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機屏幕變成“移動課堂” 開學季,跟著知識博主上課
把手機屏幕變成“移動課堂”
開學季,跟著“知識博主”上課(網上中國)
把高等數學課堂錄成視頻課程、用短視頻講透中學物理實驗、在網絡平台普及科學原理……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專(zhuan) 業(ye) 創作者“觸網”成功,網絡平台上的“知識博主”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為(wei) 網友們(men) 隔空授課,有效促進知識傳(chuan) 播。
把課堂搬進屏幕
打開山東(dong) 財經大學數學與(yu) 數量經濟學院副教授宋浩在某平台上傳(chuan) 的“《高等數學》同濟版 全程教學視頻”係列視頻的第1集,頁麵左下角的播放數據顯示,有300多人“正在看”。這部由154個(ge) 分集構成,總時長超過76小時的高等數學教學視頻累計播放量已達到1.1億(yi) ,網友邊學邊互動,留下了233.6萬(wan) 條彈幕,“認真聽課做筆記了”“打卡高數學習(xi) 第一天”等彈幕不斷從(cong) 屏幕上劃過。
談起自己成為(wei) 一名“知識博主”的緣起,宋浩說,就是為(wei) 了幫助那些向他求助的學生學會(hui) 《線性代數》。從(cong) 最初的錄音筆,到二手索尼DV,再到高清攝像機和手寫(xie) 屏,9年時間裏,宋浩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專(zhuan) 業(ye) ,教學內(nei) 容也逐步拓展,網友可以跟隨他學到大學數學相關(guan) 的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論與(yu) 數理統計等。
同樣把課堂搬進屏幕的還有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斌。他上傳(chuan) 的景觀生態學、自然地理學係列視頻為(wei) 很多計劃考研的學生提供了學習(xi) 資料。除了課程內(nei) 容的講解,趙斌還將學生們(men) 在通識課程《生態學:管理大自然的經濟學》中所做的期末視頻作業(ye) 也收錄在他的個(ge) 人主頁。在趙斌看來,不同層次、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看待生態學相關(guan) 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這種跨時空、跨專(zhuan) 業(ye) 、跨年齡的討論,也許更能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
滿足多元內(nei) 容需求
“現在有很多中學教師在短視頻平台上開設賬號,用視頻講解相關(guan) 學科的知識點,直觀、有趣,很多家長都關(guan) 注了他們(men) 的賬號。”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楊女士說,她每天會(hui) 帶著孩子刷一些物理、化學類短視頻。
“十節幹電池,鉛筆芯夾在鱷魚鉗之間,點燃蠟燭放在瓶中,蓋上擰緊,蠟燭熄滅接通電源,發出耀眼的白光,這個(ge) 原理是電流的熱效應。”抖音博主“光頭強老師”是遼寧省撫順市的一名初中物理老師,他把課堂上的物理實驗講解過程拍成短視頻,不僅(jin) 在幾十秒的時間裏講透了實驗背後的原理,還能結合實驗現象闡釋人生哲理,吸引了300多萬(wan) 網友關(guan) 注。
除了學校教師,還有很多專(zhuan) 業(ye) 機構和科普創作者也在各自熟悉的領域精耕細作,普及知識,解答提問。看“中科院物理所”風趣活潑的科普視頻,學各大高校豐(feng) 富多彩的直播公開課,觀“故宮博物院”曆史悠久的館藏文物,刷醫生、讀書(shu) 博主等專(zhuan) 業(ye) 創作者的知識分享,已成為(wei) 眾(zhong) 多短視頻用戶的“學習(xi) 日常”。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抖音萬(wan) 粉知識創作者數量已超過50萬(wan) ,同比增長69.6%,其中生活知識、人文知識、科普知識、機械知識、科技產(chan) 品是萬(wan) 粉創作者數量增速較快的領域。
《博物》雜誌副主編、《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ti) 中心主任張辰亮的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在各平台的粉絲(si) 總數超過了3500萬(wan) 。他的“網絡熱門生物鑒定”係列視頻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達到17.7億(yi) 次,在視頻中,他不僅(jin) 會(hui) 科普在網絡平台上引發關(guan) 注的熱門生物,還會(hui) 解答網友們(men) 在私信裏對他的提問,許多網友跟著他學到了生物知識。
“銀發知播”感動中國
在眾(zhong) 多“知識博主”中,還有一個(ge) 特別的群體(ti) ——“銀發知播”。他們(men) 雖已退休,離開了原先的工作崗位,但依然借助互聯網平台發光發熱,傳(chuan) 授自己畢生所學。今年初,他們(men) 之中平均年齡77歲的13位代表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集體(ti) 獎。
74歲的楊維雲(yun) 是安徽省淮南市一名退休小學語文教師,大半輩子都在教孩子辨音識字。從(cong) 2021年起,她在家裏支起手機、架上黑板,開始了網絡拚音教學。如今,不少網友跟著楊維雲(yun) 學拚音、讀三字經、背古詩。
82歲的退休電工教師王廣傑的直播間裏,聚集了很多對電子電路感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最多的一次單場觀看人數超過40萬(wan) 。遇到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王廣傑會(hui) “連麥”直播間裏有經驗的電工、專(zhuan) 業(ye) 研究生。除了講解電學知識,王廣傑還常在直播間裏講科學家的故事。
從(cong) 學校教師到“銀發知播”,從(cong) 專(zhuan) 業(ye) 機構到科普創作者,他們(men) 正用“和藹可親(qin) ”的視覺化形式,讓曾經僅(jin) 見於(yu) 書(shu) 本紙張的知識送到用戶麵前。專(zhuan) 家認為(wei) ,短視頻和直播在本質上推進了共享共創,平台方和“知識博主”應互相協作,拓寬知識傳(chuan) 播路徑,改善知識傳(chuan) 播環境,用優(you) 質知識類視頻為(wei) 用戶提供更多內(nei) 容選擇。
徐嘉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