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鄉村振興,鄉創何為?
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 題:專(zhuan) 訪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向勇: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創何為(wei) ?
作者 國璿 孫敏
“中國文化的一大底色是鄉(xiang) 土基因。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不能停留在外在的符號,要深入內(nei) 部提取鄉(xiang) 土基因,推動人們(men) 在數字社會(hui) 實現對鄉(xiang) 村的文化認同。”近日,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向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鄉(xiang) 村不是被城市超越和遺忘的“故舊家園”,也不應停留在遊子憑吊懷念的“鄉(xiang) 愁意象”,而應以其獨特性推動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
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簡稱“鄉(xiang) 創”)計劃提供了具體(ti) 指引。此前,向勇團隊已進行了多年的探索。自2016年起,通過“白馬花田”等鄉(xiang) 創實踐,向勇團隊逐漸構建起以文化藝術為(wei) 主導、數字技術為(wei) 支撐、“公益+商業(ye) ”的運營模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可持續發展。
“回到鄉(xiang) 村現場”
“作為(wei) 一種新的產(chan) 業(ye) 形態,文化產(chan) 業(ye) 屬於(yu) 後工業(ye) 產(chan) 業(ye) ,它的主戰場是城市,這是我過去的刻板認知。在這方麵,鄉(xiang) 村是長期被忽視的。”向勇表示,在以文化創意和藝術介入鄉(xiang) 創實踐的過程中,他對文化鄉(xiang) 建的認知發生了變化。
2016年,借著返修祖屋的契機,向勇組織師生家人在四川宣漢白馬鎮打造了花田間國際鄉(xiang) 村創客營地。2019年,向勇團隊又發起了大巴山花田藝穗節、花田創客行動等係列鄉(xiang) 創活動。
向勇說:“回到鄉(xiang) 村現場,我希望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弄清楚在鄉(xiang) 村開展文創活動會(hui) 遭遇怎樣的挑戰,以及它與(yu) 城市文創的區別。”
“剛開始對接時,村民問我們(men) 能否幫他們(men) 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但我們(men) 是公益的文創團隊,沒法解決(jue) 這種訴求。”他介紹,村民們(men) 更關(guan) 注能立竿見影帶來經濟效益的實體(ti) 項目,而對於(yu) 非功能性、藝術性的方案一開始不太能理解。
在向勇看來,這種磨合是鄉(xiang) 村建設中的普遍現象。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需要推動構建“公益+商業(ye) ”的可持續機製。“我們(men) 首先以公益的方式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之後將其轉化和培育成研學、民俗等若幹商業(ye) 生態,實現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雙贏。”
提取鄉(xiang) 土文化原型、轉化鄉(xiang) 村創意資本,向勇團隊打造的“白馬花田”模式逐漸向全國推廣,在浙江湖州窯裏村等地生根發芽。“現在許多鄉(xiang) 村的基礎設施很完善,和城市沒什麽(me) 不同,但缺乏活的、文化的靈魂。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以係統性、活態性和有地方特色的方式營造傳(chuan) 統村落的現代生活美學。”他說。
科技賦能文創
《意見》指出,創作傳(chuan) 播展現鄉(xiang) 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xiang) 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chan) 生活等方麵的數字文化產(chan) 品,規劃開發線下沉浸式項目,帶動鄉(xiang) 村文化傳(chuan) 播、展示和消費。
向勇談到,廣義(yi) 的鄉(xiang) 創不僅(jin) 包括文創(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包括農(nong) 創(農(nong) 業(ye) 科技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科創(數字技術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數字時代,文化與(yu) 科技的融合發展,要超越功能性的硬創新,關(guan) 注重視審美與(yu) 精神價(jia) 值的軟創新,實現融合式的巧創新。”他說。
向勇舉(ju) 了一個(ge) “數字科技賦能古村”的實例。位於(yu) 江西撫州金溪縣的遊墊村,是一個(ge) 進士文化濃鬱的明代村落。近年來,他的團隊運用投影技術、光雕技術等多種手段,打造了涵蓋沉浸式戶外展覽、數字民宿廳等形式的“數字遊墊”文化品牌,將當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新媒體(ti) 技術相融,活化鄉(xiang) 村優(you) 秀文旅資源。
作為(wei) 第三方力量,高等院校以專(zhuan) 業(ye) 技能、價(jia) 值情懷和公益精神推動科技賦能文創。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成立了數字創意實驗室,正研發數字影像、數字展演、數字非遺等具體(ti) 項目。向勇團隊也牽頭建立了中華美學基因庫,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的創意傳(chuan) 播、文創轉化和數字化開發搭建數據庫平台。
向勇說:“技術作為(wei) 手段,可以形塑文化產(chan) 品的具體(ti) 風貌,推進文化鑄魂。它帶來的效益不僅(jin) 體(ti) 現在文化領域,而能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可以說,在鄉(xiang) 村這個(ge) 載體(ti) 上,科技手段和文化手段是相輔相成的。”
連接、賦能、共生
向勇介紹,在他每年招收的七八名碩士研究生中,約有一到兩(liang) 人選擇鄉(xiang) 創方向。在一年半的培養(yang) 時間中,他們(men) 會(hui) 在一個(ge) 村莊內(nei) 開展鄉(xiang) 創研究和實踐。“北大舉(ju) 辦了3期藝術創意與(yu) 文旅融合高級研修班,每期招收50到60名學員,裏麵有很多人從(cong) 事鄉(xiang) 創工作。培養(yang) 出的人才會(hui) 進一步深入鄉(xiang) 村、紮根鄉(xiang) 村、服務鄉(xiang) 村。”
人才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意見》特別提到,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特派員製度,建設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庫。
“文化產(chan) 業(ye) 特派員扮演三種角色,一是文化陪伴者,要心懷敬畏體(ti) 驗鄉(xiang) 村的活態文化;二是創意賦能者,需掌握一個(ge) 或多個(ge) 《意見》部署的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領域的技能;三是價(jia) 值共生者,要以在地鄉(xiang) 民的利益為(wei) 先,實現鄉(xiang) 創公益事業(ye) 和商業(ye) 發展的整體(ti) 平衡。”向勇指出。
去年5月,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20餘(yu) 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事業(ye) 單位共同發起了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協會(hui) 鄉(xiang) 村文化創意分會(hui) 。
向勇說:“分會(hui) 的成立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和技術等要素聚集,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特派員的試點工作提供了組織平台支持。比如我們(men) 跟河南省文旅廳合作,成立了河南省鄉(xiang) 創賦能中心,第一批試點村有20個(ge) ,未來試點規模會(hui) 不斷擴大。”
“我們(men) 的核心理念是連接、賦能、共生,即用文化、教育和知識去連接本地人與(yu) 外來人,用空間、藝術、產(chan) 品去賦能鄉(xiang) 村經濟,實現鄉(xiang) 土共同體(ti) 的構建和價(jia) 值認同體(ti) 的營建。鄉(xiang) 創是一個(ge) ‘慢養(yang) 滴灌’的過程,匯聚更多‘小火苗’,才能共同塑造充滿感性、靈性和理性的鄉(xiang) 土空間。”向勇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