是“為(wei) 百位烈士畫像”的葉慶華,還是帶台灣老兵“葉落歸根”的劉德文,他們(men) 帶著對團圓的信念,走上“讓愛回家”的征途。
讓愛回家,是骨肉親(qin) 情的雙向奔赴。
當電影《失孤》的原型郭剛堂與(yu) “尋人總司令”隋永輝相擁,定格下了2022第八屆中華慈孝文化節的特殊一幕。他們(men) 二人都曾獲“中華慈孝人物”。
1997年,郭剛堂年僅(jin) 2歲半的兒(er) 子被拐,他從(cong) 此踏上了尋子之路。在無數打拐警察的幫助下,24年後,郭剛堂終與(yu) 兒(er) 子郭新振團圓,親(qin) 人相見,悲欣交集。
為(wei) 了這一刻,郭剛堂騎行中國50多萬(wan) 公裏,騎廢了10輛摩托車,一頭烏(wu) 發熬成了銀白。為(wei) 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刑偵(zhen) 警察堅持不懈、接續偵(zhen) 查,最終尋獲。
“千言萬(wan) 語也難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在我們(men) 心裏,警察就是唯一的光。”這是尋親(qin) 家庭的心聲。“我們(men) 努力成為(wei) 每位尋親(qin) 家長尋親(qin) 路上的最後一站。”這是打拐警察的信念。
下一站,是團圓——這是所有人的美好期許。
讓愛回家,是跨越時空與(yu) 烈士“重逢”。
“終於(yu) 見到我爸爸了!”接過父親(qin) 王友明畫像的那一刻,79歲王永生潸然淚下。當年父親(qin) 離家奔赴戰場時,王永生隻有3歲,此後再無相見。這張畫像是由中華慈孝人物/團體(ti) “為(wei) 百位烈士畫像”公益項目團隊所畫。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不少烈士犧牲前沒能留下一張照片,成為(wei) 家人的遺憾。有一群人拿起畫筆,讓先烈們(men) 與(yu) 家人跨時空“團圓”。
“為(wei) 百位烈士畫像”公益項目緣起於(yu) 葉慶華,她是孟祥斌烈士的遺孀。丈夫犧牲後,葉慶華沒有沉湎於(yu) 悲痛中,而是默默奔走四方,為(wei) 烈士尋親(qin) ,為(wei) 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我在與(yu) 君許國的路上從(cong) 不孤單”。正如葉慶華所說,等了一輩子,盼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跨越千山萬(wan) 水,隻為(wei) 完成一個(ge) 團圓的心願。
讓愛回家,是聯結兩(liang) 岸係血脈相連。
“唐伯伯,今天回到了你的故土,你可以和父母親(qin) 在一起了。”今年7月,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興(xing) 橋鎮青華村的一處公墓,中華慈孝人物劉德文把台灣老兵唐步良的墓碑擦了又擦,給碑前的小石獅係上紅絲(si) 帶。
這是一條台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之路,這樣的路,台灣高雄祥和裏社區裏長劉德文十幾年裏走了無數次。
自2003年開始這樣的義(yi) 舉(ju) 後,劉德文便辭去銀行的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服務老兵的工作中。此後,越來越多老兵找到劉德文,將生命最後的歸宿托付給他。劉德文無法拒絕,就將老兵們(men) 的骨灰壇一次次背在胸前,把這些漂泊異鄉(xiang) 的遊魂送回生命的原點。
盡管與(yu) 老兵們(men) 的大陸家屬素昧平生,但劉德文與(yu) 他們(men) 成了至親(qin) 。兩(liang) 岸同根同源,遲到了半個(ge) 多世紀的團圓和思念也因此得以延續。
凡益之道,與(yu) 時偕行。九年來,中華慈孝文化節弦歌不輟,不斷賦予慈孝文化新的精神、新的內(nei) 涵、新的生命力,也讓我們(men) 見證了更多大慈、大孝、大愛。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國新聞社、杭州靈隱寺主辦,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中新社國際傳(chuan) 播集團浙江分公司承辦,並得到《中國新聞》報、中國慈善家雜誌社、民革浙江省委會(hui) 、杭州市佛教協會(hui) 、杭州雲(yun) 林公益基金會(hui) 、杭州交通經濟廣播 FM91.8的支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